您现在的位置: 建湖文史网 > 淮剧杂技 > 建湖淮剧 > 正文

建湖——淮剧之乡

发布日期:2016/12/17 16:58:56  阅读:9352  【字体:
 

 

淮剧是江苏的主要地方剧种之一,建湖是淮剧的故乡。

 

淮剧与建湖人民相生相伴,世世代代,生生不息,它植根于人民大众,服务于人民大众。淮剧――这朵祖国文艺百花园中的奇葩,在建湖80万人民的精心培育下,正以崭新的面貌呈现在世人面前。

 

一、建湖淮剧的起源与历史沿革

 

建湖旧属盐城县西乡,明清以来属淮安府,民主革命后期由盐城划出立县。

 

盐淮地区戏曲活动源远流长。明、清时期巫风极盛,僮子者甚众,其时即有多种“香火会”,如“船头会”、“青苗会”、“太平会”等,击鼓串铃,载歌载舞,以为驱邪纳吉、酬神祭鬼。为娱会众,于会后渐有僮子妆扮人物演唱巫书、神书和劝世文中的故事之类节目,登上酬神了愿草台,谓之“香火戏”(又称僮子戏)。建湖上冈石桥头《吕氏家谱》就有嘉庆元年(1796年)吕氏九世世凰公上演香火戏的记载,这是淮剧追根溯源见诸文字记载最早的例证。

 

自古以来,盐淮地区的盐工、船工、农民、渔民在劳动过程中,习惯随口唱田歌、秧歌、牛歌、号子,以吐积气,以鼓劲力,经长期传唱衍化,形成若干民间小唱。嘉庆前后起,盐淮逃荒者多以云板击拍,沿门清唱民间小唱行乞,谓之“门叹词”。建湖冈西人李玉花等人受徽班影响对门叹词艺术在内容、形式、曲调上不断改革创新。约于清同治元年(1862年)前后,诞生了一个以门叹词艺术为主体的戏曲剧种――“盐淮小戏”,又称“三可子”。

 

盐淮小戏诞生之日,正是徽班在本地区昌盛之时。盐淮小戏以演唱一家一户心愿戏为主,其乡音土调博得下层社会喝采,徽班则以演唱一庄或数庄的会戏为主,其精湛技艺赢得上层社会陶醉,约于同治三年(1864年)起会主为兼顾各阶层情趣,时邀二剧同台演出,谓之“徽夹可”。约于光绪中期,大批徽班红伶先后加入“三可子”行列,如建湖吕维翔、骆步兴、骆步蟾、何孔标、时炳南、晏醉春等。“三可子”吸收徽班艺术不断壮大,班社渐多、行当渐全,盔头衣箱逐步齐全,并逐渐以锣鼓伴奏。并配有武戏演出,建湖吕世凰的“飞叉”技艺颇享盛誉。曲调亦有所改进和创新,剧目增加,在吸收徽班剧目的基础上,逐步形成了本剧种的“九莲、十三英、七十二记”等基本剧目。辛亥革命前后,“三可子”班社开始从农村进入城市,从舞台走进戏馆,继则从发源地渡江南下,结束“徽夹可”阶段。

 

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起,建湖的何孔标、骆步兴、骆宏彦、时炳南、倪福康、李玉花、嵇佳芝、华良玉、沈月红、吕祝山等人均赴江南的上海、南京、苏锡常及杭嘉湖等地。其时又有大批京剧艺人加入“三可子”戏班。皮簧戏(京剧)与“三可子”同台演出,形成了继“徽夹可”之后又一演出新格局――“皮夹可”,后又称“京夹淮”。在沪期间“三可子”也称江北戏,得到了长足的发展,演出加入了弦乐伴奏,产生了新的曲调――拉调,并以此为基础创唱了诸多新腔。根据江苏戏曲志记载建湖人何叫天的“连环叠句”,李玉花的“六字句”,梁广友发展了的“下河调”,何叫天、筱文艳创唱的“自由调”,叶素娟(唐雪芳,现在建湖淮剧团已退休)创造了一字多腔的“大悲调”,都为淮剧的传统曲调,至今传唱不衰。建湖男旦梁广友被誉为江北戏“四大名旦”之一,生行中的时炳南被尊称为江北戏“三大教主”之一。

 

在苏南江淮戏大发展的同时,苏北盐淮地区的三可子班社则被日、伪洗劫一空。1940年后新四军、八路军在盐淮地区建立起抗日民主根据地,大兴群众文艺,“三可子”艺人重组班社,创演大批现代戏,宣传抗日,“三可子”易名“淮戏”。1943年后,各乡镇纷纷成立业余剧团,其时建湖三区的小学教师顾鲁竹是比较出色的编剧,二区成立了教工剧团,文教区员王荫、周炽炎等参加演出。19457月,建湖高作区西北乡举行以淮剧为主的文艺会演,有十三个乡镇剧团,二百六十多人参加,历时三天,盛况空前。

 

194910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在举国上下一片欢腾的大喜日子里,历经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艰苦创业近半个世纪的“三可子”(江淮戏、淮戏)终于取得了正名――“淮剧”。1952106日上海人民淮剧团出席全国第一届戏曲观摩演出大会。“淮剧”其名被正式载入国家级文件档案。

 

1953年起,国家政务院颁发了《关于戏曲工作的指示》,各地淮戏班社就地登记,进行了改戏、改人、改制的“三改”工作,19547月,建湖县淮剧团成立。

 

1961年春,盐城专区成立了“淮剧艺术研究考定委员会”,对淮剧传统艺术作全面地挖掘、研究与考定。尤其是对于淮剧的舞台道白唱腔的标准用语问题作了明确的考定。盐淮地区各地方言差异很大,素有“南亻冒 ”、“北侉”、“水腔”、“旱调”之别,唯建湖一地语音纯正,四声分明,尖、团字清晰,具有相对稳定性,相传有“中州韵”之称。考定委员会汇集淮阴、扬州、上海等所有淮剧界的专家、艺人的意见,遂确定建湖县城5公里方圆内的方言为淮剧音韵考定语,这是淮剧剧种的核心标志。

 

19547月,建湖县淮剧团由吴济良为主的“新艺淮剧团”和以陈如香为主的“胜利淮剧团”合并而成,当时有演职工七十五人,先后建立党、团、工会组织,健全了制度。前后开办了三期培训班,培养出一批较有才华的艺术骨干,编导演各行当齐全。至“文革”前,先后创作、改编上演了较有影响的大型古装戏近10台、大型现代戏二十余台。涌现了周桂珍(“小蝴蝶”)、石麟童、刘开成等一批著名演员,剧团享誉大江南北。“文革”中无法演出,1968年秋,剧团撤销。

 

197410月,建湖县淮剧团得以恢复。除原淮剧团一批著名演员外,还吸收了社会上的优秀文艺骨干,剧团朝气蓬勃,实力雄厚,创作上演了《卖蟹》、《翻眼无情》、《盘龙山》、《公公做媒》、《水乡二柳》、《贾干事下乡》等一大批很有影响的现代淮剧,在历届省、市专业剧团文艺调演中均获得最高奖项。涌现了戴建民、秦玉莲、刘素华、王锦宜等被淮剧界观众誉为“一生三旦”的知名演员。剧团广受观众爱戴,演期应接不暇,为了满足观众需要,1972年曾出现过一天上演六场戏的创史记录。

 

九十年代初,由于各种原因,戏剧上座率下降,剧团举步维艰,时演时停,直至完全停演。在县委、县政府的关心支持下,19953月重新启动,全团演职工团结一心,奋力拼搏,艰苦奋斗,创作上演了《冲天鸟》、《烽火同心》、《大明贤后》、《陆秀夫》等一系列大型淮剧,深受广大观众欢迎。尽管目前剧团存在不少困难,经费不足,演出设备更新缓慢,新剧目投资无门,但还是群策群力,千方百计拓展演出市场,剧团采取了“以淮剧为主,兼以多种演出形式”的举措,并充分发挥经纪人作用,除在本县演出外,还远赴上海、浙江、安徽、河南等地交流演出。近几年,每年演出300场以上,演出场次居省内专业剧团之首。

 

二、建湖淮剧的代表人物及代表作品

 

1、淮剧形成期中的代表人物,最早的有建湖吕氏家族、骆氏家族、徐氏家族。吕氏家族中有吕进凰、武丑吕维翔、花脸吕祝山等诸辈早期香火戏淮剧艺人;骆氏家族中有男旦骆步蟾和骆步兴及骆宏彦等;徐氏家族中有徐连科、徐连发及后为上海淮剧团著名男旦徐桂芳等。

 

建湖的时炳南,男旦兼老生演员,能演《骂灯》中的王月英,《方卿见姑》中的姑母及《五台山》中的杨继业,是早期淮剧界中的“三大教主”之一。建湖的男旦演员梁广友是淮剧“四大名旦”之一。

 

何孔标,文武生、文武花旦、花脸、小丑各行皆能,代表作有《红梅阁》、《贵妃醉酒》、《闹天宫》等,在淮剧界享有盛誉,人称“元始天尊”。

 

李玉花,淮剧史上第一代女演员,常演《李翠莲》、《赵五娘》、《琵琶奏》等,以自创“六字句”唱腔(亦称李玉花调)著称。梅兰芳曾赞语“乡土气浓、声情并茂”。

 

2、解放后建湖籍大批著名艺人活跃在各地淮剧舞台上,例如上海淮剧团的著名表演艺术家何叫天、男旦徐桂芳,江苏省淮剧团的华良玉、华美琴父女、徐长山,鼓师陈元龙,阜宁淮剧团的马惠珍,射阳淮剧团的筱月亭,宝应淮剧团的沈月红,涟水淮剧团的李少芳,滨海淮剧团的吕瑶谦等。

 

3、建湖县淮剧团自成立以来,紧密配合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各项政治经济中心任务,不断创作上演新的淮剧剧目,遍演大江南北。

 

至“文革”前,创作、改编上演了大型现代戏20余台、整理上演传统戏近10台。创作上演的宣传抗美援朝的《志愿军的未婚妻》,反映合作化时期的农村生活的《社长的女儿》、《李双双》、支持反美斗争的《赤道战鼓》,以及歌颂英雄模范人物的《王杰》、《雷锋》、《焦裕禄》等,这些戏紧贴时代主题。反映火热的生活,起到了广泛的社会效果,深得观众喜爱。涌现了周桂珍、石麟童、刘开成等一批享誉淮剧界的知名演员,尤其“小蝴蝶”(周桂珍的艺名)的名头家喻户晓,深得所有淮剧观众的赞誉。

 

建湖县淮剧团自1974年恢复组建以来,创作上演上了淮剧剧目54台,有一半以上是现代戏。其中《如何不如何》、《贾干事下乡》分别参加江苏省第一、二届淮剧节,均获剧本、演出一等奖,《野狼谷》、《陆秀夫》参加省第三、四届淮剧节分别获得演出奖、剧目奖。20061月新创作的大型现代戏《剃头匠与理发师》参加第五届江苏省淮剧艺术节荣获优秀剧目一等奖和其他七项14个奖项。在历次市新剧目调演中,参演的剧目所获奖项均名列前茅。1985年《公公做媒》获江苏省优秀现代戏演出“百场奖”,1981年《卖蟹》在市获创作一等奖、演出一等奖,并出席江苏省1982年新剧目调演并获奖。该剧本还被省收编为省戏剧学校的教材。《冲天鸟》获盐城市1996年新剧目调演演出一等奖,并获市首届“五个一工程奖”提名奖,目前该剧在全国被8个剧种13个剧团移植演出。剧团十多台剧目被各级电视台录制了电视片,灌制唱片,摄制光盘四十余部,1990年中央、省、市电视台联合摄制建湖淮剧团的《淮剧折子戏精选》作为国家文艺精品进行对外交流。涌现了被里下河淮剧观众称誉为“一生三旦”的知名演员戴建民、秦玉莲、刘素华、王锦宜,和国家一级导演王友理,省、市报刊、电台均作了多篇报道。

 

建湖县淮剧团深受广大淮剧观众爱戴。《祥林嫂》一剧在建湖上冈剧场一次连续演出74场,场场爆满。1982年,为满足观众需要,在盐都的北龙港剧场和兴化胜利剧场创下一天演出6场的破历史记录。

 

转自《百度建湖吧》

作者:佚名   来源:本站原创
查看评论
发表评论
评论内容:

    验证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