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建湖文史网 > 淮剧杂技 > 淮剧研究 > 正文

80后谈样板戏《红灯记》(水乡芦苇)80后谈样板戏《红灯记》(水乡芦苇)80后谈样板戏《红灯记》(水乡芦苇)

发布日期:2011/12/27 8:59:36  阅读:4313  【字体:
 

我是上世纪81年出生,按理说没有经历过样板戏的时代,但是有戏曲的爱好,自然就关心起样板戏来了。

样板戏也称“革命样板戏”,是上个世纪那个特殊年代、特殊人物参与下,产生的特殊文艺作品。对京剧普及产生了极大的推动作用,有人称之为“八亿人看八台戏”,这到底是因为戏特别精彩?还是因为文艺形式缺乏?或者是因为其它原因?我想此数者都有,只是觉得十年间“八亿人看八台戏”也太单调了!

《红灯记》是京剧样板戏中的经典之一,甚至称其是样板戏中的样板。戏中的“我家的表叔数不清”、“提篮小卖”、“临行喝妈一碗酒”等经典唱段可谓是家喻户晓。

我听京剧样板戏唱段已有好长时间了,可惜一直没机会欣赏到全场。刚好今年中国京剧院的排演了青春版的《红灯记》,所以前段时间就一饱眼福了。说是青春版,实际还是老中青结合。李玉和是由青年老生张浩洋扮演的,尽管今年他才24岁,但通过化妆,从扮相上一点也看不出实际年龄。刚上场,手提红灯一亮相,目光四扫,炯炯有神,活脱脱一位我党老地下工作者,立马博得了观众阵阵掌声。据说张浩洋的一招一式都是由原版李玉和的扮演者钱浩亮先生手把手教出来的。从张浩洋的外部条件、气质以及实际演出水平,总体还是很有实力的,真是名师出高徒!只是个别念白还不甚老道,吐字节奏上火候还有些欠缺,这也难怪,毕竟还缺少社会经验和舞台经验。铁梅是由荀派成名演员耿巧云扮演的,老师今年已45岁了。铁梅是属于闺门旦角色,荀派演员演铁梅是抱本门,而且是成名演员,唱做功夫自然是不同一般。只是40多岁的演员演17岁的小姑娘,在扮相上还是吃了点亏,尤其是和张浩洋在一起配戏,年龄是张浩洋的双倍,多少总有点不协调。我觉得综合实力最强的还是老旦名家袁慧琴老师扮演的李奶奶,扮相和唱做念表相得益彰,在整个的演出中起到了气氛调动作用,其实力绝对不容小觑。鸠山的扮演者是张连祥老师,花脸应工,已年过花甲,面部特别有戏,眉头和面部肌肉的细部动作,把鸠山的内心世界刻画得入木三分。其他角色演的都也都很认真到位,正所谓“红花虽好,还需绿叶相扶”。总之,这台青春版的《红灯记》总体水平还是很高的。如果张浩洋再经过进一步的锤炼,演铁梅的演员年龄能再小些,相信这台戏的总体水平定会更上一层楼。

淮剧是我的家乡戏,淮剧版的《红灯记》是从京剧中移植过来的,但也有其自身特色,淮剧观众心目中也有属于自己的李玉和及铁梅形象。可惜今天,我只能从网络上看到一些片段资料。

一是上淮何双林和戴莲娣两位老师,在上个世纪合演的版本。老师曾凭借都市新淮剧《金龙与蜉蝣》中“金龙”一角获得过上海戏剧“白玉兰”主角奖。他出生于梨园世家,是老生泰斗何叫天先生的公子,家学渊源,唱做俱佳,表演富有激情,只是当年体形偏瘦了点。老师的铁梅真是棒极了,体形、嗓音、做功无一不符合李铁梅的形象要求,用很多资深票友的话讲,就是“手法身眼步”十分协调,她演的铁梅很青春,身段、眼神处处透露出了无比的坚强,简直就是活铁梅!

另外几个版本,一是盐城市淮剧团宋道林和陈晓鸥版本,一是上淮张华和邢娜版本,也是《刑场斗争》片段,都是演唱会上实况录像。还有就是江苏省淮剧团高春林、王花兰、王萍三位老师近年合作的经典唱段伴奏版。王花兰老师在《珍珠塔》中扮演的“姑妈妈”在淮剧界可谓是经典,其彩旦艺术素来有“苏北赵丽蓉”之美誉。其实王花兰老师还是当年省淮《红灯记》赴京汇报演出时的李奶奶扮演者,想起这两个角色的强烈对比,行当转换之大,真是让人惊讶,不得不被老师的表演才华所折服!可惜,这个伴奏版中,很多经典唱词都被改编者“丰富”了,可能是为了满足淮剧相对于京剧腔少词多的要求吧。只是觉得样板戏在观众中早已约定俗成,突然改了很多,总有点说不出的感觉。这几个版本的演出总体效果现对于何戴版的而言,还有一定的距离。个人认为,一是因为演员是临时搭配,配合上还欠默契;还有就是道具、布景因陋就简,限制了演员对角色的投入,没有全场彩唱的那种整体效果。

 从现有资料看,当年淮剧界几乎每个剧团都曾演过《红灯记》,同一剧团也会分AB角演出。比如淮剧著名表演艺术家刘少峰、王少春等都演过。可惜限于当时剧团的技术条件,没有留下录像资料,像我这样的年轻淮剧爱好者,只能从当年留下的剧照中去望梅止渴了!

其实家父年轻时也曾演过淮剧全场《红灯记》,不过扮演的是反角“鸠山”。我问父亲他为什么不演李玉和,他说李玉和是正面英雄形象,他的“三料个子”不符合要求,而父亲的做功较好,“鸠山”这个角色相对唱词也少,不容易出错。我想这倒是一个很中庸的选择,可惜破坏了父亲年轻时英俊的形象。我索性“打破沙锅问到底”,还问父亲其他几位主角的情况。父亲告诉我,当年扮演铁梅的是我邻居家的三姑,后来在县纺织厂做了幼儿教师。男一号李玉和是村里的夏伯伯扮演的,比父亲稍大几岁,嗓音很好,他在结婚的当晚还被群众故意“闹”出去唱戏,真是顾了大家却舍了小家。只是不知道当年扮演李奶奶的那位演员现在的情况。因为她是从无锡下放到我村的一位知青,后来返城了,父亲至今还记得她的名字叫沈佳慧(音),说到此父亲很茫然,其实村里人都还惦记着这位苏南的老知青,还有她扮演的李奶奶。也许,这知青版的《红灯记》已成了绝版!

为了全面了解样板戏以及当年那些名角的情况,我还曾阅读了几本有关样板戏的书籍,有顾保孜老师的《样板戏出台内幕》章诒和老师的《伶人往事》等。说实话,读了才知道,当年文革中参与样板戏的编、导、演,每个人都是一本戏。

在样板戏排演的过程中,充满了汗水的同时还伴随着不少的泪水,甚至是血泪。往往是剧本数易其稿,演员几度换人,作曲三番五次,全国范围内强强联合才成就了炉火纯青的样板戏。但从艺术精益求精的角度出发,这也无可厚非。让人难过的是,很多正直的演员在文革中因为所谓的“政治路线”等莫须有的罪名,被无情地剥夺了演出权利,甚至失去了宝贵的生命,比如李玉和的最初扮演者李少春老师等。也有些人为了争名夺利,利欲熏心或违心地做出了很多龌龊的举动。有无耻献媚的,也有打击同行的,还有出卖恩师的……。总之为了一己私利,不顾亲情、友情、恩情去投其所好,像王连举一样“乱咬乱攀”,结果戏上来了,人却倒下去了。比如《红色娘子军》洪长青的扮演者刘庆棠,在“四人帮”的拉拢下,曾直升至文化部副部长,被很多老同志讽刺为“红军长征两万五,不如跳个芭蕾舞”,“文革”后却锒铛入狱。台上是正角,台下却成了反角,真是人生入戏,戏如人生!这对后来者,难道不是一种人生警示吗?

值得庆幸的是,文革后在党的正确文艺方针的指引下,戏曲舞台迎来了“文艺的春天”。在文革中曾经犯错误的很多演员,在党和人民的帮助下,能够及时醒悟,痛改前非。他们在自己恢复演出的同时还大力提携后人,努力培养祖国戏曲事业的接班人,以实际行动演好了自己的后半生,我想他们依旧是值得人民群众尊重的艺术家!

                                      2011-12-23于苏州

 

江苏省淮剧团1978年赴京汇报演出《红灯记——刑场斗争》剧照 刘少峰饰李玉和,王花兰饰李奶奶,周凤英饰演李铁梅

 

 

作者:水乡芦苇   来源:本站原创
查看评论
发表评论
评论内容:

    验证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