闲话淮剧电影(水乡芦苇)
据相关资料记载,1905年在北京的丰泰照相馆,京剧老生泰斗谭鑫培主演的《定军山》被拍摄成中国第一部电影(默片),这标志着中国电影的诞生。然而淮剧毕竟是偏于一方的地方戏,和京剧这样的大剧种不能同日而语,直到建国初才有了自己的第一部电影。
淮剧第一部电影是由原上海人民淮剧团主演的传统小戏《蓝桥会》,此戏是以反对封建婚姻压迫,争取婚姻自由为主题的爱情悲剧,写青年情侣韦郎保、贾玉珍自幼青梅竹马,因遭兵乱冲散。数年后,双方偶遇蓝桥,互诉离别之苦。并约定三更至蓝桥相会,私奔他乡。贾玉珍因公婆纠缠,未能如期赴约;恰逢山洪暴发,韦郎保为等贾玉珍赴约而死于蓝桥;后贾玉珍至,见状投水殉情。
1952年《蓝桥会》首演于上海小剧场。王健民、马仲怕编剧,张明导演,潘凤岭音乐设计,陈一萝舞美设计。杨占魁饰韦郎保,武筱风饰贾玉珍。同年,参加第一届全国戏曲观摩演出大会,获演出二等奖,并被文化部选定配合《婚姻法》宣传,向全国推广的优秀传统剧目。1953年赴朝鲜作慰问演出。该剧唱做并重,贯穿始终的对唱【蓝桥调】,具有浓厚乡土特色。其中运用早期香火戏的锣鼓点子,给剧情创造了良好的氛围。而后增设的【拉调】、【悲调】和【淮北调】等,丰富了唱腔的表现力。生旦的水袖、台步、折扇及水没时的跌、扑身段吸收了昆曲的舞蹈动作,使之成为载歌载舞的精干短剧。此剧是上海淮剧团的保留剧目,曾作为培养历届淮剧学员的生旦开蒙戏。1954年上海电影制片厂拍摄为首部淮剧舞台戏曲片,贾玉珍改由筱文艳饰演。不过电影开头字幕注明的还是“江淮戏”,而不是淮剧。
值得一提是,虽然此戏片长不过50分钟,剧情和布景只有一幕,导演却是中国电影界的大师——谢晋,而且是谢导的开山之作。我想,淮剧题材的影片能成为谢晋大师的开山之作,这也是淮剧艺术的光荣和骄傲。
继《蓝桥会》之后,上海海燕电影制片厂于1960年为原上海人民淮剧团摄制了《女审》一片。《女审》是在淮剧传统戏《女审包断》的基础上整理改编。由徐苏灵、钱千里、吕君樵合作导演,这三位导演都是新中国资深戏曲导演。其主要剧情为:秦香莲被逼得走投无路逃到解元山,改名孔月华,得名师指点,练就一身好本领。西夏进犯边疆时,她投军杀敌大获全胜,封为都督。陈世美仍毫无悔改之意,秦香莲在京城升堂亲自审讯陈士美。陈不但不认罪,更以皇亲国戚威胁。秦香莲见朝廷昏庸,忍无可忍,当即杀了陈世美,报了十年宿仇,杀出皇城,重奔解元山。
相对于《蓝桥会》来说,《女审》一片,场面宏大,布景精致,演员众多,行当齐全,几乎云集了“人淮”当时各个行当的头牌。筱文艳饰演秦香莲、杨占魁饰演陈世美、何叫天饰演王丞相、徐桂芳饰演国太、武筱凤饰演公主。这出戏唱做并重,筱文艳扮演的秦香莲,在公堂上痛诉陈世美的一大段【淮调】“三项大罪”唱得字字入耳,慷慨激昂,深受观众欢迎,至今仍为淮剧演唱会的保留节目。但文艺界对此剧褒贬不一,报刊上发表了不少争鸣文章,肯定的意见认为此戏一反秦香莲在传统戏中备受屈辱的形象,发展了人物性格;不用包公而由自己掌握自己的命运,手刃负心贼,大快人心。否定的意见则认为,只图一时痛快,把现代人的思想感情强加于秦香莲的身上,让她亲审其夫,已到了人物的极限;亲杀其夫,决不可能;剑劈圣旨,反出皇城,更不可信,属“矫情”之作。笔者认为,文艺产物是社会意识形态的重要表现,甚至是特定时期的政治宣传工具。但作为淮剧观众来说,更加需要是感情上的痛快和对演员唱做艺术的认可,至于上纲上线的那些理论界争鸣,对当时的淮剧观众则不是显得那么迫切需要。
再后来,到了文革时期,淮剧和其它剧种一样,许多表现帝王将相、才子佳人的传统戏统统被打入冷宫。舞台上呈现的几乎是清一色表现工农兵的现代题材剧目,先后被摄制成影片的有《拣煤渣》(1975年)、《人老心红》(1975年)等,其中著名淮剧演员何双林在《拣煤渣》中扮演的老工人李海洲所唱的一段“小小煤渣作用有多大”,曾在淮剧观众中广为流传。
文革后,1979年,江苏电影制片厂为江苏省淮剧团摄制了现代戏《金色的教鞭》,由刘少峰、周海晨、王骏等主演。讲述的是苏北某中学英语教
以上淮剧电影,其中《蓝桥会》《女审》已被扬子江音像公司翻版制成VCD在全国销售,让广大淮剧戏迷一饱眼福,领略了半个世纪前的淮剧舞台艺术,可惜《拣煤渣》《人老心红》《金色的教鞭》等淮剧影片已被历史尘封,至今难觅其踪!
电影《女审》剧照
2012年11月中旬于苏州
- 上一个文章: 闲话淮剧唱片和音带(水乡芦苇)
- 下一个文章: 小戏曲《自食其果》(仇方贵 金学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