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湖杂技》之第一章建湖杂技的起源(建湖文史资料专辑,编者:金之愚 李世安 金学桂)
第一节 建湖杂技起源于“十八团”
杂技艺术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据史料记载,我国杂技成型于春秋时代,至今已有两千伍百多年的历史。江苏建湖与河北吴桥、山东聊城,是我国杂技艺术的三大发祥地,而建湖杂技则起源于县境的“十八团”(即今庆丰镇)。
建湖位于盐城西北部,俗称盐城西北乡。这里文化底蕴深厚,秦以前即有傩舞(古时在腊月间驱除疫鬼的仪式与跳的一种戴着面具的舞蹈),秦、汉时即有百戏(杂技)活动,县境遗存的石刻、壁画中对此均有生动的描绘,而“十八团”便是当时百戏的一大集散之地。1980年,在邻近“十八团”的草堰口丰宁村发现一批西汉墓葬,墓室的壁画上就绘有类似现代摔跤的“角抵图”。早在汉代,就有“十八团”籍的杂技艺人在宫廷充当“象人”之职。所谓“象人”,据唐代颜师古为《汉书》所作的注,即指戴着面具的演艺者。在蒋营镇的收成村,建于唐初的罗汉院前的广场上有一“优台”,专供表演乐舞、百戏之用。优台的墙体上,刻有扛鼎、寻橦(爬竿)、吞刀、吐火等杂技表演的画面(可惜已毁于日军侵华炮火)。这些都说明“十八团”的杂技由来已久,是建湖杂技的源头所在。
自古以来,“十八团”近百里方圆内的百姓对杂技情有独钟,男女老幼随时都能亮出一手。每当劳动余暇,从六、七岁的儿童到六、七十岁的老人,都乐于利用就便的劳动工具或生活用具,在田间、村头、场头、院落练功习艺,一来自娱自乐,二来锻炼体魄,长期下来,逐步形成了当地特有的一种民俗。逢到节日或坊铺开业、生日庆典、男婚女嫁,人们都会请杂技班子前来表演一番,以浓化欢庆气氛,娱悦心情,此风一直传至今日,未见衰减。当地不少人家把杂技视为“老祖业”,代代相传,而且影响越来越大,以致武汉、沈阳、广州、北京、天津等地的二十多个杂技表演团体里,至今都还有不少“十八团”籍的演员,新加坡、马来西亚、香港、台湾等国家与地区,也有很多建湖籍杂技艺人的后裔活跃于当地舞台上。建湖因为“十八团”而被誉为“杂技之乡”,可谓当之无愧,名至实归。
第二节 “十八团”名称的由来
“十八团”是建湖县庆丰镇的俗名,是这一地域十八个村庄的统称。
在古代,这里东临黄海,沿海滩涂尽为盐场,是传说中的夙沙氏(古部落首领)率领民众“煮海为盐”的地方。起初,人们用“官铸官给”的“盘铁”作为煎盐的工具,一副硕大的盘铁分为四片,每片又分成若干块,由各盐户分头保管,煎盐时再聚到一起,用铁栓拼成一副大盘使用。盘铁又大又重,分成小块一是便于保存,二是为了让各盐户互相牵制,以防私煎私贩。到了汉、唐时期,煎盐改用铁锅。铁锅虽比盘铁煎盐方便,但仍然又重又大,而且要架在较大的盐灶上,每灶由多家“亭户”共煎共煮,叫做“团煎”、“团煮”。这样,“团”就成了盐区的生产组织,每个盐场下设若干个“团”,每“团”又设若干“灶户”,各场灶户聚“团”煎盐,不得离“团”外出私煎。庆丰镇地域古有南北两个盐场,南场八个“团”,北场十个“团”,即十八个盐业生产单位,而这一带地域就被俗称为“十八团”。
后来,随着滩涂的淤涨,海岸线不断向东推移,庆丰镇远离大海,失去了发展盐业生产的条件。经过数千百年的沧桑之变,这里的盐场不见了,但“十八团”的名称却被保留了下来,专指当时的十八个自然村落,村民们多以杂技谋生。随着这些杂技艺人的足迹所至,“十八团”便在全国杂技界逐步成为建湖杂技的一个著名的标识。
第三节 “十八团”杂技的初始阶段
在初始阶段,“十八团”的杂技节目几乎都来自地方体育游戏。古代盐民生活极其艰苦,劳动强度较大,劳动之余根本谈不上有什么文化娱乐。只在每年春、秋两季举行大祭的时候,盐民们才乘机搞些体育游戏活动。此类活动不但含有娱神祈福的良苦用心,而且可以藉此激励人们生存的信心和勇气,后来渐渐带有竞赛的性质,通过游戏活动来比试体力与技巧,十足体现了“十八团”人争强好胜的性格。因为活动是祭祀性的,所以人人都把参加活动视为不可推卸的神圣义务。只要有人提倡,众人便纷纷模仿,由此不断充实,不断提高,逐步形成风气。活动项目主要有摔跤、投掷、举重、赛跑、拔河、拳斗、爬杆、走索、秋千、游泳、射箭、钓鱼、放风筝、踢毯子、踩高跷、打扁担、抛绣球、变戏法等,这些也就成了“十八团”早期杂技艺人的表演节目。
“十八团”的杂技节目来源于民间,植根于生活,每一个节目都由一系列特殊的技巧动作组成,而这些动作都可以从“十八团”人民生产、生活中找到它的来源和依据。如《爬杆》的原型就是爬树。“十八团”早先地处海边,不时有海潮来袭,一旦潮水泛滥,又无高地可去,人们只好爬到树上暂避一时。无法爬树的老人与小孩,会被人们安置在筐篮里,悬吊在大树上,后来就演变为《三上吊》的杂技节目。再如《走索》,来源于系绳过河。“十八团”地处水乡,外有塘河环绕,内有不计其数的河沟港汊,交通极不方便。为了过河,除了游泳之外,人们便将长绳拴系在两岸的大树上,在绳上或攀或走,彼此交往,这样就产生了《走索》的杂技节目。源于“十八团”的建湖杂技节目,不论是扔球、串芦蓆,还是打扁担、耍坛子,无一不是从生产、生活中提炼而成。
“十八团”杂技的初始节目中,还有从模仿上古先民的战斗生活而来的“角抵”一项。在历史上,“十八团”所在的盐阜大地属淮夷地,东边的黄海及其滩涂“可渔可牧可盐”,自然资源丰富,是各个部落的必争之地,因此这里的掠夺与反掠夺的争斗时有发生,由此便产生了孔武有力的杂技项目《角抵戏》。
- 上一个文章: 没有了
- 下一个文章: 《建湖杂技》之第二章建湖杂技的传承关系(建湖文史资料专辑,编者:金之愚 李世安 金学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