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建湖文史网 > 淮剧杂技 > 建湖杂技 > 正文

《建湖杂技》之第四章建湖杂技的新生(建湖文史资料专辑,编者:金之愚 李世安 金学桂)

发布日期:2011/10/17 16:59:58  阅读:2978  【字体:
 
 

 

第一节   旧社会的建湖杂技和杂技艺人

 

旧社会的建湖杂技,走过一段艰难困苦的漫长历程。杂技艺人生活在社会最底层,被蔑称为“下九流”、“玩把戏的”。他们从小就失去了读书的机会,长大后也没有入仕的权利,连儿女婚嫁也只能在同行中选择,跟“贱民”没有什么两样。

民国时期,建湖杂技艺人的生计更为艰难。军阀混战,外寇入侵,苛捐杂税多如牛毛,权势阶层狠似狼虎,一般百姓尚且度日如年,杂技艺人更是不堪言其苦。他们纷纷离乡背井,流落江湖,有的被抓去当壮丁,有的沦为乞丐,有的成了有钱人家的长工、女佣,有的漂洋过海到日本和东南亚去卖艺。不少私家杂技班以船为家,几代人困在一条破船上,行至一处,便在岸边的空地上围布作场,垒桌为台,场中央立一长木旗杆,就地露天演出。为了招徕观众,他们不得不冒着危险,表演一些惊险、恐怖的节目,如逢班即有的《三上吊》,没有任何保险措施,一旦失手,非死即伤。这类“亡命活”,往往都由收养的穷人家孩子来表演。这些孩子为了混一口饭吃,被皮鞭赶上舞台,忍受着非人的折磨,简直无异于“卖命”。夏菊花虽是班主的“养女”,但同样要忍受练功的痛苦与表演的危险。她六岁时表演《秋千》,用一根绳子系住发辫,吊在半空荡来荡去,每演一场,都会昏死一阵。她想哭却不敢出声,想睡又怕遭打,用手摸摸头,头发则成把成把地往下掉。有一次演《爬高梯》,她不慎从几丈高的梯顶栽下地来,当场就折断了锁骨,险些送掉性命。

卖艺时拼死拼活,收入却极其微薄,杂技艺人真正穷到了衣不蔽体、食不果腹的地步。建湖民间长期流传着几句顺口溜,道是:“上台像公子,下台像花子,吃饭像猴子,睡觉像虾子。”这正是旧社会杂技艺人贫困生活的写照。

新中国成立前夕,在杂技之乡“十八团”,只剩下二十多个杂技艺人和几条破漏的“把戏船”,建湖杂技已经离“艺绝人亡”不远了。

 

第二节  建湖县杂技团的诞生

 

新中国成立以后,建湖杂技终于否极泰来、枯木逢春。县人民政府把零散的和已改行的“十八团”艺人组织起来,又招回一部分流落在外的艺人,根据自愿与分配相结合的原则,帮助他们成立了双福、江河、胜利、新民、得胜、大众、新艺、人民等八个民间杂技团,每团配置了三艘以上的船只,购齐马匹,添置围布、吊杆等设备,使建湖杂技和杂技艺人走上了新生之路。

19566月,县文化主管部门为适应发展建湖杂技艺术的实际需要,根据文化部的有关规定将八个私家杂技团合并,成立了建湖县杂技团。次年经过整顿,又将建湖县杂技团分为两个演出团,分别委任了团长和指导员(党支部书记),开始着手整理传统节目和排练新节目。为了保证节目质量,提高演出效果,县政府加大了对杂技团的财力支持,为团里配置了新的服装、道具、灯光、布景,还组建了现场伴奏的乐队,有力地推动了建湖杂技的发展。两个团一在盐城地区、一在扬州地区常年巡回演出,在整个苏中、苏北地区影响日益扩大,受众日益增多,赢得了广泛的赞誉。

建湖在1952年新建人民剧场,次年又在上冈新建剧场,其馀各乡镇也相继建起影剧场或大会堂。从此建湖杂技告别了“圈地为场”、露天表演的艰难阶段,正式登上了舞台。活动范围也不再局限于盐城、扬州一带,南至上海、杭州,北至开封、济南,都可以看到建湖县杂技团活动的身影。全团演职员工在党的“百花齐放,推陈出新”文艺方针指引下,对杂技节目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残酷、恐怖、荒诞、低俗的节目被剔除干净,而那些表现劳动人民勇敢、坚强、机敏、乐观、风趣、自信的传统节目如滚杯、顶碗、托盘、转碟、耍坛、爬杆、钻圈、舞狮、走钢丝、口技、古彩戏法等则得以继承和发展,还引进了一批优秀节目,其中就有《空中飞人》、《高车踢碗》、《圆台溜冰》、《花样空竹》等,连几乎失传的建湖民间舞蹈《九狮图》也被发掘出来,作为崭新的杂技节目呈现在广大观众面前。可以说,建湖杂技从内容到形式,都发生了一次质的飞跃;而杂技艺人也弃马丢船,堂而皇之地走进具有现代化设备的剧场,从流浪江湖的艺人一跃而为人民的文艺工作者。

“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建湖杂技从建湖县杂技团成立的那天起,就一直走在健康发展的大道上,以致后来为地方、为国家,也为全国的杂技事业作出了贡献,争得了荣誉。

 

第三节  生机勃勃的民间杂技活动

 

除了“十八团”,在建湖境内其它地方,人们同样有习艺练武的风尚。石担石锁、刀枪剑戟等,是民间常见的物事。每当晨曦初现,农场上、河岸边、池塘畔、屋舍前,打拳踢腿的、耍刀舞棍的、站桩运气的、倒行转圈的,视线所及,比比皆是。抗战前,“十八团”每年都举办一次民间杂技大会,只许非杂技专业人员参加,全县各地的业余杂技爱好者趋之若鹜,纷纷赴会,各献其艺,各显所能。其中技艺出众的,甚至被私家杂技班聘为帮手,农闲随班演出,农忙在家种田。

新中国成立后,民间业余杂技活动更加频繁,呈现出一片生机。多数乡镇文化站和县城不少基层工会也组织了杂技活动小组,中小学则设有杂技兴趣小组,春天放风筝,冬天抖空竹,逢年过节舞龙灯、划龙船,煞是热闹。

由于民间业余杂技活动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到上世纪80年代,在改革开放大潮的推动下,许多民营的杂技团应运而生,相继有青艺、城郊、建阳、近湖、庆丰、颜单、辛庄等七家。2000年,由盐城市杂技团退休老艺人杨同根、高文红夫妇组建的“冠华杂技团”从培训小学员起步,通过一年的刻苦努力,练就了数十个杂技节目,开始到各地巡回演出。2007年、2008年,夫妇俩两次率团到美国献艺,不但受到旅美华人的热烈欢迎,也为美国人民所喜爱、所赞叹,至今尚有十多名骨干演员被留在美国常年演出,尽着文化使者的职责,为促进中美两国人民的友谊作着贡献。

截至目前,全县共有民营杂技演员500多人,而业余杂技爱好者更是不计其数。一年一度的全县民间杂技大奖赛,成了检阅民间杂技队伍、推动民间杂技活动健康发展的极好平台。

作者:佚名   来源:不详
查看评论
发表评论
评论内容:

    验证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