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建湖文史网 > 淮剧杂技 > 建湖杂技 > 正文

《建湖杂技》之第三章“十八团”杂技的传人(建湖文史资料专辑,编者:金之愚 李世安 金学桂)

发布日期:2011/10/17 16:59:57  阅读:6947  【字体:
 
 

  

第一节  新中国杂技艺术的领军人物夏菊花

 

夏菊花是从建湖“十八团”走向全国的杂技艺术领军人物。这位国家一级演员、著名杂技表演艺术家、国际杂技大赛的评委,曾是武汉杂技团团长,后任中国杂技家协会主席、全国文联副主席。

夏菊花本姓徐,原籍安徽省潜山县,生于1937年农历九月,时值菊花盛开,因以为名。五岁时,受战乱与贫困所迫,父母将她送给“十八团”夏家杂技班班主夏群做“压子”之女,遂改为夏姓。在“十八团”特有的文化背景下,小菊花六岁学艺,并开始登台演出,十岁前就小有名气。新中国成立时,流落在湖南衡阳的夏菊花随夏家班辗转来到湖北,加入新组建的武汉杂技团。

1952年,前苏联国家马戏团来华巡回演出,夏菊花被《叼花》这个节目深深打动,决心将这一绝技学到手。只用了不到一年的时间,夏菊花便登台表演了她的新作《柔术咬花》,从此一鸣惊人,备受关注。不久,又随团前往朝鲜,为志愿军举行慰问演出。1956年,夏菊花作为中国艺术团的一员,出访西欧诸国,在《共产党宣言》首次发表的地方(英国伦敦)郑重地向艺术团的临时党支部递交了入党申请书,次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夏菊花对杂技艺术的贡献,集中表现在她对《顶碗》这一传统节目的改造与创新上。她凭借自己身轻体柔的优势,先改单手顶为双手顶,改单层飞燕为双层飞燕,继而又将拐子顶发展为衔着水碗转着顶,最后发展到用双脚夹着一摞碗做倒立、转体等柔术动作,突破了历来只将碗顶在头上的传统,把顶技与柔术结合起来,仅仅一年时间,就使《顶碗》以全新的面貌呈现在观众面前,并在1957年第六届世界青年联欢节的杂技比赛中荣获金奖,取得了中国杂技在世界杂坛的历史性突破,她自己也因此被评为全国“三八”红旗手。在法国、意大利、瑞典、柬埔寨、越南、古巴等欧、亚、美五十多个国家访问演出时,夏菊花被誉为“顶碗皇后”,不少国家的领导人还授予她“艺术勋章”或“议会勋章”。

夏菊花淡出舞台以后,转而担负起编排节目和培养新秀的工作,把自己的一手绝活无私地教给学生。杂技女演员李丽萍在她的精心培育下,很快走上了国际杂坛,成为一颗耀眼的新星。198312月,十五岁的李丽萍在第九届摩纳哥国际杂技节上献演夏菊花亲授的《顶碗》,一举夺得“金小丑”奖,成为继夏菊花之后第二个在国际比赛中获得金奖的中国杂技演员。

198110月,四十四岁的夏菊花以全票当选为中国杂技家协会主席。她创办《杂技与魔术》杂志,组织国际获奖节目的观摩,筹建中国杂技学院,建设武汉杂技厅,还连年率团到日本、加拿大、法国、比利时、意大利、秘鲁等国访问演出,为增进中国人民与世界各国人民的友谊作出了积极的贡献。

2005年,夏菊花专程来到她幼年学艺的地方——建湖参观访问,感慨万千。在盐城市杂技团的资料陈列室里,她一边认真观看各种资料与照片,一边满怀深情地说:“我的杂技艺术生涯,就是从‘十八团’起步的。我永远不会忘记建湖这片土地!”

 

第二节   影响深远的著名杂技班

 

在建湖杂技的发展史上,曾经有过几十个私家杂技班。从这些杂技班里,走出了一代又一代杂技传人。

(一)高家班  “十八团”历史最长久的私家杂技班,至今尚有不少后裔从事杂技事业。其主要传人有:

高同宝 晚清时人,是高家班当时的领军人物,曾带领高家班活动于东三省及安徽、山东、河北、四川、广东等省,并出国献艺。

高金标 高同宝之子,绰号“高三麻子”,是著名的千斤大力士。他技艺超群,纵身一跃能穿过立在五张方桌上的五道刀圈,这就是民间享有盛誉的“高三麻子钻五台”。抗战前长期在日本演出,将高家班易名为“大天球马戏团”,并自任团长。抗战期间,他率团赴马来西亚、新加坡演出。新中国成立初期,他在安徽省红福杂技班工作。1953年,率一家人回到故乡。他的三个儿子(高佩福、高佩禄、高佩寿)和两个媳妇都参加了地方杂技团。高佩福的儿子高文斌、女儿高文芹,高佩禄的女儿高文红、高文静都是盐城市杂技团演员,有的现已退休;有的仍在授徒,继续献身于建湖杂技事业。

高金文  高同享之子、高同宝之侄,曾组织“中国马戏团”,活动于上世纪3040年代,技艺可与英国海京伯大马戏团媲美。

高金生  曾在广西壮族自治区杂技团当教练,毕生从事杂技事业。长子高佩红、孙女高文珍均为广州军区战士杂技团演员。

高金榜  原杭州市杂技团业务团长,长子高佩喜曾是杭州市杂技团演员,后改行。次子高佩根在浙江省衢县杂技团。

高金权  原在广东省英德县杂技团当教练。女儿高佩英是海南省杂技团演员。

高佩义、高佩友   高金玉之子,武汉杂技团主要演员,曾先后随团赴前苏联、阿尔巴尼亚、意大利、德国、古巴、埃及、朝鲜、菲律宾、越南、新加坡等二十多个国家演出,赢得了普遍的赞誉。

高佩成  原湖南省长沙市杂技团业务团长,五个子女都投身于杂技事业。长女高文琴是该团主要演员。三女高素琴是广州军区战士杂技团演员。

高天浦  新中国成立前在江苏、安微、湖南、江西等省卖艺,后参加湖南省杂技团。其妻在重庆市万县杂技团当教练。长女及长婿均在湖南省杂技团当教练。

高天友  原任武汉市杂技工作队队长,后调至河南省驻马店市杂技团任团长。

高培燕  原武汉市杂技团演员。

(二)朱家班  “十八团”阵容最强的杂技班,从中走出的杂技演员流布于大半个中国,被同行誉为“朱半帮”。

朱锦文、朱锦武、朱锦全、朱锦才、朱锦友  五弟兄均有名气。老五朱锦友基本功最全面、最扎实,曾做过“四喜马戏团”团长,解放后任武汉市第一杂技马戏团团长。老三朱锦全曾是安徽省芜湖市专业杂技团指导员。

朱锦堂、朱锦汉  哥哥朱锦堂是“十八团”马戏会的老会长,有极好的腰腿功夫;弟弟朱锦汉先后任职于四川省南充、乐山两市杂技团,擅演滑稽、魔术与马术。

朱长青、朱长魁、朱长林、朱长富、朱老五五弟兄均为朱锦全之子,其中朱长青是芜湖市专业杂技团业务团长,擅长气功和觔斗;朱长富曾在安徽省黄梅戏剧团做武功教练;朱老五任安徽省戏曲魔术团队长。

朱燕魁  朱锦才之子,曾在杭州市杂技团当演员,技术全面,人称“觔斗大王”。

朱燕旗  曾任四川省南充市杂技团团长、顾问。

朱铃红  四川省南充市杂技团主要女演员,软、硬功兼备,后当教练。

朱燕祥  朱锦汉之子,曾任四川省乐山市杂技团团长。

朱雁红  朱燕魁之子,杭州市杂技团主要演员,第二演出队队长,擅演跳板、秋千、飞人、舞狮、地圈、排椅以及武术、滑稽串场等,与其姐朱红英表演的《双散梯》、《双蹬技》等节目尤负盛名。

(三)董家班  “十八团”影响较大的私家杂技班之一,组建人为董政魁、董家才、董家宽等。夏家班的班主、夏菊花的养父夏群,就出自董家班。

董政魁  别号“董三瘪子”,是夏群的继父,曾在武汉市杂技团供职。

董学斌  董政魁之子,云南省杂技团主要演员及编导。

董发明  湖北省黄冈地区马戏团教练。

董永道  曾在“双喜马戏团”,后到江西九江。女儿董桂红、女婿李连喜在江西省新余市杂技团。

董学文  曾任四川省南充市杂技团主教练。

董学友、董学才  原来都在杭州市杂技团当教练。

董金花  原为武汉市杂技团主要演员兼教练,擅长蹬技、马术及高空表演。1960年到上海,在大世界“江南杂技团”任主要演员兼教练。

董永标  原为武汉市杂技团主要演员,后到江苏省射阳县杂技团当教练。

(四)刘家班 “十八团”实力雄厚的私家杂技班之一。

刘金德夫妇  均在武汉市杂技团,刘曾任团长。后以武汉市杂技团部分演员为基本队伍,移师福州,新组建福建省杂技团。

刘金宝  刘金德的堂弟,福建省杂技团主要演员。

刘万春  曾在武汉市民艺杂技团,后任教于上海市黄埔区戏曲学校、大世界江南杂技团和上海魔技团学员班。

刘文庭、刘文友  均在福建省杂技团。

刘成志  刘金宝之子,福建省杂技团主要演员,擅长绳技,上世纪70年代曾获全国杂技大赛绳技一等奖。

刘红梅  刘金宝之女,福建省杂技团主要演员。

刘光明、刘光华  福建省杂技团演员,上世纪70年代曾在全国杂技大赛中共同献演《三级晃梯》,荣获二等奖。

刘春萍  刘文庭之女,曾任福建省杂技团党支部书记,上世纪50年代在全国体育技巧比赛中曾获冠军。

刘早良  刘家班早期的主要成员,1949年前就辗转至南京,在江苏省扬剧团任武功教练。

 

第三节  众彩纷呈的其他杂技班

 

以上高、朱、董、刘四家,是“十八团”私家杂技班中的佼佼者。除此而外,“十八团”尚有很多杂技班,都是有迹可陈的。

吴家班  老弟兄三个为吴家的原始班底,他们是吴玉芳、吴玉贵、吴恩旗,均出自朱家班。吴玉贵之子吴正章与吴正华,原在中国杂技团,1958年去内蒙古自治区杂技团,吴正章任业务团长,吴正华任艺术指导。吴玉芳之子吴少根、吴少学也随之去了内蒙古杂技团。

周家班  早期主要演员为周大山。因他嗓音洪亮,调门又高,故常去京剧舞台唱花脸,是道地的两栖演员。其堂弟周永堂原也在周家班,后去了湖南。新中国成立后,由周家班组建的“新艺杂技团”(周长富班子)和“新胜杂技团”(周国发班子)在其演出地江苏省射阳县登记,合建为射阳县杂技团,周国发任团长,其子周长青为教练;其女周金凤亦为杂技演员,后去了安徽芜湖。

王家班  班主为王金武、王金文弟兄,二人携王金武之子王凤春在1949年以前就到杭州一带献艺。王凤春之孙王玉敏后加入杭州市杂技团,他和妻子共同表演的《双人顶碗》在上世纪60年代一次比赛中荣获青年组演出奖。夫妇二人后来都成了杭州市杂技团的骨干教练。

张家班  班主张连凤,过去长期在上海卖艺。其子张一飞,技艺高超,擅演车技、魔术和滑稽节目,并于上世纪20年代末练就“独轮车技”,为国内首创,后去了四川省成都市杂技团,十年动乱期间备受折磨而死。其妻张妙英也是杂技演员。二弟张正清,曾任盐城地区杂技团团长。三弟张正山从事杂技直至退休。

祁家班  由祁家三兄弟组建的私家马戏团,解放后加入武汉市杂技团第六演出队。祁家班成员祁美英原为广州军区战士杂技团主要演员,是全国有名的杂技节目《钢丝舞剑》的创作者与首演者,后在杭州市杂技团任教练;祁桂花,留在战士杂技团当教练。另有号称“祁家六姐妹”者(祁大姐、祁俊华、祁俊兰、祁俊芸、祁俊凤、祁俊美),后均在福建省杂技团任教练。

万家班  班主“万大呆子”,其子、女、媳、婿都是杂技演员,抗战前就去了南洋。

孙家班  “十八团”又一知名的杂技班,班主孙月魁在新中国成立前就去了南通市马戏团。其子孙小魁、其女孙连芸都是该团演员。

陈家班  后期领班为陈中山,又名陈在清,曾任射阳县杂技团团长。他的两个女儿均在射阳县杂技团,其中陈美玉后任团长,中国杂协会员。他的两个儿子分别在南京市杂技团和射阳县杂技团。

沈家班  由沈和尚及其妹沈寡妇领班。抗战前,沈寡妇率女儿、女婿等去了南洋,成立中国第三马戏团,在国外享有盛誉。其后辈沈常云,为杭州市杂技团主要演员。

此外,丁家班的丁云龙,夏家班的夏其勇、夏其康、夏贤发(夏其勇的第三子),应家班的应朝喜及其子应文海、媳应胖子(娘家姓朱),万家班班主的外甥嵇月良、嵇才良,谷家班的谷长根、谷长斌等,都是建湖“十八团”杂技的传人。

总之,从“十八团”走出去的杂技艺人及其后裔,足迹遍布全国各地,他们一代又一代地为中国杂技事业的发展作出了不可估量的贡献。他们无时无刻不在怀念家乡。可惜那时世道艰难,只能在外地过着飘泊不定的卖艺生涯。

 

第四节  新中国成立后建湖杂技的主要演员

 

建湖杂技代有传人,绵延不绝。新中国成立后不久,县政府将八户私家杂技班组织起来,建立了建湖县杂技团(盐城市杂技团前身)。从哪时直到现在,先后活动于杂技舞台上的演员多得不可胜数,其中影响较大,知名度较高的主要演员就有四十多位,现列表如下:

 

姓 名

性别

出生年份

职称

技艺专长

   

高金标

1916

 

 钻刀圈、硬气功

 

高金榜

1918

 

硬气功

后任杭州杂技团业务团长

高金奎

1920

 

硬气功

 

万开兆

1916

 

硬气功

 

杨大成

1917

 

蹬技

 

高佩禄

1936

 

高空节目

 

嵇月良

1933

 

钻圈

 

杨月勤

1931

 

高空节目

 

郑玉英

1931

 

平衡类节目

 

万兆銮

1900前后

 

钢丝、蹬技、马术

 

万兆兰

1908前后

 

钢丝、蹬技、马术

 

谢文祖

1935

 

车技

 

刘旺宝

1942

 

杂耍

 

刘旺明

1945

 

耍花坛

 

王福安

1905

 

古彩

 

郭永奎

1913

 

武术

 

郭玉珍

1937

 

平衡类节目

 

吴祖法

1934

 

口技

 

杨同根

1948

一级演员

 

 

卜金宽

1947

一级演员

耍花坛

 

高文红

1946

二级演员

硬钢丝

部颁优秀教师奖

杨月明

1945

 

空竹、魔术

 

嵇粉红

1946

二级演员

对手顶碗

 

嵇才良

1947

二级演员

大跳板

 

石仲化

1917

 

魔术

 

吴一虹

1949

二级演员

地圈

 

孙贵荣

1962

二级演员

地圈

省级非遗传承人

孙素芹

1949

三级演员

转碟

 

高文兵

1958

三级演员

爬杆

 

颜美琴

1958

三级演员

空中飞人

 

王玉干

1968

三级演员

对手顶碗

部颁鼓励奖

高文亮

1969

三级演员

高椅、水流星

 

高文静

1970

三级演员

蹬技、扛技

 

祁海洪

1964

三级演员

魔术

 

卜树权

1969

三级演员

高车踢碗

省级非遗传承人

沈中玉

1968

三级演员

双人技巧

 

葛春芹

1966

三级演员

水流星

 

李森

1976

三级演员

头顶技巧

厅颁银奖

赵君

1975

三级演员

钻桶

部颁优秀教师奖

孙宏祥

1975

三级演员

钻桶

 

颜强

1980

三级演员

耍花坛

厅颁金奖

孙亚玲

1979

三级演员

车技

 

窦青华

1980

三级演员

耍花坛

厅颁金奖

马企祝

1980

四级演员

高椅

厅颁铜奖

倪同辉

1993

四级演员

软钢丝

华东区大赛银奖

说明:本表除建国初期初期老艺人外,史录入中级入以上职称者,初级职称获省以上奖项者,亦予录入。

 

 

作者:佚名   来源:不详
查看评论
发表评论
评论内容:

    验证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