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建湖文史网 > 西塘雅集 > 散文小说 > 正文

温暖的铜炉子(朱桂芳)

发布日期:2012/12/30 17:23:52  阅读:2371  【字体:
 

 

    难得相聚的姐弟四人围坐在封闭、透明的阳台上,任太阳暖暖地照着。母亲端来了花生、葵花等干果,我们邀请母亲坐下,一起聊天。空调间里,孩子们快乐地玩着电脑游戏。弟妹招呼完孩子们,便拿来热乎乎的暖手袋,让我们暖手。我们客气着,推让着,最后暖手袋传到了母亲的手里。

 

    母亲说:“现在生活条件好了,暖手袋也讲究起来了。灌水的不用了,又时兴起充电的喽。想当年,你们小时候暖手暖脚,全靠的是那只铜炉子啊。”

 

    说到铜炉子,我们都来了劲儿。大姐抢先说道:

 

    “小时候,大弟最受宠爱,在他上铺前,奶奶总是先用铜炉子给他烘暖被窝。等他那头烘暖和了,奶奶才会用脚将铜炉推到我这头,给我暖被窝。”

 

    虽然,在晚间,我和小弟很少享受到铜炉子暖被窝的待遇,但对铜炉子的记忆却不能忘却。

 

    那时,冬天,每到下午,奶奶就会将铜炉子里的陈灰倒掉,装上半铜炉子的粗麦糠,放置在锅灶旁。奶奶烧好一大家子的晚饭和一家人洗用的热水,锅堂里已经积满了红映映的豆秸灰。奶奶说,豆秸灰有火力,保温时间长。所以,家里的豆秸秆平时不会烧的,一律留待冬天用。奶奶用火剪将滚烫的豆秸灰夹到铜炉子里,夹得满满当当以后,用小锹子压平。再夹,再压,压成一个小土丘似的,然后盖上铜炉盖子,拎到门口出一气烟。等呛人的烟味散尽后,铜炉子就特别特别烫了。此时,奶奶就会用一块厚实的棉布蒙着,防止烫着我们伸过去的双双小手。

 

    有时,逢到大风天或者是下雨天,我和姐姐便不再上学,在家陪着弟弟们玩。奶奶必定在烧好午饭后就弄好了铜炉子。下午,我们围在铜炉子旁看爷爷或者奶奶炸豆子、炸稻米。一次,爷爷给我们炸蚕豆,他将蚕豆均匀铺在铜炉子的豆秸灰上,不一会儿,青青的蚕豆就变黄了,开口了,甚至开花了。爷爷急忙将开了花的蚕豆夹到铜炉盖子里。“当”的一下,熟透了豆子跳到铜炉盖子上,又“哐”的一声反弹了一下。弟弟急急地伸手去抓,姐姐大呼:“不行,烫烫呢!”爷爷慌忙伸出一只手遮挡着,另一只手则忙不停地向外夹着豆子,铜炉盖子的豆子越跳越多。铜炉里的豆子夹完了,爷爷将豆秸灰翻了翻,翻出了红红的火星,于是又铺放了一圈。此时,铜炉盖子里的豆子已经凉了下来。但爷爷还是不放心,将铜炉盖子端到嘴边,嘘嘘地吹气,吹了一阵,又抓起几粒,在手心颠了颠,再一粒一粒地放到我们的手心里。听到我们咯吱咯吱的咬嚼声,爷爷咪咪地笑了。

 

    豆子大,炸豆子等的时间长,我们总是馋得等不及,于是奶奶发明了炸稻米。奶奶烧稻草时,每当发现稻草上有未曾脱下来的遗落在稻草末梢的穗粒时,总会掐下来,顺手放在灶台的塘窝里。为了招架我们这些馋鬼,奶奶拎起一细串一细串的稻粒放在炉灰上。不一会儿,稻粒跳跃起来,摇身一变,变成了白白胖胖的炒米。奶奶、姐姐、我则急忙捏起大拇指、食指和中指,快速地用指尖从铜炉里捏出炒米,爆一个,捏一个。不能怠慢,否则,眨眼工夫,白胖的炒米就会烤黄,烤焦了。奶奶总会拿一个搪瓷缸子盛炒米。在爆出来的炒米捏得差不多时,搪瓷缸子里的炒米被两个弟弟也快吃光了。姐姐谦让,自然不会说什么,我不服气,怪弟弟们贪吃。毕竟我只比大弟大两岁嘛,奶奶也不好多说我的不是,只是哼哼道:“他们是弟弟啊,姐姐就应该让着点儿嘛。”

 

    对奶奶的偏心眼,我总有点儿愤愤不平,常常用哭声表示抗议。母亲放下手里的针线活,将我胖嘟嘟的小手放在手心搓了搓,安慰道:“二胖乖啊,妈妈明天炒炒米给你们吃。”有了指望,抽泣着的我又破涕为笑了。

 

    奶奶带大姐和大弟去南京姑姑家过春节的那年,铜炉子成了我和二弟享用的奢侈品。每天晚上,被窝捂得暖和和的,我和二弟早早上了床,在被窝里,用脚将铜炉子推来推去的玩耍,乐出了声。一旁,纳鞋底的母亲几次警告我们小心,不要弄翻铜炉子。乐极生悲,结果铜炉子真的被弄掀了盖子。我感觉不妙,急忙掀开被子,发现已经有不少的豆秸灰洒在了铺上。吓得我连忙用手去掸,幸亏及时,被单没被燃着,但是已经炕出了黄斑。母亲见状,吼了我们,还扬起了手。我缩起脖子,闭着眼,等着母亲的揍。结果,母亲的巴掌落到了床沿上,发出了“梆梆”的响声。于是,我和二弟不敢再造次,将双脚侧放在铜炉子的一旁,乖乖地坐在被窝里看着母亲纳鞋底。

 

    我说完上面的事儿,一旁的二弟憨笑着说:“二姐记性真好,你说的事,我一点印象也没有了。”大姐、大弟也笑着说,有些事儿他们也记不得了,但他们记得铜炉子的模样和铜炉子的温暖。

 

    是的,铜炉子的温暖,我也一直记着,而且会永远记着。

 

    温暖的铜炉子,会永远活在我的记忆里的。

 

转自《建湖日报》20121224

作者:佚名   来源:本站原创
查看评论
发表评论
评论内容:

    验证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