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竹轩年谱(孙禧斌)
顾竹轩,名如茂,字竹轩,江苏省建湖县人,生于1885年4月17日,16岁到上海谋生,做过马路工,拉过黄包车,当过公共租界巡捕房的巡捕,后来因买下德商飞星黄包车公司而发迹于上海,特别是加入青帮后,逐步跻身上海帮会上层,担任江淮旅沪同乡会主席、苏北旅沪同乡联合会副会长、闸北民防保卫团副总、闸北商团会董,闸北保卫团团副,并多方兴业,投资天蟾戏院、天蟾玻璃厂、大生轮船公司、天蟾茶室、天蟾浴室、江南旅社等产业。因此,他的门徒达几千人,从而成为苏北藉人士和人力车夫群体中有较大影响的苏北大亨。
顾竹轩娶妻张凤仙,生子顾乃赓、顾乃福、顾乃康、顾乃瑾,生女顾乃芳、顾毓秀。另纳王月花为妾。1956年7月6日,因患水膨胀病在上海去世,享年71岁。
1885年
1895年
因家境贫寒,上不起学度过了苦难的童年。
1900年
因力气大,随父母亲帮人佣耕,勉强度日。
1902年
16岁跟随母亲与兄长顾松茂到上海谋生,先在闸北天保里附近做马路工,后在公共租界协记公司拉黄包车为生,曾一度进入公共租界巡捕房充当巡捕,并与黄金荣拉上关系。后来受雇于德商飞星黄包车公司。
1904年
拜青帮大字辈刘登阶为师,成为通字辈青帮香头,跻身上海帮会上层,门徒达几千人。由于同乡观念强烈,重义气,在苏北藉人士和人力车夫群体中,获得了广泛的拥护.
1906年
苏北发生特大洪灾,部分淮剧艺人到上海谋生,顾予以关照。
1911年
苏北大旱,顾竹轩筹集善款,救济逃荒而来的乡亲。
1912年
淮剧艺人何孔德、何孔标等人,把准剧带到上海演唱。
1913年
1914年
靠勤俭小有积蓄后,盘下德商飞星黄包车公司车行;
1915年,淮剧艺人武旭东租借当辅,并改建成演出场所。
顾竹轩在蒙古路开设同庆舞台,上演江淮戏。
又在新疆路建立德胜茶楼,协调手下人之间,及与其他帮会流氓势力之间的纠纷。一时间,德胜茶楼成了闸北地区“吃讲茶”的权威仲裁机构。
1916年
租下位于九江路湖北路口的新新舞台,改名天蟾舞台,戏院共3层,观众座位2000余只。舞台有从日本购得天幕幻灯一套,并雇日本人操作。演出可根据剧情需要,在天幕上出现雷电云雨、日月星辰等景观。开业连演《开天辟地》,场场爆满。后来聘请京剧名角“麒麟童”周信芳登台驻演。
1918年
在杜月笙、虞洽卿的帮助与支持下,与英租界工部局打赢了上海滩上的跨国拆迁案官司,最终获得天蟾舞台拆迁赔偿损失费十万银元。
梅兰芳移居上海,多次在天蟾舞台演出。
1919年
9月,戏园邀荀慧生首次来沪演出,反应奇佳,遂为园主倚为台柱。
1923年
开始独资经营天蟾舞台,联络京剧名角,推进京剧演出场所改良。
1924年
江浙战争爆发,闸北士绅成立闸北保卫团,顾竹轩担任副团长;
1927年
1928年
周信芳转入天蟾舞台演出,加工排演《封神榜》等戏,声誉日益扩大。
在虞洽卿的帮助下,创办江北大生轮船公司,开设湖泰班航线。
1929年
冬季,返乡葬母后,为大旱失收的乡亲放饭救济。
1930年
10月,顾松茂(顾竹轩之兄)承租大新舞台,改名天声舞台,不久顾竹轩所办九江路天蟾舞台(俗称老天蟾)被拆除,与天声合并,天蟾舞台遂迁至福州路现址。1942年顾松茂退出,顾竹轩独自掌管,顾氏掌管天蟾十几年,大部分时间转租予他人经营,自1935年至上海解放前夕,先后有协兴、镇记、复兴、茂龄、同兴、大赍、同发等公司转租经营。1949年3月由其子顾乃庚接办。
1931年
秋季,运河决堤,盐城一片汪洋,竭力奔走于华洋义贩会与红十字之间,为家乡求得大批粮食、衣被和药品。
1932年
一二八上海事变爆发后,顾竹轩亲率闸北保卫团,配合十九路军奋起抵抗来犯的日军。
1933年
同年,梅兰芳在天蟾舞台上演新剧《抗金兵》。
1935年
1937年
8月,在顾祝同的帮助下,顾竹轩被保释出狱。
八一三上海事变淞沪抗战时期,顾竹轩又将天蟾舞台改作难民收容所,并参加伤兵和难民救济。
1938年
上海沦陷后,日伪警察局局长卢英诱逼顾投敌充当汉奸,顾竹轩坚决回绝说:“我死也不当汉奸”,他拒绝投敌。
1939年
抗日战争期间,掩护、护送和营救中共地下党员,并为运送物资和医药用品去苏北根据地提供了方便,为新四军和中共地下党提供了大量帮助。
1940年
1943年
帮助喻屏、李枫夫妇去延安参加整风运动。
1945年
3月,将幼子顾乃瑾送去参加新四军,投身革命。
1947年
1948年
解放战争时期,掩护和协助中共中央上海局下属的帮会工作委员会的工作,又多次掩护法电厂地下党负责人的活动。
1949年
8月,上海解放后,作为特邀代表出席上海市第一次各界人民代表会议。
1951年
1953年
1956年
转自《搜狐网》济世斋博客
- 上一篇文章: 二代人的教育观(孙禧斌)
- 下一篇文章: 钱敏保护营救彭德怀(王春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