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建湖文史网 > 西塘雅集 > 散文小说 > 正文

我听《二泉映月》(老笨)

发布日期:2013/3/8 15:36:03  阅读:2258  【字体:
 

 

一次逛上海书城时,我欣喜地买到了一盘中西乐器倾情诠释最完整合辑《二泉映月》。从此,每每闲暇,总是情不自禁地沉浸在这美妙难言的旋律里。

 

    说不上对音乐的喜爱和理解,只觉得好的音乐确有一股沁人心脾的愉悦和梦幻。

 

    第一次听《二泉映月》是在上小学的音乐课上。当时,铺天盖地的是样板戏,李玉和、郭建光等英雄人物的唱段,天天如雷贯耳。下课前,刚来代课的教音乐的黄老师,小心翼翼地拿出一把二胡,对同学们说,我拉一段《二泉映月》大家听听怎么样?当然是异口同声地喊好。

 

    稚嫩的心灵里,实在无法理解这悠扬旋律里的博大、深邃和缥缈。只觉得这琴弦里飘溢出来的不像样板戏那样气贯长虹,那样轰轰烈烈,而像一股蜿蜓清澈的溪流在月光下潺潺流淌。时间不长,黄老师就走了。后来听说黄老师的离开与他上音乐课不循规蹈矩有关。后来还听说黄老师考上了音乐学院。

 

    第二次听《二泉映月》是在原县实验小学的礼堂里,著名二胡演奏艺术家闵慧芬的现场演奏。那时我已工作十多年了,带着似乎有了些经历和阅历的眼光和听觉,坐在席位上,聆听艺术家的演奏,有了怦然心动的感受。一种沉重感苍桑感扑面而来,仿佛让人进入了一个肝肠寸断的悲凉世界。礼堂里座无虚席,鸦雀无声,任凭如泣如诉的旋律在我的四周来回飘荡,更在我的心里一次次地撞击。一曲终了,雷鸣般的掌声,才使我有了回到现实的清醒。

 

    带着久久挥之不去的感受,我走进新华书店,仔细收集《二泉映月》的相关资料。原来这首乐曲里承载了这么多的历史和故事,难怪如此让人心动。

 

    《二泉映月》的曲作者叫华彦钧,乳名阿炳,无锡人。自幼天资聪颖,刻苦好学,随父学习弹奏多种民间乐器,16岁已被无锡道教界公认为一名出色的乐师。 20岁时,父亲去世,悲痛万分患了眼疾一目失明,35岁双目失明。从此,阿炳开始沿街乞讨,流浪卖艺,人们都叫他“瞎子阿炳”。他一生中的大部分时间就是在这种比乞丐强不了多少的流浪卖艺中度过的,受尽了人间的苦难。阿炳演奏的乐曲,几乎都是自编的。

 

    1950年,中央音乐学院音乐学家杨荫浏和曹安专程到无锡为阿炳的演奏录音。阿炳说,我荒疏太久了,让我练上三天再演奏吧。三天后,两位老师录下了阿炳的演奏,问他这首乐曲叫什么名字?阿炳说,这支曲子是没有名字的,信手拉来,久而久之,就成了现在这个样子。两位老师了解到阿炳经常在闻名遐迩的天下第二泉的无锡惠山一带拉这首曲子,征得阿炳同意,就将这首曲子定名为《二泉映月》,从此名扬天下。世界著名指挥家小泽征尔先生第一次听到《二泉映月》时,感动得流下了眼泪,动情地说:“这首乐曲太感人,像这样的乐曲应该跪下来听!”

 

    是的,《二泉映月》太感人了,哪怕你不懂音乐,也会在瞬间被感染得心潮涌动。

 

    当代文学家王蒙说过:“忧伤是歌曲的灵魂”。命运悲剧是《二泉映月》的主题内核。阿炳的身世特别,境遇与众不同,双目失明后沦为艺丐,饱尝水深火热中的欺凌和苦难,在街头卖艺中,经过反复演奏、加工,最后形成这个曲子,凄婉流畅,跌宕起伏,一泄积郁胸间的愤怒、抗争、挣扎的复杂情感。所以,长期以来,《二泉映月》以其悲伤和愤怒的宣泄引发人们的共鸣。

 

    对一部音乐作品的理解,是不是一成不变的?特别是对一部经典音乐作品的感悟?我以为,作品一旦定型,其本身是不变的,而人们对她的理解却是日久弥新的,与演奏风格和欣赏者当下的况味有密切相关的联系。因为,音乐是需要用心去感悟的,而每个人的心灵是渐趋成熟的。或许这就是音乐的独特魅力所在。

 

    随着阅历的丰富和人生的积淀,渐渐地对《二泉映月》有了一种前所未有的感受。当一个人静静地在书房里捧着本书或在小屋里来回踱步,屏气凝神,洗耳倾听不同乐器的演奏,只觉一股如梦似幻般的柔美之情飘然而至,直抵心底,似乎昔日伤感的基调倾刻间被明丽清新的自然色调包裹得异常恬静优美了。

 

我若有所思:阿炳的父亲华清和是当地雷尊殿的当家道士,深得道教滋养。阿炳自幼受到道家思想熏陶,一生没有真正离开过道院。道家文化偏重于隐逸,倡导“性不可易,命不可变,时不可止,道不可壅”(《庄子·天运》),主张顺其自然,清静无为。传说,《二泉映月》的雏形原来就是道教的一首唢呐曲,阿炳自己称它为“自来腔”,也就是说这首曲子是他随心所欲演奏慢慢形成的。“德者,性之端也,乐者,德之华也”,“唯乐不可以为伪”(《礼记》),阿炳的“自来腔”里没有道家文化的烙印?不妨在夜阑人静的时候,细细地品味和揣摩一番《二泉映月》酶深邃内涵吧:它像一首反复吟唱、思绪深沉的叙事曲。在行云流水般抒发作者内心世界时,营造了一种从凄凉痛苦中逐步恢复平静、解脱、释怀的一种意境,主旋律多次重复,一次比一次舒展、宽广,彰显了痛苦和超然的调和,既充满了个性,又不张狂,使忧郁与柔美水乳交融。特别是乐曲结束时,气势明显弱下去,让音乐在平静中缓缓流淌,由近而远,余音绵长,舒展了唯美的空灵神韵,给人以无尽的遐想,仿佛告诉人们一切都要在岁月中流失,“逍遥于天地之间,遨游于自由之境,在悲悯与彻悟中拥抱一切,从而达到超然的境界,去和无限的永恒归为一体”。

 

    远离喧嚣,回归自然《二泉映月》之天籁之音让人如痴如醉。

 

转自《建湖日报》20121231

作者:佚名   来源:本站原创
查看评论
发表评论
评论内容:

    验证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