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湖文史网》背景音乐简介:网页动画之古筝曲《高山流水》
《高山流水》是一首极其著名的古曲,相传为春秋时代伯牙所作,今天则一般认为是后人依据春秋时伯牙与钟子期的故事而创作的。
伯牙,春秋时期一位极负盛名的琴师,姓伯名牙。伯姓在春秋战国时代属于常见的姓,如周武王时代不食周粟之伯夷,秦穆公时代善识骏马之伯乐。说他姓俞名瑞字伯牙,则是明代小说家冯梦龙《警世通言》中《俞伯牙摔琴谢知音》中的杜撰。《荀子·劝学篇》中曾讲“伯牙鼓琴而六马仰斜”,极言其弹琴技术之高超。
钟子期,春秋时期一位善于辨音知乐的高士,相传是在楚地以打柴为生的隐士。
关于伯牙与钟子期知音相遇的记载,过去认为最早出自战国时代列御寇所作的《列子》中的《汤问》,但现在一般认为《列子》为东晋学者张湛托名之作。这样看来最早的记载当是《吕氏春秋·本味篇》。
《吕氏春秋·本味篇》记载云:伯牙鼓琴,钟子期听之,方鼓琴而志在太(泰)山,钟子期曰:“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太(泰)山。”少选之间而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乎鼓琴,洋洋乎若流水。”钟子期死,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
《淮南子·修务训》记载云:“钟子期死而伯牙绝弦破琴,知世莫赏也。”这里关于伯牙绝弦破琴的原因,与《吕氏春秋》还是略有差异的。《吕氏春秋》中的说法是因为钟子期死而失知音,没有值得为之弹琴者;《淮南子》则认为是钟子期死而失知音,弹而无人赏识。
而《列子•汤问》的记载为: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 !”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伯牙游于泰山之阴,卒逢暴雨,止于岩下,心悲,乃援琴而鼓之。初为霖雨之操,更造崩山之音。曲每奏,钟子期辄穷其趣。伯牙乃舍琴而叹曰:“善哉,善哉!子之听!夫志想象犹吾心也。吾于何逃声哉?”这里的记载似乎只是描述钟子期之善听,并未说明二人知音之乐。“吾于何逃声哉”,甚至让人觉得伯牙颇有“既生瑜,何生亮”的感叹,冯梦龙说伯牙姓俞,是否喻其为“周瑜”亦未可知。不过,一般的辞典多引《列子·汤问》中这段记载作为“高山流水”的语源,认真分析起来还是很成问题的。
乐曲《高山流水》最早很自然地是以古琴曲的形式流行于世的,由于《荀子》、《吕氏春秋》中的相关记载,很早就相传《高山流水》系伯牙所作。据《百度百科》,古琴曲《高山流水》的乐谱最早见于明代《神奇秘谱》(朱权,成书于1425年),此谱之《高山》、《流水》解题有:“《高山》、《流水》二曲,本只一曲。初志在乎高山,言仁者乐山之意。后志在乎流水,言智者乐水之意。至唐分为两曲,不分段数。后来分《高山》为四段,《流水》为八段。”至今《高山》一曲失传,只有《流水》这首古琴曲与伯牙鼓琴遇知音的故事一起,在人民中间广泛流传。
古筝曲《高山流水》有浙江、河南、山东筝派三个版本,实际上是三支完全不同的古曲。浙江版《高山流水》,据吴钊、刘东升《中国音乐史略》,此曲在上世纪二十年代由浙江桐庐县俞赵镇关帝庙水陆班子演奏的笛曲改编而来,风格淡雅,流畅动人,重在描绘登山观水之时悠然自得的心境,知音相得相容之雅趣,洋洋盈耳悠悠在心。河南版《高山流水》,又称“花流水”,曲调优美轻快,让人更多地感到得遇知音的欢欣与愉悦。山东版《高山流水》曲调舒而不缓,急而迫切,更多的是那种求遇知音的期盼、焦虑,甚至还有几分无奈。这里的评价完全是我的一己感受,我非钟子期,并不能贴切作曲与演奏者之所念,然而我虽非钟子期,听曲而心动,心动而感发,亦所谓人同钟子期,心同钟子期,其实人皆如此,何必钟子期才能听音,又何必钟子期才得知音?
《建湖文史网》网页动画背景音乐选用的是浙江版的《高山流水》,这是因为这首古筝曲流传最为广泛,再一个是因为我第一次听到的就是这首《高山流水》。
以《高山流水》作为开头的背景音乐,自然是希望《建湖文史网》的访客能成为朋友,朋友而成为真正的知音!
- 上一篇文章: 没有了
- 下一篇文章: 《建湖文史网》背景音乐简介:首页《建湖颂》与作者单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