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建湖文史网 > 西塘雅集 > 散文小说 > 正文

母爱无边(周登斌)

发布日期:2014/10/29 13:49:12  阅读:1658  【字体:
 

我的母亲走了巳经整七年了,一年一度的母亲节到来之前,我翻阅心灵的日记,重温无私的母爱,止不住的泪水夺眶而出,一个平凡的慈母形象在心中升腾。时间啊,你可以带走一切,却带不走我对母亲的无尽思念!

 

母亲出生于宝塔镇一个叫磨太宁地方的小业主家庭,幼时虽家境殷实,但封建礼教的重男轻女思想,使得她一直囿于闺中,学针习线,失去了读书识字的机会。母亲长大嫁至本县冈西镇杨家庄周门后,勤俭持家,相夫教子,和父亲一道风雨同舟,夫唱妇随,艰难地撑起一个贫穷的农家,养育了我们姐弟5个。

 

母亲虽是一双小脚,但年轻时田间农活没少做。在工分就是命根子的年代里,她白天参加队里劳动,栽秧割稻样样上,除草翻地赶在前,多争一分好一分;晚上,她在煤油灯下浆洗缝补,做针线活,一双手布满裂口,密密麻麻,血渍斑斑。有时我一觉醒来,仍见她一丝不苟地拨针弄线,为我们姐弟缝补着一件又一件衣服,纳好一双又一双鞋子。从我记事起,母亲总是用她勤巧的双手,保证我们姐弟几个每人有一双新鞋过年。

 

母亲虽大字不识几个,但非常明事理,讲道理。她有苦自己吃,有难自己扛,有委屈自己忍,不轻易为难别人。在那缺衣少吃的年代,生活的压力使得父亲和母亲常为生计犯愁。每次“磕碰”,都是母亲让着父亲,说他是家主,我受点委屈不碍事。母亲把关爱别人、和邻睦族作为自己立身之本。乡邻之中,哪家有了难事,她主动帮上一把;亲戚之间,谁家了有疙瘩,她耐心劝解开导,乡邻们都夸她是个大圆人,。吃“五两六钱”是农村最困苦的日子,母亲尽管自家的日子过得很结巴,可总是忘不了帮助别人。张家缺粮,借去几升米;李家没柴,扯上一捆草;自己饥肠辘辘,却把仅剩的半碗饭盛给乞讨的路人。在她的一生中,象这样乐善好施的事儿数也数不清。

 

母亲爱子女胜过爱自己,儿女是她的命根子。记得吃食堂年代,一个刻骨铭心的晚上,屋外大雪纷飞,室内寒气袭人,夜幕降临,为了一家人的晚饭,姐姐自告奋勇披上蓑衣,拎着饭盒,到生产队食堂打粥。那年姐姐才12岁,天黑路滑,绕过沟头,又过桥头,一不小心,一个跟头,把一桶粥洒得差不多了。回到家里,我们姊妹几个都哭成了泪人,说不清是冷,是饿,还是无助?母亲摁干了自己的眼泪,一边安慰我们,一边用炖水壶从灶膛里炖了一壶热水,与剩下来的粥搅和,给我们姐弟几个一人一碗,说:“我不饿,你们吃吧!”在我童年的记忆里,像这句“我不饿,你们吃吧”的话不知听了多少遍!

 

母亲不仅对子女十分疼爱,对上辈更是孝敬有加。我的祖母即母亲的婆婆辞世前在我们家生活了一段日子,恰逢三年自然灾害后期,一家人一年也吃不上几顿米饭,更谈不上鱼肉。一边是风烛残年的婆母,一边是忍饥挨饿的孩子,这时母亲又把爱的天平向老人倾斜。每顿开饭前,她都亲自掌勺,为老人从锅底捞上一碗米多菜少的厚粥,送到老人的床前,亲切地道一声:“奶奶,您吃吧!”奶奶临终前想吃肉圆,这在当时好比天方夜谭,但这并没有难倒母亲。她把父亲罱河泥捞回来的河蚌劈开,取其肉斩成碎沫,与佐料面粉拌和,做成几只“河蚌肉圆”,祖母吃了,连声说:“鲜,鲜,好鲜啊!”

 

2002年6月13日是个撕心裂肺的日子。早晨,我看到与癌魔抗争日久已气息奄奄的母亲,深知她在人世间的时日不多了,便想留下来陪陪她。她老人家看出了我的心思后,吃力地摇了摇头说:“你们上班去,我没事!”她一辈子支持儿女工作,这时想到的仍是儿女的工作。然而,这一天竟成了我与母亲的永别之日,我恨人间没有先见之明,如果有,我会抛开一切的一切,来陪伴她老人家弥留之际的最后时刻。

 

这就是我的母亲——勤劳俭朴、宽厚仁爱、玉洁冰心的农家老太。母亲所做的事极其平凡,平凡得像一缕微风;极其细微,细微得像一粒沙子,让我从中读懂了大量无言的教诲,学会了许多做人的真谛!

 

转自《塘河》杂志

作者:佚名   来源:本站原创
查看评论
发表评论
评论内容:

    验证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