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五台对人生的一次回望(余江)
五月十六日,早上起来,觉得今天的阳光特别明媚,天地毓秀,空气清朗,窗外嫩绿的树枝上几只小鸟唧唧喳喳,随意跳跃着像快乐的音符。
第十二次“五台心灵”之旅今天启程了,我的心绪、期盼的心情慢慢的铺陈开来。这次,长期旅居、奔波在海外的西南交大研究生院院长王鹏祥和原中国华源集团CFO现上海通科的CEO的陈德中,俩位不仅是我志趣相投的多年挚友,还是我少年的玩伴、中学的同窗,所以更增加了多许怀旧的情绪。
发起人之一的高峰让我对这趟心灵之旅定个主题,提前一天发到微信平台,群聊,我的“散文情绪”便倦在客厅的沙发里,巴洛特利式地孩子般思考起来。
我常常觉得我们生活在一个巨大的笼子里,那些禁锢的思想意识形态、违背人性的行为准则、缺乏公平的竞争环境如此等等,这些编织成一个巨大的樊篱,让我们焦虑而忧伤地生活着,感受压抑和彷徨,甚至时而会愤怒和苦痛着。其实我们每天需要也应该能够得到,灿烂的天空、清新的空气和友善的目光,与此同时我们的人生有过多的追求和跋涉,一路走来,总觉得丢失了生命根本的意义。
生命的价值、人生的追求,几个人四十多年的人生其根本意义究竟在哪里?应该说人生的意义在生命的存在和社会的进步。这是一个个体存在的方式和大众文明的结合点,但随着生命的体验不同而各有各的千秋,那么在人生即将半百的路口,在五台十二年之际,我提议:在五台,我们作一次回望人生路。
是的,旅行从什么时候变得最有意义,就是当你能欣赏到这个地方看不见的风景的刹那间。旅行,从单纯看风景,进而到欣赏风景里的人和事,再到领略风景里的自己或者更多。这本身也就包含着最悠长的回望。
带着这样的思考,我们六个人这次从不同的地方集合在北京,旋即出发。连日群里聊的、车里讨论的被旅途的劳顿打了一个结,乱糟糟地扎在一起。
第一天的五台因为师父们的时间安排,我们是在来回地听妙江方丈、妙生大师、义休师父讲课,我们六个凡夫俗子奔波在竹林寺、普化寺之间。初初的夏天,穿行在五台山,时儿不大不小的雨打在车窗上、打落在五台山的青山绿水之中,打在几颗躁动的心上,生命落在这样的山林里,洗过一般的清朗,山雨像碎玉飞花洒向充满嫩绿的山谷里,整个山空灵隽秀,像春露弥漫着,让人心醉。我们的春天,这一刻被牢牢地栓在了五台。雨过的五台特别的干净而圣明,一路的劳顿也被冲刷了很多,在禅堂打坐回来几个人回到房间又照例兴致勃勃地把白天的课又消化一遍。大师所说“文化是什么?就是衣食住行;生活是什么?生活是柴米油盐。”答案很是平淡,我很是诧异。不是吗?其实生活就如此简单。听谁说过生活是行色匆匆早出晚归的奔波;是爱的付出与回报;生活是看不同的风景,遇到不同的人;生活是灵魂经历伤痛后的微笑怒放;是挫折坎坷被晾晒后的坚强;生活是酸甜苦辣被岁月沉淀后的馨香;是经历风霜雪雨洗礼后的懂得;生活还有在错的时间里遇到对了的人苦苦遗憾。
在五台,回望人生的路。五个人五副眼镜兄弟,温习着白天大师的话,讲述着自己的人生的故事。杨光,河南山沟里的孩子考到北京工商学院,92年大四的时候就到策划公司打工,领衔策划过新大洲、森达第一个广告宣传,分配在建设部工作了半年就毅然辞职创办正一堂策略机构,现在是一百多人的大型策划公司。高峰,中国矿大、北京交大双学位毕业后在海尔,三年升职到洗衣机市场部经理,几经挫折,现为日出东方(四季沐歌)上市公司管理层股东;王鹏祥西南交大毕业,九十年代就任职香港柏宜集团执行董事,后又重新创业,不仅是西南交大研究生院院长还兼任三产集团董事长。陈德中高考读的大专,现在还在读博,从央企华源CFO拒绝华润宋林再三邀请并不华丽地转身,从头再来。一切的一切,转眼人生近半百,只比碌碌无为多一点。深山里我们这样回忆着从小乡村田野上农民的孩子走向风华正茂的流年,那些所有的苦痛和挣扎、甜蜜和骄傲都在嘴角的微笑里悄然滑落。
在五台小住了几日,我们又匆匆话别。我们真的非常喜欢住在五台山上的日子,吃吃斋饭、听经诵法、焚香闻妙、品茗侍茶、谈古论今,我们真的喜欢五台的每一个晨昏,那么简单、自然、逍遥而心悦。
下山的时候,回首五台,群峰巍峨,葱绿满目。禁不住六个人停车驻足,没有一个人拿出相机或手机留影,只是仰望群山,因为五台已经永远并且清晰地印在我们心里。
十二年之际,回望五台之行在我们的人生旅途中也只是又一个匆匆而过,我们在那个充满神奇的群山绿水之中只是停留得太短暂太匆忙,我们不曾奢望能走遍它的每个地方,只想在它的某个地方里走遍我们自身每一个地方,并且能用五台神奇的力量,使我自身的每一个角落也能像五台一样干净而圣洁。可能这也得用上我们所有的余生,即使如此,我们也愿意。
十二年之际,离开五台山恰好是五月二十日,这个叫“小满”的节气里。我作为生活在江淮平原、渔米之乡的人,还有两位发小相伴在五台,而且我们六个人其实都是从农村走出来的“泥孩子”,因此深知“小满”节气的意义,俗说“小得盈满,大得未知”。许多年过去了,我们不会忘掉农民春种秋收、耕耘收获的道理。四十多年的人生,“小满”是无数次的耕耘的结果,那么下一个四十年呢?我们会怎样?我们现在应该怎样?这样的命题似乎过于世俗和物质,但这是个体生命的本能和需求,也是每个人生命体验的重要物质部分。当然对于人的生命体验“物质”尊享也只是又一个“小满”,更多的我们还要追寻的一种精神的力量或者说是一种状态。从校园走向社会,我们几个凡夫俗子奔波在充满竞争和世俗的尘世里,经历了彷徨、失望和挫折,也收获过欢乐、友谊和小胜。二十多年过去,无论怎样,我们始终不会忘掉家人和朋友最温暖的目光,不会忘掉在泥泞的人生路,扶过我们的每一双手,并且把这种纯朴、善良和爱作为人性的本质的回归、生命本源的追寻,去传播、去布施。而且这些精神的力量在五台被原始的自然和禅佛文化神秘地集合在一起,褶褶生辉,如同一座精神家园的宝殿。
我想我们对大自然、对一切生命本质的爱,十二年来修得的也只是一个“小满”,我们生命的体验并努力试图超越个体生命的意义的追寻,十二年来或许刚刚开启,也或许尚未开始。
十二年,回望五台,我想我们也是在这里耕耘。
转自《塘河》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