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建湖文史网 > 西塘雅集 > 散文小说 > 正文

我国大三线建设回忆(王春才)

发布日期:2015/7/22 16:38:13  阅读:10440  【字体:
 

 

  三线,一个陌生的名字,一个神秘的领域,无不充满传奇色彩、神奇故事,蘑菇云腾空,火箭飞天,核潜艇下水,战机展翅,呼啸的列车穿越被视为筑路禁区的大裂谷,这壮丽的画面、惊天奇迹的诞生无不与三线紧密相联,在那巍巍群山间、莽莽丛林里、连绵草原中、茫茫沙漠上,弹指间,崛起一座座钢都、煤城、城市,一轮举世瞩目的“太阳”从这里冉冉升起。

  在上世纪六十年代初,毛泽东高瞻远瞩、运筹帷幄,决策建设三线,规模布局之大,资产占有之多、投入资金之巨,参与人员之广,动员幅度之阔,在新中国建设史上是前所未有的,上千万三线建设者在这鲜为人知的神秘领域里,默默无闻、无私奉献,为改善我国生产力布局,增强国防实力,谱写了一曲曲感天动地、催人泪下的壮歌。

          ——题记

 

  三线建设是中国共产党的伟大战略决策,取得了举世瞩目的辉煌成就。默默三线,千古丰碑。

  在上世纪六十代初,国际国内形势紧张,苏联在中苏边境陈兵百万,为了备战打仗,保护国家安全,1964年夏,党中央和毛主席作出“加强三线地区建设”的决定,毛主席曾动情地说:“三线建设不起来,我睡不好觉”。党中央、毛主席把全国划分为前线、中间地带和后方三类地区,分别称为一线、二线和三线地区,在划定的三线范围地区新建的企事业单位就称为三线企业,建设这些企事业单位就叫三线建设,由于涉及地域广,建设单位多,也就称为大三线建设。由于三线地区所处的地理位置闭塞和过去人们不了解的原因,加上保密要求,三线建设从一开始就被罩上了一层神秘的帷幕,外界人除了概念,别无所知。一九七八年十一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提出了党的工作重点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掀起了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的历史进程,为适应80年代改革开放的需要,中国大三线建设的神秘面纱才逐渐被撩开。我长期在三线建设领导机关工作,与大山深处三线企业打交道,我的人生,可以说是从事三线建设和见证三线建设崛起与发展的一生。

  旧中国的工业,70%以上在沿海,新中国成立后,在第一个五年计划(1952-1957年)期间,开始在西北、西南地区建一些重点项目。1956年,毛主席在《论十大关系》一文中指出:“新的工业大部分应摆在内地,使工业布局逐步平衡,并且有利于备战”。同时,要“好好地利用和发展沿海工业底子,可以使我们更有力量来发展和支持内地工业”。

  “三线”这一概念出自毛泽东关于三线建设的战略构想,其中划定的三线范围是指长城雁门关以南、广东韶关以北、京广铁路以西、甘肃乌鞘岭以东的广大腹地,包括川、滇、黔、陕、甘、宁、青、晋、豫、鄂、湘、奥、桂等13个省、市、自治区的全部或部分地区。建设的重点在八省即云南、四川、陕西、贵州、甘肃全境及河南、湖北、湖南的西部地区,这一地区位于我国的纵深腹地,在当时要准备打仗的特定形势下,是较理想的战略后方。

  1964年,时年71岁的毛泽东在讲到三线建设时,多次强调要认真地研究苏联卫国战争的经验教训,他说,斯大林一不准备工事,二不准备防敌人进攻,三不搬家。尤其是没有重视乌拉尔以东地区的工业基础建设,以至于战争爆发后造成巨大的破坏和损失,这是一个教训。因此在紧急备战形势下,调整国防科技工业布局、增强国防实力,就成为三线建设一个重要组成部分。1964515日至617日,中央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重要的议题是讨论第三个五年计划,毛主席明确指出:“第三个五年计划,原计划在一、二线打圈子,对基础的三线注意不够,现在要补上。攀枝花钢铁基础建设,一要加快,二不要潦草。没有钱把我的工资拿出来,没有路骑毛驴去……”同年8月,在中央书记处会议上,在谈到大三线建设问题时,毛主席表情严肃地说:“机不可失,时不再来,内地一天建设不好,我睡不好觉”。会后,有关方面立即确定了三线建设的布局。第三个五年计划最初把发展农业放在首位,调整为将三线建设放在第一位。当时国家计委领导同志转换动作慢,毛主席很不满意,表示自己要兼国家计委主任,话一放出,国务院副总理李富春着急了,于是加快了三线建设规划、布局。

  1964年到1966年这段时间里,毛泽东、周恩来、邓小平等领导人经常过问三线建设的重大问题,并决定:由周恩来总理牵头,国务院副总理李富春主持三线建设的日常工作,薄一波副总理和罗瑞卿总参谋长协助,并相应成立了以中共中央西南局第一书记李井泉为主任的西南三线建设委员会,(程子华、闫秀峰、彭德怀、钱敏为副主任),以西北局第一书记刘澜涛为主任的西北三线建设委员会和中南局书记王任重为主任的中南三线建设委员会。由于组织领导有力,三线建设步伐加快了。

  三线工厂的建设,都是由沿海企业包建,从干部、技术人员到工人,从基建、设备安装到出产品,一包到底。上海市派往三线工作的有150万人。196512月,时任中共中央总书记邓小平到贵州视察三线建设,在到遵义航天基地的火车上,听到基地指挥部负责人汇报上海机电一局包建进度缓慢时,他连夜给当时的上海市委书记陈丕显打电话,要求一个月内完成人员、设备及物资调配任务。临挂电话时,他还风趣地说了一句:“完不成任务,我可要打你陈丕显的屁股呦!”党和国家领导人李富春、薄一波、陈毅、贺龙、聂荣臻、彭真、余秋里、郭沫若等曾多次到施工现场视察,并同大家一道解决建设中一个个的难题。如现在的攀枝花钢铁厂厂址,李富春、薄一波与程子华(西南三线建委常务副主任),参加了选址,看中了金沙江边山上一片地,有丰富的矿产资源,得天独厚,但高低不平,建设难度大。李富春回北京向周恩来总理汇报时,周总理带着江苏淮安口音诙谐地说:“地不平,弄弄平嘛!”于是就有了现在这个形象的地名——弄弄平。

  彭德怀元帅,为三线建设抛弃了个人恩怨,在庐山被罢官6年后,又欣然出任西南三线建委第三副主任,但不让他接触国防军工,分管水电、煤炭、天然气方面工作,他不顾68岁高龄,只身上任,夕阳归处大山青。彭德怀针对西南项目多,强调要突出重点,他以军事家的战略思想,作了“一点一线一片”重要指示。一点指攀枝花钢铁基地,一线指成昆铁路,一片指重要的配套项目。在一年多时间里,跋涉4000多公里,走了西南地区几十个县、市,几十个大型工地,认真听汇报、记笔记、写感言。

  1966331日至42日,彭德怀视察渡口市(今攀枝花市),住在建设指挥部招待所13207房间,41日深夜,他满怀深情,写诗一首《咏攀枝花》:

  天帐地床意志坚,渡口无限好风光。

  江水滔滔流不尽,大山重重尽宝藏。

  悬崖险绝通铁道,巍山恶水齐变样。

  党给人民力无穷,众志成城心向党。

   “文化大革命”对三线建设干扰破坏很大,阻碍了建设进度,1966年初,谷牧副总理向毛主席报告,拟上半年在成都召开全国三线工作会议,加快三线建设进程,毛主席很赞成,但由于这年“文化大革命”不断升级,红卫兵冲击党政机关,很难开展工作,一些领导同志遭批斗,这个重要的三线会议终未开成,否则,建设效果会更好些。

  从1964年开始,几百万建设者响应党的号召,广大共产党员带头,放弃安逸、舒适的生活,远离城市和亲人,奔赴荒山野岭、戈壁沙漠,战天斗地,艰苦创业,无私奉献,展开了一场声势浩大的三线建设。1964年至1980年的17年间,三线建设累计投资2050亿元,占全国基本建设投资百分之四十左右,建成大中型骨干企业和科研单位近2000个,投资和项目西南地区占三分之一,在交通闭塞、经济薄弱的内地修建公路25万公里,修通了成昆、川黔、贵昆、湘黔、襄渝、太焦、焦枝、枝柳、阳安以及青藏路西宁至格尔木等10条铁路干线,总里程约8000多公里,建成了军民品重大科研生产基地45个,各具特色的新兴工业城市如攀枝花市等30个,初步形成了包括煤炭、电力、冶金、化工、机械、核能、航空、航天、兵工、电子、船舶工业等门类比较齐全的战略后方基地,聚集并培养了一支强大的科技、工业队伍,仅军工部门的工程技术人员就有20多万。三线建设对于改善我国的生产力布局,增强我国经济和国防实力,促进内地资源开发、经济和社会进步,带动少数民族的经济文化,推进西部大开发,有着深远的意义。

  当人们看见中国西部天空升起蘑菇云,看见火箭冲向天空,看见出现在地面、海疆、空中的现代化兵器、飞机、舰船,看见荒原、山谷间钢城、工厂、电站拔地而起,看见神奇大裂谷地下长廊般的隧道等景象时,您可曾想到,在这辉煌的后面为此作出的巨大贡献的三线人?40多年来,他们“献了青春献终身,献了终身献子孙”,三线人是最可爱的人,他们在创造举世瞩目的物质丰碑的同时,也在人们心中树起了永不磨灭的精神丰碑,他们的业绩将永载共和国的史册。

  进入八十年代,随着国际国内经济形势的发展和变化,为了更好地发挥三线企业的作用,按照邓小平“军民结合”、“平战结合”等一系列重要指示,国务院作出了对三线建设单位进行“调整改造、发挥作用”的重大决策。为了解决三线建设中相当一部分企业存在的钻山太深、布局分散、地势险恶、自然灾情严重、生产和生活条件非常困难等历史遗留问题,充分发挥它们的活力,增强中西部地区发展后劲,国家从“七五”规划开始,进行了以脱险搬迁为主要内容的三线布局调整,一批三线企事业单位从深山沟里搬到交通相对方便的城镇,开发民品,面向市场,在改革开放大潮中迎接新的挑战。在三线脱险调迁过程中,国家采取调迁资金国家出百分之四十,主管部门和企业各出百分之三十,国家在税收上给予减税扶持政策,到2008年,基本完成脱险调迁任务,建成400多个调整搬迁项目。大多数企事业单位经过调整,改善了生产经营环境,并结合军转民技术改造,潜能开始大量释放,犹如猛虎下山、蛟龙出海,在西部大开发中发挥了巨大作用,取得了良好效益。如现处西安市开发区的陕西法士特集团公司,是从宝鸡市蔡家坡大山中将大部分厂房调迁到开发区,调迁前的1998年,全厂2000多名职工有4个月发不出工资,调迁后,公司2010年完成销售收入126亿元,是陕西省纳税大户,公司被评为全国大型国企典型。法士特公司是国家三线企业调整成功典范的缩影。当然,更多的三线企业是不搬迁的,它们在原址进行结构调整,逐步推行技术改造及经营机制的改革,推进军民结合、保军转民的第二次创业。

  三线建设是我党老一辈革命家的伟大战略决策,它开拓了中国西部地区建设新局面,为国家今天的经济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给人们留下了无私奉献、艰苦奋斗的巨大精神财富。今天,三线建设者们转变思想、转变观念、转变机制、转变方式,成为中西部地区现存工业与科技力量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将成为中西部开发的增长点,为实现本世纪我国现代化的伟大目标作出更大贡献。三线人不愧是共和国的脊梁、中华民族的骄傲,他们在共和国前进历史上不断谱写着壮丽的新篇章。

   “三献”精神永放光芒,催人奋进。

 

转自《塘河》杂志

作者:佚名   来源:本站原创
查看评论
发表评论
评论内容:

    验证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