岁月如歌(王学言)
——40年前高作中学读书琐记
今年,是高作中学七四届高中毕业生毕业40周年,老同学吕立昌、赵成波等筹备搞一次毕业40年聚会,甚感欣慰,于是将我的心又一次飞向高作中学,往事片片,历历在目。
1973年上半年,本人从盐城县(现盐都区)鞍湖中学(胡乔木早年曾就读该校)读了一个学期的高中转回老家高作中学。如今40年过去了,但高作中学当时校舍、操场、小河、草木……,更重要的是老师、同学的人和事,不时从我的脑海深处涌现出来,勾起我对母校不尽的思念。高作中学名字像如歌的岁月,长长的流水,如似一首旋律优美的歌谣,在我的记忆中回放。
当时,学校教室全是红瓦红砖平房,一排排,整齐有序,三面临河,老师和学生宿舍紧靠北侧小河边的房屋仍是老式草屋。学生宿舍是几间相连在一起的大通铺,分男生、女生宿舍,地面铺着一层木板,学生自带被子和席子,一个挨着一个,“鱼头顺”,条件稍好些的学生带张细席,差的带张芦席或草席。冬天同学们有的被薄,加之无垫被,只得两三个人合起来一铺一盖,各睡一头,相互体贴取暖。可到了春、夏,宿舍气味难闻,尤其是有的同学上完体育课又无法洗澡,汗臭脚臭交织,令人恶心的气味,熏得无法入睡,只有在疲劳中才能进入梦乡。那时学校没有浴室,高作街上唯一的一家浴室,要一毛五分钱一张票,一般学生洗不起澡,只能每周六回家洗澡,再说,浴室每到春夏天就不开了。寒天,小小的浴池每天要洗上百人,浴池里的水几乎成了“三鲜汤”。
一年四季,学生洗漱,全在小河边,那时的河水特别清洁,清晨游鱼水草清晰可见。寒冬河面结冰,大家就用砖头砸开冰层洗漱,夏天有的同学口渴了,还直接喝河水,河水口感特别甘甜,那水比现在的矿泉水还要清纯。
学生的伙食费每月1.5元(交学校),自带粮食,咸菜,早晚全是稀粥,中午是半斤米饭,青菜汤,每星期改善伙食一次,豆腐或馓子青菜汤,有时也有或漂在汤上的几片肥肉片。这对于一个正长身体的青年来说,几乎个个都是忍着饥饿读书。有的同学家里向学校交不起大米,只好带糁子,用自己的饭盒单独蒸饭。而那时,就
当时学校的总务是周家顶,司务长是吉国良,教工有刁其元、孙厚成、曹志成等人,老刁是山东人,是从部队复员安排过来的,他会吹洋号,因此,他每天负责打电铃,老师、学生起床、做操、自修、吃饭、上课、下课、晚上熄灯、休息全听他的信号。他对工作特别负责任。孙厚成是位脾气特刚直的人,一发脾气瞪着两个大眼睛充满血丝,莫说学生,就
学校有一个农场,就在大约三里路外的近高大队高作炕坊附近,三十多亩地,是老师学生勤工俭学的地方,分到班级,每到劳动课,我们
那时,同学们的学习还算认真,学习班委张志清,成绩特别好(毕业后顶替父亲到徐州利国煤矿工作,后任徐州37中校长),还有王清华、沈永泉、张高山、孙立昌、孙永儒、蒋梅英、陈绍海、许学科、周庆兰等,他们的成绩在班上比较突出。沈永泉与我是同桌,他父亲是公社革委会副主任,是全班干部子女当中最聪明、最肯学习的一个,后来恢复高考(当时推荐、考试结合),他是全班第一个考取名牌南京大学的同学(毕业后被分配在县中教书,后任教师进修学校副校长),他也是我同窗最要好的同学。当然,还有生活班委、劳动班委、宣传班委和四个小组的组长成绩都不错,老师也很喜欢他们。有一回,我和张志清两人偶尔迟到,肖兰英老师正在上课,我们站大门口不敢进门,我们俩人相互推让谁先进去,结果张志清第一个推门向前冲,哪知铁的门钩子钩着他的衣服,一用劲只听一声窿嗤,将衣服后半边撕了一大半,顿时全班同学哄堂大笑,就
我和沈永泉当时几乎形影不离,我经常到他家去,他母亲对我特别好,做裁缝,很忙,有时,煮一盆粥,削好黄瓜咸或炒好咸菜,放在桌上让我们吃。记得1973年夏插,沈永泉请我到他的老家冈西公社立功大队去帮他家栽秧,他家里只有七八十岁的祖父母,仍在忙于农耕,见到孙子带着同学回家,老人甚为高兴,特地将自己养的三只鸡杀了一只,让我和永泉饱餐一顿,而他们自己连一口鸡汤都未舍得喝。至今我清晰地记得那鸡汤特鲜美,用今天的话说,绝对原生态、野生的,也许是当时物质贫乏的缘故吧。
在高作中学,还有一件令我难忘的往事,就是1973年“招飞”(空军飞行员)。我经过县内两轮体检被选中,其中学校还有一位同学许学茂,全县共选出20多人,送市里体检,临出发那天,校长唐光来脸上绽放着喜悦对我和许学茂说:“你们当飞行员,如能上,可了不起。”我俩带着校长的嘱托,登上了去盐城的汽车(先到县集中统一前往),当天到了盐城被安排驻在现盐城工学院一高大空旷的房子里,记得当时屋里堆的全是稻草,房子周围长的全是芦苇,我们建湖20多人(还有带队的老师)住在一起,稻草地铺,晚上每人一碗粥,还有两个大馍头,萝卜干。可以说在学校从未吃过这样饱。第二天,没吃早饭,6点钟被车拉到市附医(现一院)抽血化验、透视等一道道检查,体检一共进行了三天时间,我最后被刷了下来,最终全县仅剩4人,其中有许学茂。我们被刷的人第四天就回来了,合格的留下,听说送扬州参加省里体检,后来最终许学茂也被淘汰了,就这样“招飞”结束了。
在本班同学当中,最活跃和风趣的还得数赵成波和孙长芹、周德利、周庆兰等同学,他们活泼可爱,平时爱说笑话,在课前课后,常常讲些小段子,令人捧腹,全班同学有时听他们说话,听得津津有味。他们也一点不感到怯场,尤其是对老师和校长一些带有讽刺性的话,当时一般学生是不敢讲的,他们敢讲。是他们对全班同学事来了阵阵笑声。
高作中学老师们对教学十分认真,绝大多数老师都来自大城市和毕业于名校,有清华、北大、南大和上师大等高校,当时在公社中学中,除了县中、冈中之外,就数高作中学师资力量雄厚,他们的业务水平都很高,讲课时都注重启发式,理论联系实际,课堂气氛活跃,这些老师在我的心目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成为永恒的记忆。有一位南京来的叫
往事悠悠,岁月如歌。40年弹指一挥间,记往日时光如歌的岁月,师生们走过不平凡的征程,老师已古稀,同学已花甲。
40年,师生们经历了风雨的洗礼,无论是本份的农民,还是机关工作人员和商界打拼者,大家在校时,少年壮志,走向社会,历经磨难,有风雨,有坎坷,也有幸福,更有酸甜。
40年,师生们珍惜那份感情与友谊,难忘当年那一件件往事。师生情感同窗手足铭记在心中。
40年,各位同学,从一个青年,组建家庭,结婚生子,有的三代同堂,还有父母健在四代同堂,尽享天伦之乐。
40年,目睹时事变迁,中国改革开放发生巨变,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社会进步,城乡繁荣,世界风雷激荡,变幻无穷。
40年,记住往日时光,这是人生最美好的金色年华。无论岁月如何变迁,愿我们的友情地久天长。
(此文谨献高作中学七四届高中毕业的师生们)
- 上一篇文章: 孕妇谈“吃”(张霞)
- 下一篇文章: 刘恩祥诗词三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