滁州三题之醉翁之意(唐明伯)
上滁州实际就是想再去看看醉翁亭,那是七百年前一位名人留下的历史痕迹,他的一篇《醉翁亭记》给后人无限遐想的文化空间。不过,很遗憾,这些只是我二十年前的印记,或许也是历史二十年前的印记。
二十年前我是沿着琅琊山山路步行十多里,在参天森林的蓊郁之中眼前然开朗,出现的是醉翁亭门前的广场,山溪中流水淙淙,那种惬意的感觉让我似乎离醉翁那么的靠近,
这次是乘坐观光车上山,虽说一路风光依旧,天然氧吧让我神清气爽,但是当醉翁亭映入我的眼帘,却完全没有了初次相约的那种神秘与豁然交织的心动。或许因为是重游?但我想与自己太轻易地接近到醉翁亭有着直接的关系。应该说有着这样的共识,当着我们太容易地达到自己的目标,我们也就很容易地失去对过程的享受,而过程的享受实际是对目标成功中的内涵。我记得二十年前曾数次去过九龙口,那时总是在蒋营镇政府西门码头上船,船在绿荫笼罩的河上行进,两岸不时有农妇在河码头洗衣淘米,河面上不时有擦帮而过的渔人撒网布线,头顶上不时有低垂的树枝需要用手轻轻的撩过,大自然尽了最大的可能让我们尽情地享受着它的自由与轻松。接近九龙口时,湖荡中特有的那种气息扑面而来,船进荡中,那就是眼前一下子敞亮开来的感觉,整个身心与整个湖荡完全的融合在一起。陆路进入九龙口,我们是那么容易地就到达了荡边,虽说现在构建了略带古色的小街,在荡边也立起了“九龙口”碑石,但我们失去的是那种与湖荡一体的感觉。
读过《醉翁亭记》的人们,大概都会记住白发太守的那一点睛名句:“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到了意在亭,再回味回味这真情流露,顿然心胸开阔。再次步入醉翁亭的大门,心中怅然若失,所失的也正是这种天人合一的感觉,而这本来就是我们来到这些旅游胜地所应该寻到的东西。
当然,还好,醉翁亭还没有让欧阳修与苏轼去信佛。现在我们许多旅游景点,没有别的招数,一律请来佛祖及其徒子徒孙,以此来骗些善男信女的香火钱,殊不知这么地一搞,那些善男信女们也就“急来报佛脚,事去粪佛头”。本来到扬州想去下高旻寺,倒不是在那里许了什么愿,而是听说那里的方丈德邻老法师,坚持不许向游客售门票,也不许收香火钱,便想去验证一下,是否中国目前佛门之中还真的有这么一块净土。我想,糟蹋一样好东西是太容易了,特别是当我们很容易得到它的时候。糟蹋好东西最好的办法就是用自以为是好东西的东西去糟蹋它。
- 上一篇文章: 那年我高考(龚知栋)
- 下一篇文章: 少时青巷入梦来(尘世淡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