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时青巷入梦来(尘世淡香)
年少的时候,住在县城的一条胡同里。胡同的路,用一块块青石铺就,青石久远,磨得光滑圆润,泛着幽幽的青光。路面不平,青石就高低错落,像钢琴的黑白键,不断地延伸,直至巷子尽头。走在青石板上,“踢踢踏踏”的脚步声,宛如伴乐。
这样的巷子,多半是让人想起戴望舒《雨巷》中“一个丁香一样地,结着愁怨的姑娘。”那样清纯美丽,像丁香花的姑娘我没见过,印象中有坐在门槛边的石凳上嗑着瓜子的女子,唇红齿白,秋冬到来之际,她们手中就多了颜色各异的毛线,指缠针绕中,闲闲地度日。
这些与孩提的我似乎并不相干,印在脑海深处的,是孩子的乐事。
隔壁人家,有一个大大的果园,梨呀,桃呀,枣呀等果树,牢牢地捉住我们的眼光,引得人垂涎三尺,偶有“红杏出墙”的果子,便落入我们的口。那矮矮的围墙,是我们的乐园。围墙一米多高,用土夯成,墙头用茅草覆盖。春天到来,便成了黄蜂的窝,晴好的天,黄蜂便三五成群在墙头闹,用手帕一拍,便能打落,再装进瓶口透气的玻璃瓶,当作玩物,是一大快事。不过,这样也有风险,被看家的婆婆见了,少不了是一顿骂,被蜂蛰也是常有的事。
巷子中间有一口水井,那时没有自来水,每户人家都要来这里担水。早晚挑水的时间,青石板湿漉漉的,也看到过挑水的人滑倒,水泼一地,人像仰天的螃蟹。不懂事的我们在旁笑得弯腰,觉得真是有趣,而滑倒的人,多半是狠狠地投来愤怒的眼光,却又无可奈何。
巷子的出口处有个卖姜糖的阿婆,七十多岁,头发几乎全白,慈眉善目的。除了雨天,否则她都要出来摆摊,久而久之,便成了巷口的一道风景。阿婆的姜糖自己熬成,呈三角形,吃在嘴里,微辣,伴着韧劲,吃一颗,淡淡的姜味顿时溢满嘴鼻,久久散不去。一分钱一颗的姜糖,在贫穷无零食的岁月里,无疑是令人向往的美味。偶尔大人给上几个零钱,便撒着脚丫子跑到她的小摊前,买上两三颗,当甜美的姜味在口中弥漫时,心中溢满小小的欣喜。
后因家庭的变故,我离开了小巷,有很多年,都不曾踏入。当终于走入巷中时,人到中年的我,再也寻不着当年的痕迹,新楼房代替了当年的青瓦屋,青青石板早已不知去向。伫立其中,唯有久远的笑声隐隐地在耳边回响……
转自《建湖新闻网》
- 上一篇文章: 滁州三题之醉翁之意(唐明伯)
- 下一篇文章: 滁州三题之小岗村的榜样(唐明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