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建湖文史网 > 西塘雅集 > 散文小说 > 正文

笑悟老子(老笨)

发布日期:2013/2/28 17:37:51  阅读:2554  【字体:
 

 

    林语堂在《老子的智慧》一书中写道:“看过《道德经》的人,第一个反应,便是大笑:接着就开始自嘲似的笑;最后才大悟到这才是目前最需要的教训。”老先生所言极是,我读老子还真是这般感受。

 

    起初是出于“孔子问礼于老聃”的好奇读老子的。《史记老子列传》有这样的记载:“孔子适周,将问礼于老子。老子日:子所言者,其人与骨皆已朽矣,独其言在耳。且君子得其时则驾,不得其时则蓬累而行。吾闻之,良贾深藏若虚,容貌若愚。去子之骄气与多欲,态色与淫志,是皆无益于子之身。君所以告之,若是而已。”显然,老子的一席话让孔子感到有些意外,当然也令他肃然起敬:“吾今日见老子,其犹龙邪!”

 

    试想,连孔子当年对老子的学说都惊呼高深莫测:“至于龙吾不能知,其乘风云而上天”。今日凡夫俗子看到老子学说之瑰宝《道德经》能不感到一头雾水吗?

 

    笑而不解其意是初读老子的感受。《道德经》的晦涩难懂开篇就劈头盖脸而来:“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一下子就把人们带入了“玄之又玄,众妙之门”的迷宫。什么“谷神不死,是谓玄牝。玄牝之门,是谓天根”(第六章),什么“容乃公,公乃全,全乃天,天乃道,道乃久”(第十六章),什么“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第三十八章),更是让人云里雾里,只好一笑怨之:老先生说的什么意思?怎么这样幽秘玄妙令人费解啊?

 

    如果说孔子、孟子是能够慢慢品读的,那么老子恐怕就只好悠悠体悟了。因为,《道德经》是一部不同于《论语》和《孟子》的奇书,通篇围绕着“道”和“德”来阐述和论证,是我国历史上破天荒地展示了形而上思辩的哲学巨著。所以,当我们带着一种抽象的思辩的眼光来阅读和体悟,可能会更有助于洞悉老子学说的博大精深。

 

  “道”是老子学说的基石和核心。“道”是什么?老子有明确的概括:“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始,可以为天地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日道,强为之名曰大”(第二十五章)。道是最原始的,它比天地更在先,是天下万物的根源,实在不知道它叫什么?就叫它为“道”吧,勉强起个名就叫做“大”。

 

    那么,道是怎样存在的呢?“视之而弗见,名之曰夷。听之而弗闻,名之曰希。博之而弗得,名之曰微。三者不可至诘,故混而为一”, “随而不见其后,迎而不见其首”(第十四章)。道是无形、无声、无体的!“隐恍”,是周流不息的“模糊”,正是这种延绵不绝的浑然一体,才有了“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第四十二章)。可见,道也是滋生万物从少到多,从简单到复杂的一个过程,它无间不入,无所不包。

 

    老子把道阐述得如此高妙而隐深,其意义何在?他自有一番滔滔宏论:“道常无为而无不为。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化。化而欲作,吾将阗之以无名之朴。阗之以无名之朴,夫将不欲。不欲以静,天下将自正”(第三十七章)。道永远是顺其自然而又无所不能作为的,侯王如果能遵守“道”的无为原则,一切就会按照自身规律正常发展,有了贪欲,就用“道”来控制,没有了贪欲之心自然会清静无为,天下万物将自归安宁。因此,老子主张:“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第二十五章)。

 

    不难看出,老子认为“道”的最高境界是达到“自然”。无论是“道”还是“自然”,都过于抽象,常人无法理解,于是老子用自然界最为普通的物质“水”来比喻,从而形象地阐发其抽象之“道”。“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乎道矣”(第八章)。就是说,最高的德行就如水的品德,水善于滋润万物而不与万物争名夺利,水身居在众人都不喜欢的卑下之地,所以水最接近于“道”。老子还进一步揭示:“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以其无以易之”(第七十八章)。天下没有一样东西比水还柔弱,但任何能攻坚克强的东西,却都不能胜过水,世上再没有别的东西可以替代它,也再没有比它力量更强大的东西。

 

    从老子对水的“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第八章)的赞美中,我们似乎领悟到了“道”的本质和意义就是“无为无不为”。“无为”不是不为,而是像水一样“利万物而不争”;“无不为”就是像水一样“以其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第六十六章)。

 

    老子用水来譬喻“道”的真义,真是独具匠心。其用心良苦是以“江海之所以能为百谷王,以其善下之,故能为百谷王”(第六十六章)为喻劝诫人们应当“道法自然”,像水一样处下、不争、谦退,免除“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之困扰,做到“去甚,去奢,去泰”(第二十九章),从而涵养善德,少私寡欲,甚至“复归于婴儿”(第二十八章)纯真无邪的天性,达到“无为无不为”的人生境界。

 

大诗人白居易写过一首七律《老子》,对老子学说有旷世透悟:

 

吉凶祸福有来由,但要深知不要忧。

只见火光烧润屋,不闻风浪覆虚舟。

名为公器无多取,利是身灾合少求。

虽异匏瓜谁不食?大都食足早宜休。

 

    面对圣贤先哲的慧语和劝诫,在物欲横流中,多少丢失了些节俭、不争、谦逊的美德,终日“为物所役”、“为利所累”的人们,难道不应该幡然醒悟吗?醒悟中,伴随着反省和自责,对诸如金钱、权利、名誉等身外之物深思考量,谁都会有一番豁然开朗的“自嘲似的笑”。

 

是的,老子的思想就是这样让我们笑而费解,笑而沉思,笑而神往。其实,老子早就有言在先:“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第四十一章)。因为我们是“下士”,在笑悟中才能成长和成熟。

 

转自《建湖日报》2013130

作者:佚名   来源:本站原创
查看评论
发表评论
评论内容:

    验证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