祖孙情(王春才)
我们三兄弟都开始进入耄耋之年。大哥王春友(又名王荫),现年89岁,是民间文艺家,家住盐城市;三弟王春瑜,72岁,是历史学家、杂文学家,家居北京;我是老二,75岁,作家,住成都。临近清明时,我和老三约定,赶回盐城祭祖,同时为大哥、大嫂做90大寿(大嫂也是89岁)。
大哥、大嫂对此已有准备。为了迎接亲友回家,哥嫂与女儿几天前就在盐城福地皇宫6号餐厅预订了三桌酒席。
3月31日上午11时,亲友们准时入席。祝寿宴会主持人,我推荐大哥的外孙女黄凝担当。黄凝大学毕业后,在苏州工作。在大学读书时,曾是校电视台节目主持人,当然是最佳人选。为外公、外婆主持90寿宴,黄凝非常高兴。
三弟春瑜用大红纸为大哥大嫂写了祝寿词,挂在宴席厅的墙上。祝寿时,黄凝声情并茂,朗朗诵读:
人生最是秋光好
儿孙踏遍堂前草
度尽却波伉俪在
期颐即至不言老
庚寅孟春作,为大哥大嫂贺寿
二弟春才、三弟春瑜鞠躬
诵罢,黄凝还解释:“祝寿词中的‘期颐’即是90岁的意思,言外公外婆90岁了,还青春尤在,一点都不老。——祝外公外婆健康、幸福、长寿!”
黄凝亲切可人的少女形象和洒脱的主持风格迎来一片掌声和碰杯声……
祝寿宴后,黄凝回到了苏州工作单位。5月17日,惦念老人的她又给外公外婆写来了一封信:
外公外婆敬上:
孙女不孝,多日未写家信给二老。今年算是好事连连,喜事多多!二外公、外婆能一起回来并且在家中待的时日不短,这样的机会甚是难得。身体腿脚这般好更是齐人之福。三外公也一起为你们提前祝寿,虽然三桌酒席并未作充分准备,但一样情深意重,令人开心。
之后托二外公之福,举家一同来到多年未归之地——苏州!
更是令人欣慰的是多年未见的住在苏州闾门内尚义桥街的亲戚,竟能在观前街百年老店得月楼聚餐大团圆,真是一大喜事!所谓古人曰:“稚子牵衣问:归来何太迟?共稚争岁月,赢得鬓边丝?”虽然再聚之时已是黑丝变银丝,但人生谁能无憾!相聚虽匆匆,但这水乳交融之情让人心中暖意融融!倍感亲切!
此行,我更是别有感觉:外公外婆一生厚德载物、真情实意、待人推己及人,以德报怨、乐善好施、不求回报。实为难能可贵。当今社会青年一辈有此德行更是甚微。新中国飞速的经济发展是让中国人腰杆比以前直了。可又导致了很多人只重“金钱之念”。当然物质很重要,经济发展是硬道理!但“德行”更为重要,“德、行、操守”才是推动人类的最根本动源,不然人与兽又有何区别?!
二老之德行苍天可见,庇佑家道兴旺、子孙满堂、无祸无灾、身体健康、享尽清福!这一切都是福报相连。温家宝总理有一个“三不足”观点,我还颇有所感。内容是这样:“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的“三不足”论。运用到人生也很有道理、值得借鉴!
同样的耳濡耳染,几位长辈截然不同的人生态度给我上了生动的人生课!人自幼婴落地睁眼第一刻便注定有合眼之时,自然之律,万物皆是。有多少英雄为江山尽折腰,到头来也和常人一样生老病死!武则天成为中国封建王朝第一位女皇帝,更是空前绝后无人能及。可生后也只能留下无字之碑?何况我们这些凡夫俗子!故做人还是做好人、行好事、说好话才是为人之道。
很多人评论我是个特别“阳光”的女孩!我答曰:因为我从小就生活在一个幸福的家庭,家中每一个人都很好。我就是那颗健康的小种子在阳光的沐浴下茁壮成长!家庭的影响对我至关重要,虽然孙女也许不惜少时学习时光未成才,但现已成人。但二老却已年迈。小时候,外公外婆牵着我的手穿过大街小巷,而如今我搀着你们的手踱过条条大路;小时候外公外婆替我穿衣套裤,而如今我帮你们整理衣角;小时候外公外婆替我饭后擦嘴,而如今是我帮你们拿掉嘴角米粒!同样的情形却对调了角色,我慢慢长大,你们却一天天变老,变得好像小时候和我需要照顾。只是现在应该是你们受到照顾,我来照顾你们,就像当初给你照顾我一样!可现今也未报答你们养育之恩,我知道其实这辈子都报答不了。有时回家,你们有小事我肯定当仁不让。二老根本无须问我是否方便。别说我并无大事,就算有也没有你们的事重要。
这段修来的祖孙之情早已铭刻在我心中。故此,二老一定要保重身体,健康长寿、笑口常开!这是我代表大家交给你们的革命任务。据说,科学研究已发明一种药物可以让人类轻轻松松活过百岁。所以你们不要妄自称老。在现在这个年代,其实你们还不算老,至少还要再过20年。2000年的时候外公出版了《艺文枝叶》书,里面写的目标定在2010年,你看目标已经达到并且快要超过了,你们还未到九十。第二本书还没出版,我还没结婚生子。你们还要帮我培养小孩。你们还有很多事未做,还要等着你们做。所以我提前帮你把下一本书里的目标定好,2030年!以后再续定。
时刻惦记着你们的孙女:凝凝
2010年5月17日下午
春友兄收到外孙女的信后,感慨尤深。他立即复印两份,寄与春瑜弟和我。他说:“信写得太好了,情真意切,感人肺腑,颇有哲理性,言词间洋溢着对祖辈的尊重、赞扬和深情厚意。黄凝是学工科的,文字表达能力还真行。”——我和春瑜弟读了信也有同感。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这是古代诗人对清明扫墓情景的真切描绘。清明节那天,我们三兄弟及其亲属们也去为父母扫墓。
先父王恒祥,解放前在苏州拉黄包车为生,先母曹秀兰抗战时曾做军鞋、照护伤病员。二老用血和汗,养育了我们兄弟三人和大姐。
2001年冬至那天,我12岁的外孙王琎送了我一件小礼品,我将小礼品放在父亲恒祥和秀兰母亲合影的遗像前。
小礼品是一辆小巧玲珑的黄包车,有一对胶轮,一个大红缎子的坐垫,坐垫中间有个出火的小孔,一个红色的活动塑料棚,两根银色的金属车杠。——原来是个广州制造精美的黄包车型打火机。我高兴地说:“好,好!我很喜欢。”外孙王琎说:“我买这个黄包车打火机,是受了您的启发。您多次讲起恒祥老太爷在苏州拉黄包车培养你们三兄弟成长的故事,我就特别敬重老太爷。后天是您的生日,虽然你不抽烟,用不上打火机,但医生要您坚持多走路,我送辆黄包车,就是希望你像老太爷那样,永远不停地向前走。您长寿,我进步。”听了这一席话,我热泪盈眶,一把将外孙抱在怀里。
那几年,我患了严重的颈椎病、脑梗塞,头抬不起来,走不动路,几次住院治疗。把老伴、子女拖累了。王琎也抽空给我喂饭、洗脚,扶我过马路、上门诊,成了我的小护理。
两年后,我身体康复了,丢掉了拐杖,能独自外出行走。
2003年夏天,王琎放暑假,与他母亲陪我回故乡探望亲友。他是第一次回苏北,水乡生机映然的景观吸引了他。我在建湖县高作镇租了一条水泥船,在小河行驶了一个小时,上岸到了树林中的墓地。王琎读了三外公王春瑜为恒祥老太爷、秀兰老太太写的碑文,更加敬重黄包车夫恒祥老太爷了。
2009年春天,我带领外孙王琎又一次回到苏北,住在盐城大哥王春友的家里,恰巧外孙女黄凝也在家中,她驾小车直接送我们到老太爷、老太太墓地。家乡已经完全变样,2003年我们来时,还是烂泥小路,鞋子陷在泥浆拨不出来。现在村村通公路。故乡大卜舍附近还修起4座水泥桥。光明村干部听说我回来了,姜根基书记、王厚奎主任、潘金志妇联主任赶到墓地看我们,赞扬外孙女、外孙是80后有为青年,享了老祖宗的福。
一晃王琎今年大学毕业了,并且自己找到了工作。王琎要我们相信他,自己会继承恒祥老太爷脚踏实地拉黄包车的精神,克服一切困难向前进。融入社会,第一步减轻父母经济负担,自己挣钱养活自己,边干、边学,有信心三十而立,回报社会。
……清明时节,路上扫墓的人很多,四处响彻着鞭炮声。到了建湖县高作乡大卜舍墓前,黄凝、王琎姐弟扑通一声跪在老太爷、老太太墓前,呼:“老太爷、老太太,我们老少一家人从北京、成都、盐城来大卜舍拜望你们啦!前人栽树后人乘凉,后人永远不忘你们的大恩大德。”
烛火点燃 了,黄纸点燃了,熊熊的火焰照射在黄凝、王琎的脸上,红扑扑的。我的心中蓦地感觉他们已经长大,恒祥公拉的黄包车已经幻化成小轿车,这是黄凝、王琎他们驾驶的,他们承载着祖辈的希望,党和人民的重托,时代的要求,一路向前奔去!……
走好,80后、90后……
2010年8月18日写于成都
转自《塘河》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