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建湖文史网 > 西塘雅集 > 散文小说 > 正文

爱上白茶(高立成)

发布日期:2013/12/3 16:39:55  阅读:1728  【字体:
 

 

  我平时不怎么爱喝茶,最多也就是桌上放一只水杯,口渴时倒点白开水,仅此而已。使我真正爱上喝茶,并且是爱上白茶,是缘于一次偶然的机会。

  一天午后,同事玉柱对我说,出去喝杯茶怎么样?已经忙碌大半天了,就轻松一下吧。原以为是去茶座的,谁知他竟带我来到一家茶叶店。茶叶店老板娘见我们到来,面带微笑,热情招呼:“陈大哥,好久不来喝茶了,今天怎么有空了呢?”

  “敢情原来是老熟人哪,怪不得呢!”我心里嘀咕着。

  “老板娘,有茶喝呀?”玉柱打趣道。

  “有!有!当然有!”

  “不好意思,老板娘,我一般都喝白开水。”看到老板娘拿茶叶,我赶忙插了一句。

  “今天请你尝尝我们店茶叶怎么样?我这卖的是安吉白茶,没喝过吧!”

  “请多提宝贵意见!”不多时,老板娘端上来一杯热气腾腾的白茶。

  茶水颜色和以前见过的不同,淡淡的,很透明,也很清纯。

  我轻轻抿了一口,和以前喝过的茶叶有点相似,有股很淡很淡的苦味,但是又似乎不同,可我一时说不上来,究竟是哪儿不同。接着,又是几口茶水下肚,嘴里感觉清香萦绕,还真的别有味道。

  第二次再去,是五天以后了。

  “我们又来蹭茶喝了,老板娘。”

  “哪儿的话呀,请还请不来呢!”老板娘嫣然一笑:“欢迎,欢迎呀!怎么会呢?这样说,不是见外了吗?”

  “这位老师,上次喝茶还没请你提宝贵意见呢!”

  “我可不懂什么茶道,你别逗我了。”我有点不自在。

  “不过,你这白茶的确和别的茶不同,没有龙井、铁观音那种浓重的苦涩和浑浊的感觉,而白茶是比较清澄、透明的那种。要是接二连三地喝上几口,就会口齿留香,却又香而不浓。”我班门弄斧地瞎扯了几句。

  “呵呵,不错呀,喝了一次我的茶,就能说出这么多道道来,真了不起!”老板娘接口称赞。

  “其实,常喝白茶好处真的挺多的。比如,有降低血压,消除神经紧张,起到镇静作用;还有减肥、护肝的功效;常喝白茶能有效促进血糖平衡,消除眼疲劳,防止近视……”

  老板娘一边轻声细语给我们细数着白茶的好处,又一边亲手给我们泡起茶来。这次我特别留意了一下她泡茶方式。

  老板娘右手戴上一次性手套,用三个指头捏起茶叶,那些茶叶在她指头的撮合下,像一朵西兰花,然后再送入杯中。淡绿色状如细针的茶叶静静地躺在透明的玻璃杯中,等待开放瞬间的美丽。只见,她左手持杯,右手轻提茶壶,先略微倒入约20毫升的开水,轻轻摇荡几下。片刻之后,右臂一抬,手臂轻扬,动作优雅而轻盈。这时,如白练般的开水,直入杯中。茶叶在杯中上下翻腾,蹁跹起舞,慢慢舒展为一叶一芯,淡淡的清香从杯中袅袅升起,飘散在空气中,同时也送到了我的鼻端。闻着这白茶诱人的清香,情不自禁轻呷一口,舌里生津,回味无穷,茶韵悠长……

  “好茶!真是好茶!老板娘泡茶的手法很特别呀,今天,我真是开了眼界了。”我不由得由衷赞叹。

  “白茶就该这样泡,才能喝出味来。”

  这白茶真的很奇妙,几次添水之后,可杯中水依然透明。而我以前见过的茶叶冲泡后茶汤都会变色,唯有这白茶,茶汤不变。据宋代徽宗皇帝赵佶著有一本茶书《大观茶论》记载,书中“白茶”一节称:“白茶自为一种,与常茶不同,其条敷闸……运度得宜,则表里昭砌,如玉在璞,他无与伦也……”,好一个“如玉在璞”,这可是万岁爷的金口玉言,这位治国安民不精,品茶论道却是深得其味的皇帝是不是在说:白茶,是白玉无瑕的白,跟一穷二白的白不沾边?而品茶,应该不论高低贵贱吧。

  一杯茶喝完后,弥久而更有一种清新的感觉,让我欣喜。品着香茶,和老板娘论着茶道。不知不觉的,我们从午后一直聊到了日落。

  慢慢的也是在不知不觉中爱上了这白茶。

  自爱上白茶后,总喜欢忙里偷闲往老板娘茶叶店里跑,蹭口茶喝。一来可以作短暂的休憩,套取老板娘的茶经;二来还可以欣赏到老板娘泡茶时那优美的姿势。泡杯白茶,热热地捧着,心也会跟着温暖起来。

  一日,老板娘突然对我说,给你读一首诗听听,如何?

  “如果我是开水,你是茶叶,那么你的香郁,必须依赖我的无味。让你的干枯,柔柔的在我里面展开、舒散,让我的滋润舒展你的容颜!我必须热,甚至沸腾,彼此才能相融……”

  这是一首关于茶的情诗,老板娘柔声轻读,让人顿觉空灵起来。此刻喝茶又多了些情调,更多了些浪漫,美好的心情更加无法言喻!

  那时光虽然是短暂,但感觉真的很美。

此后,心中一直有这样一个愿望,希望身边能有这样的一位茶友。在工作闲暇时,在自己苦恼时,在自己感到孤独无助时,或在自己情感脆弱时,给我泡上一杯热气腾腾的白茶。在茶香萦绕中,我们不说任何一句话,也不要做任何事情,在品茶中能与我在情感中产生共鸣,这将是最美好的享受,也成了心中最热切的向往……

 

转自《塘河》杂志

作者:佚名   来源:本站原创
查看评论
发表评论
评论内容:

    验证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