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建湖文史网 > 西塘雅集 > 散文小说 > 正文

稻香居记(铁宗富)

发布日期:2014/1/20 10:37:02  阅读:1601  【字体:
 

 

稻香居,坐落在庆丰镇北秦村十字河南岸。现有砖木结构呈“L”形的平房五间。前面是打谷场,还有卫生等附属设施。

 

稻香居,是我为我家老屋起的雅号。吾爱其一砖一瓦、一草一木。有事到北秦村,总要去老屋周围转转,开门室内看看,不这样做总觉得有件事未办好,心里不踏实。这个庭院,凝聚着两代人的心血和汗水。就拿宅基地来说吧,犹如为燕筑巢,硬是一口一口含起来的。取土方法大致有三:一是用草包片拖泥。1968年沤改旱之前,我们那里的耕地常年浸泡在积水里,一年长一熟水稻。在农闲时,父亲把草包片的两个角扣上绳子,装上泥土,脚踩过膝的淤泥,涉水拉运。二是罱河泥。用罱子在河中一罱一罱夹取淤泥,先放入船舱再一锨一锨戽到岸上。它既可扛宅基,又可制成垒墙的“土脚”。制作“土脚”的工序是,先把秕子与河泥拌匀,再用木框脱成约30158公分的土胚,待晾干备用。三是挖塘取土。用锹挖肩挑,一筐一筐,一担一担,人工搬运。这些泥工活既重又累,不知家人付出多少辛劳和汗水。

 

我家原住在北秦庄,日伪侵占后,搬迁至现住地。家父先在河堤上搭了个门朝东的小舍子,笆墙草盖。中间用芦苇笆隔开,内搁一张床,外安一眼灶。1956年,再改建成横向朝南的土墙草盖的三间平房,两头房间,中间为客堂。制作土墙也很费工,先选择含草根的泥土,待半干后,安到墙体上,然后用木棍敲打,如法炮制,逐步加高。房子的“山头”用“土脚”垒,为防止雨雪浸蚀墙体,父母用小麦秸编成帘子披上。在门两旁,各镶了宽约一米五的旧青砖,装点门面。我与吴秀芳在此完婚,生育子女。

 

1963年,我南师毕业,分配在县中工作,经济状况好转。1975年春,为祥儿结婚筹建新房。建筑材料,如砖瓦、木材、黄沙、水泥等,主要由我负责采购和运输。在搬运建材中,有三件事使我铭记在心:一是到蔡徐窑运瓦,用抽水机冲水反推船儿前进。当满载瓦片的船驶入古基寺南面的大河时,适逢雨大风狂,船在激烈地颠簸摇晃,随时有沉没的危险。幸亏王翠红有驾船经验,安全进入东乔港。二是父母二人用木锨划个小船来建湖运木料。父讲心口不舒服,吃饭有受阻之感。后经县人民医院检查,已患胃癌晚期。父在病重期间,仍拄着拐杖,家屋前后四处张望,见一披墙的帘子,一角被风掀起,他用手理理顺,按按平。三是从建湖运水泥、脚手架等回去建房,当船行到张正高家西南河道急拐弯处,与迎面来的船就要相撞,为紧急避让,船上的跳板与河岸猛碰一下,跳板倏地向后移动一米多,距我的腿子仅几寸停止了,吓得我顿时冒了一身大汗。

 

1977年秋天,在草房前,新建了砖木结构的三间平房,次年,又建了二间厨房,以及厕所、猪圈等,安装了电灯,屋后栽植了树木,门前养了花草。盖房子确实是件非常操心劳碌的事。在计划经济时,买任何东西,像一斤豆腐、半斤铁丝,除付款外,还要有计划指标凭证。从材料准备到动工建造,抓紧办也得一、二年时间。特别是开工后的个把月,更是没日没夜地张罗。盖房都劳亲友帮忙,出力流汗。

 

宅前是一片开阔的田野,无遮无挡。屋后有一条东西向河流,曾是上冈、宋楼开往建湖的客轮航线。1998年春节,屋后新建的盐淮公路,投入营运,车来人往,熙熙攘攘。老屋可算是风凉水便,环境清幽,交通便利,又距大队部、诊所、商店等不到500米,是个颐养天年的好住所。

 

1997年退休后,我欲远离尘嚣,图个宁静,到老家安度晚年。曾写了打油诗:“隙地蔬菜鲜,栏内禽蛋足。古今诗文读,感怀随时录。”

 

有人听说我欲回故里度余生,建议把旧屋建成别墅。随着时代的进步,经济的发展,农村的住房条件是越来越好。进入上世纪90年代,楼房星星点点出现,现在有的地方连片成群,特别是新盐淮公路的沿线,小洋楼更是接二连三地竖起来,老屋的对面就建成五幢。吾屋与其相比,显得低矮陈旧。但它的屋面平整不漏,墙壁端正不破,仍可“服役”,何必逼其“退伍”?再说,目前实无经济能力,这样的宏图让儿孙们去画吧。改善住房条件,一定要量经济实力而行,切不可盲目攀比,负债营运高标准住房,过“高堂大屋喝清汤”的生活。

 

  2008年,房子又进行装修,院墙门头上,镶嵌了红底金字的隶书“稻香居”匾额,熠熠生辉。

  

 转自《塘河》杂志

  

作者:佚名   来源:本站原创
查看评论
发表评论
评论内容:

    验证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