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和善不能上锁(曾亚波)
针对大多国内富豪千方百计躲避巴菲特与比尔·盖茨张罗的9月北京慈善晚宴,“中国首善”陈光标在接受新华日报记者时表示,“做好事一定要高调,一件好事,让十个人知道,就是做了十件好事。让一万个人知道,就是做了一万件好事。爱和善一定要传播,不能上锁。”
积累巨额财富常常使人上升到一个新的层次,那会是进一步创造的层次,也会是奢华消费的层次;乐善好施使财富之身上升到一个高的境界,那就是回报社会,与人同乐;以“裸捐”的方式传播爱和善,则无疑是至高境界:积善行德,推己及人,共建和谐。虽然我们还没有到达敢于“裸捐”的层次,但我极为欣赏一个观点——爱和善不能上锁。
爱是一种无私的奉献。有一首老歌《爱的奉献》大家都还记得:“这是心的呼唤……这是人间的春风,幸福之花处处开遍,这是生命的源泉,在没有心的沙漠。在没有爱的荒原,死神也望而却步……”爱就是这样,没有传播,不是真正的爱,没有爱的延续,就没有人类的永恒。善是爱的化身,具体说,它是一种爱心的体现。爱和善不能封闭,更不能讲条件。因为爱无国界之分,无人种之别,更无身份之虞。善则无大小之分,行善也不需要理由,人们不需要的是伪善。
谁都知道爱和善的好处,谁也都需要爱和善。但在我们这个自古乐善的文明古国,许多地方人均年捐赠还不到50元,与许多国家人均年捐赠900美元左右的水平比较,差距过大。整个大陆与香港和台湾地区的慈善事业发展差距也很大。爱和善究竟在哪些地方上了锁?
爱的理念上了锁。面对慈善晚宴,有些富豪答复很委婉:没接到邀请函。你总不能去问巴菲特要名单吧!还有不少富豪巧言:“我们有自己的从事公益事业的方式,我们有自己的公益理念”。如果有好的理念,为什么不面向公众介绍,不大力传播和推广?实际上,这本身就折射出其公益理念存在的问题:我要在自己的一亩三分地里小种多收,我的公益方式就是不受约束,想捐多少就多少,想不捐就不捐;别拿别人捐多少来逼我……
感恩也会锁住爱。有些人关爱贫困学子,必定要让学子们知道是谁帮助了他,不是让孩子高举着放大的支票,就是与其合影留存;孩子们不是当面感激涕零,就是写信到媒体歌功颂德。否则就会被视为“不懂得感恩”,就会丧失再被援助的机会。
流言也能锁住爱。陈光标“裸捐”,社会好评如潮,但也有少数人认为这是“作秀”。撇开个别别有用心的捐助不谈,现实中,确实有人对富豪们的捐助存在偏见,甚至有些流言蜚语让人感觉心寒,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一些富豪们的捐助热情。其实,真正的爱是不畏惧流言的。正如陈光标直言,“人民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人民群众需要这种真金白银的秀。”
锁住善举的有名利。对有些富豪来说,如果要让他掏腰包,却不能帮他宣传以获取更大的名声和利益,他会认为不划算,进而拒绝行善。在他们看来,行善是一种花销,而花钱就是一种投资,是投资就该有回报,只是一种变相的商业模式而已,退一万步说,即使得不到利,也要图个名。这样的善,当然很沉重,也不会放得开。
锁住善举的还有权力。在我国,慈善机构官办的多,民办的少。权力在慈善领域的影响不仅是巨大的,而且是不容置疑的。一旦发生了灾难性的事件,大家都知道,政府、单位马上要出面动员大家募捐,这本无可厚非,问题是操作方式几乎是统一的:按照级别定下标准,然后统一在工资里扣除。久而久之,许多人便形成一个习惯:等待公家来催缴,不再主动去参与慈善。官办慈善的另一个方面,就是慈善机构的运作不够公开透明,以致于不少人怀疑善款会被挪用。政府部门要有所为有所不为,保护社会大众的慈善热情,让慈善活动健康有序进行。
从根本上锁住善的是制度。政府没有很好地引导和扶持民办慈善机构。李连杰倡导的壹基金就因无法公募面临夭折的命运。当然,说没有好的制度就不行善,无疑是荒诞之辩解。
上了锁的爱,常常是阴暗的、自私的溺爱。上了锁的善,常常是狭隘的、虚伪的施舍。解开爱和善需要一种良好的氛围。要对慈善进行正确的评价,要有科学的导向,建立完善的慈善制度,形成良好的社会慈善气候。
陈光标不会是裸捐的光杆标兵。继陈光标后,爱国者电子科技公司总裁冯军也乐意成为中国“裸捐”第二人,越来越多的企业家给陈光标打电话,表示要努力效仿。可见,爱和善不能上锁,锁了,善举就不会纷至沓来。光彩的事业需要光彩的人来引领。
转自《塘河》杂志
- 上一篇文章: 时间的味道(梁小哥)
- 下一篇文章: 老K一家和狗(金学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