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建湖文史网 > 西塘雅集 > 散文小说 > 正文

渔村行(金学桂)

发布日期:2017/1/8 9:16:28  阅读:2107  【字体:
 

 

 

国庆长假,我回了一趟阔别多年的故乡——戛粮渔业村。

 

时值中秋,正是丹桂飘香的季节,下车后,走在村头宽阔的水泥路面上,秋风送来了温馨的花香。沿街两面尽是新砌的三层楼房,那装潢比较现代的门墙让人感受到这些渔家的变化和富有。街道两面那郁郁葱葱、生机盎然的香樟树,使你看到了渔村城市化的前景。走过庄前新建的水泥拱桥,桥下再不是飘浮着杂物的污水,而是绿水莹莹,柳枝摇曳,水下倒映着蓝天白云……

 

小桥南,那一片荒凉的乱坟葬不见了,代之而起的是渔家公园。一座巨大的“鲤鱼”跳“龙门”的雕塑赫然在目,气势恢宏,鲤鱼形象逼真,栩栩如生,那美丽的圆眼睛,似乎在俯视人间的变化,从鱼口里喷出的水练像瀑布挂在天边,溅起的水花在晨霞的映照下,闪耀着五颜六色的光彩。公园内鸟语花香,景色宜人。晨光普照的绿阴下,有人打羽毛球,有人跳舞,有人引吭高歌:“那是一个春天,有一位老人在南海边划了一个圈……”。花丛中,有人学画,有人打牌,偶有对对情人喁喁私语,九曲长廓内一群渔家老人读书看报、笑声朗朗……。一群赤脚玩耍、从湖滩张网收钩回来的渔家儿童,有的手拎一串小鱼,有的拿着新捞的龙虾,还有的抓着一只大闸蟹不知从哪里钻了出来,嘻嘻哈哈的向家长邀功……我被眼前这一幅幅景象所陶醉,我被渔民们这美好和谐的渔家生活所痴迷;站在渔家公园“观湖亭”上,我反复自问:这难道是三十年前那个地处射阳湖畔的戛粮渔村么?这三十年的变化,让我不敢想象她的过去啊!……

 

斗转星移,风雨沧桑,贫穷落后的渔村再也找不到它的一丝踪迹,那些赖以为生终年飘泊在水上的小木船已完成了历史使命,进入了博物馆,那些破破烂烂、补了又补的渔网早已扔进了垃圾堆。代之而起的是一幢幢现代化的楼房。是一匡匡围塘养殖。昔日的穷渔民都成了腰缠万贯的养殖大户。他们的鱼、虾、蟹水产品远销国内国外遍及五湖四海。他们以科学的养殖方法,以崭新的思维意识,创新了水产业绩,在改革开放的三十年历程中,以党的政策方针为指导,改变了渔村面貌,改变了渔民生活。衣、食、住、行的变化带来精神面貌的变化,带来了思想观念的深刻变化……

 

在我的老屋附近,是原来的渔民大队部。三十年前叫戛粮河渔业大队。那地方还在,那屋不在了,新砌了6间四层的一幢新楼。新楼的对面是一堵墙,那墙过去也有。不过作用不同,三十多年前,那屋是一溜五间的笆墙草屋,那可是整个渔业大队唯一的一幢房子。渔民们在岸上都没有房子,吃住在船上,终年漂泊在水上,捕鱼摸蟹,生男育女。就这幢屋子,是渔民心中的一盏灯。过年过节,上岸了,聚在这里,听听新闻,说说笑话,讲讲故事,谈谈家常。到了“文革”期间,那屋子派上了用场。成了戛粮河渔民造反司令部,渔民大队的牌子换上了红卫兵造反的大牌子。那屋子可热闹了。这一间是南湖“卫东”造反总队,那一间是北湖“捍彪”战斗兵团,没几天,又换了牌子,这一间是“红星”野战队,那一间是“长征”敢死队。戛粮河边渔船住了一溜子,不去捕鱼忙造反。那屋子整天吵吵闹闹,辩论会、批判会、声讨会,一会连一会。文攻不行就武卫。拿着竹篙、木浆互相对打,砸坏了门窗砸破了头,扯破了渔网扯坏了笆墙,那屋子也在劫难逃,几乎被“红色”的大火一烧干净……那屋对面的墙上,糊满了大字报,一层又一层。今天揭批走资派,明天斗倒小牛鬼。谁家捕到一只王八也得批斗一番。不愿做王八的孝子贤孙,那墙成了打派仗的历史见证……

 

文革结束了,派仗不打了,那屋成了渔民们要贷款、要救济的“中转”站,贫困的渔民们在贫穷的生命线上挣扎。他们鱼难取,田难种,上缴款难交。每家每户度日如年,小渔船不遮风不遮雨,夏天酷暑难熬,冬天严寒难避。那面墙成了公布欠款、公布贫困户的专栏。一串串名单凝聚着渔民的泪水,他们盼望有一天能摆脱贫困过上温饱的日子……

 

今天当我漫步走近那6间四 层的红楼时,我的心跳加快,感受非同一般。办公楼正中的墙上,“荡东渔业村”的牌子十分醒目,左边是“渔民协会”,右边是“渔民文化大院”。三块牌子彰显出新型渔民的政治地位和精神生活。进进出出的渔民再不是破衣赤脚弯腰驼背的渔花子,而是西装毕挺、风度翩翩的“款爷”了。那渔家文化大院内传出了悠美的淮剧清唱《方卿见姑》,小方卿如今高中状元,再不是街前化郎了……一群渔家妹子打扮得花枝招展,正在文化大院内赶排节目,一出“九龙放歌”,道出了渔民生活的风采。我猛然想起,他们赶排节目,参加县举办的改革开放三十年文艺调演,我被文化大院那种特有的文化氛围所吸引,在入神地听着科技讲座……

 

“哥,你回来了?”一声清脆的声音把我惊醒,话到人到,一个亭亭玉立的姑娘气度不凡地站在我面前。“她是谁?”“我怎么不认识!”正在我搜索记忆时,她笑了:“哥,你可真逗,我是五莲哪!”“五莲,你是五莲?”我真不敢认了,“你现在哪里?”“卫校毕业后,在渔村社区诊所工作,现在渔民都合作医疗了,看病不收钱!”“噢,噢……”。我一边答应着,一边打量眼前这个五莲,一边回忆这个十多岁还整天披头散发打赤脚的穿着破破烂烂的小女孩,上面四个姐姐,五朵莲花,穷得就差要饭……。那一年,还是我替她交的学费……。“哥!到我家去吧!”“你爸在吗!”“在!他现在是渔村清管所主任,专管垃圾粪便……。”“农村也有清管所啦,难怪街道这么干净!”“兴你们城里有就不兴农村有?再过二十年,我们农村要超过城市呢……”。说着,五莲嘻嘻哈哈地跑了,我站在那里,怎么也不敢相信眼前的事实,由衷地感叹着:“变啦,贫穷的小渔村啊,从村子到人,彻底地变了……”

 

走过过去那堵贴大字报、公布贫困欠款户的专栏砖墙,代之而起的是大理石砌成的红墙宣传栏,一面是画廓内贴着改革开放三十年渔村变化的展览照片,一面是一幅渔村三十年来生产总值和渔民人均收入的坐标图。那个上升的红箭头直指2008年两组大的不同颜色的图标,一个写着渔产生产总值1.3亿元,一个写着渔民人均收入6500元。这两个数字像两个翅膀,配着那一个红色的箭头。多么象“神七”升空的发射情景!啊!我们走过的改革开放之路,不正是“神七”升空的真实写照!渔村的巨大变化,渔民的小康生活,不也正是改革开放的真实写照么?

 

回城的路上,我陷入了深思,陷入了美好的遐想……

 

转自《蓝天作证》

作者:佚名   来源:本站原创
查看评论
发表评论
评论内容:

    验证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