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建湖文史网 > 西塘雅集 > 散文小说 > 正文

家乡的路(金学桂)

发布日期:2014/2/22 9:22:25  阅读:1770  【字体:
 

 

      水乡五月,是那么迷人而温馨。那大片大片成熟的麦子,散发出醉人的清香,那等待收割的油菜籽儿,摇曳着壮实的身子,向人们展示出饱满的热情。披着晨雾的原野,那花、那草,顶着一珠珠闪亮的露珠,闪耀着碎金般的光芒与晨霞交相辉映,充满了诗情画意,令人陶醉和向往。

 

      我漫步在家乡的路上。在人们的记忆中,地处里下河地区的建湖,纵横城乡的是那些宽不到两尺,弯弯曲曲,崎岖不平的小路,就在这条小路上,从过去到现在,从历史到今天,我们的前辈从这条小路上走了数千年,一代一代的走过去,一辈一辈的走过来,我在这条小路上也走了整整20年。那是一条什么样的小道啊!凡到过建湖和在建湖生活过的人谁都知道,那是一个“下雨水汪汪,雨止是泥浆,天干路不平,走路人打晃”的乡间泥泞路,这条小路带给人们的是艰难的辛酸,它使多少代人守着这条路在生活的死亡线上挣扎,它使多少代人锁闭在农村这块贫脊的土地上,滚爬、挣扎,直至老死……

 

      我漫步在家乡的路上。眼前的道路是那么平坦,那么宽广。家乡的村庄、屯落到处都筑成了硬质水泥路面,顺着脚下的这条路,我极目远眺,这条水泥路犹如一条白色的练带,伸向遥远的天际,伸向四面八方。和它相连的是一条条明亮的走道,通向一村一组,通向千家万户。犹如是一个神工巧手,编织成的人间路网,我的身边开过一辆辆从乡间送货进城的卡车,驶过一辆辆载客的轿车,我的眼前一队队人流骑着摩托、轻骑、电动车那么轻松,那么自在,那么行色匆匆,似乎在告诉我:你知道,这三十年,家乡的变化有多大吗?你知道,这变化最大的是什么?是路!是家乡的道路,是人们赖以生存的生活之路哇!……

 

      我漫步在家乡的路上。那儿提时代磨不去的记忆,犹如一幅幅特写的镜头定格在脑海之中,我的老家离县城约30余里,就这么短短的距离,由于道路的艰难,演绎了多少血泪往事。那是“文革”期间,我的一个邻居大嫂发生难产,由于医药条件极差,只好将产妇送往县城,由于道路难行,只好用小船送孕妇,晚上上船,遇上顶风,整整摇了大半夜,等到了医院,为时已晚,大嫂因出血过多而撒手人寰,婴儿也因时间过长窒息而死。由于路难行而酿成悲剧,要是现在,“120”来去接送最多半个小时。记得那是七十年代末的一个夏天,生产队里长了10亩田西瓜,那圆滚滚的大西瓜,人见人爱,都估摸着每亩好收2000斤,谁知到了瓜熟的时候,老天连续下了十几天雨,由于道路难行,又逢水涝,河口都封着,成熟的西瓜运不出去,烂在仓库里,眼看着到手的票子泡了汤……。道路哇道路!多少本不该发生的悲剧而酿成了悲剧!哪一年哪一日,有一条从家门口通向县城,通向外部世界的路?!这条路,凝聚着多少代人的期盼和梦想……

 

我漫步在家乡的路上,一条色彩斑谰的五彩路呈现在眼前。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她似一声惊雷,震醒了沉睡死寂的农村;她像一道闪电,划破了长夜难明的天空;她是一缕春风,复苏了万事万物。改革开放为人们拓展了一条通向富裕的光明大道。人们脚下的那条泥泞小路也遇到了生机。交通事业的变化充分体现在道路的变化上。30年的变化,建湖水乡的路越变越宽广,越变越坚硬,越变越光明,到2008年,全县新建硬质路面128条,1360公里,受益农民达80余万。15个乡镇和工业园区,246个行政村居处处筑成了硬质公路,由镇通村变成了村通村。水乡形成了公路网络化。成为全省第一家县、镇、村村通、路路通的典型。随着盐徐高速、兴长铁路,盐淮、建宝、204国道、231234省道的完成。建湖这个里下河水荡地区,已全部构建成公路交通枢纽。站在时代跨越的起跑线上,为新农村建设奠定了基础,这是一条人类历史上兴旺发达之路,是一条通往小康的辉煌之路……

 

我漫步在家乡的路上。感叹着家乡的变化,感叹着道路的变化。这条平凡的道路点燃了人们生活的希望,是一条从贫困走向富裕的道路;是一条从落后闭关自守走向科学先进信息化时代之路;是一条从僵化愚昧走向开放文明的路。我站在公路桥头堡上,展望着乡间一条条阳光大道,油然赞叹:这些路是改革开放的结晶;这些路是农民由穷变富的见证;这些路更是农民的追求和希望,是几辈人的心愿,是建湖农村一道靓丽的风景!

 

路,从这里开始;路,从这里起步;路,从这里走向更加美好的明天。

 

我漫步在家乡的路上,遐想着、思考着……

 

                                                                                转自《文化大视野散文集》

作者:佚名   来源:本站原创
查看评论
发表评论
评论内容:

    验证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