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建湖文史网 > 西塘雅集 > 散文小说 > 正文

懂得(苏守云)

发布日期:2014/2/21 9:49:44  阅读:1514  【字体:
 

 

儿媳妇怀孕了,儿子在第一时间向我们报告了喜讯,当准奶奶的兴奋让我一夜未眠,老伴以最快的速度买来了去北京的火车票。

 

来到儿子家我们的主要任务就是负责每天买菜做饭、整理内务,侍候儿媳妇待产。每天早晨5点多就得起床准备好牛奶、豆浆、点心等不同的早餐。小两口上班后我要打扫卫生,清洗衣服,整理内务,老伴得上超市或农贸市场去买菜。儿媳妇是北方人,习惯吃面食,加之怀孕后挑食,她的饭菜一般得单做。老伴是糖尿病患者,主食要掺粗杂粮,吃菜要低盐低脂,他的饭也与众不同。这无疑都要增加做饭的难度和工作量。尤其是儿媳妇做月子期间,家里凭添了一个小人,即多出了一大堆事,虽说是“人逢喜事精神爽”,每天强打精神料理着家里的一切,然而对于年过六旬身患多种慢性病的我委实是一种考验。开始一两个月还能勉力撑持,越到后来潜藏在身上的一些宿疾便开始慢慢抬头,首先是老胃病发作,然后是腰酸背痛,皮肤骚痒、夜里口渴出盗汗、失眠等,感觉精力每况愈下,做事越发力不从心。这时不由自主地眷念起老家的生活,自打两个儿子上大学后,我们已过了十几年悠闲有序的“空巢”生活,虽说身患多种慢性病但身体早已适应了那种闲散自如的生活节奏,突然改变生活环境和生活节奏,老的人脉关系不能随身“复制”,新的“人际系统”有待“重置”,每天料理家务之余精神上的落寞感油然而生。

 

这时情不自禁地想起我的婆婆,上世纪70年代末,当年婆婆也曾被我们接到城里帮忙带孩子,两个孩子相继降临,使得家务越发繁杂,每逢孩子哭闹,婆婆就会闹点小情绪,常说的一句话就是:“做个讨饭花子还能四处走走,在你们家跟做牢一样”,不愿呆在城里一心要回乡下。不久老人真的回到孩子他大伯家了,以后就不太想来。当时婆婆已是年近七旬的老人,突然让她从生活了大半辈子的农村来到城里,离开了她原来熟悉的生活环境和熟悉的乡邻,从心理学上说就是“切断了原有的人脉关系,失去了社会支持系统”,每天除了照看孩子就是家务活,精神上的抑郁难以得到交流和舒解,想往回归身心自由的生活完全在情理之中。然而我当时并不这么看,而是认为婆婆自私偏心眼,心里只装着孩子大伯他们家,不愿给我们帮忙,并多少有点耿耿于怀。

 

时光荏苒,斗转星移,事隔30多年老人早已作古,转眼间我也年过花甲,当上了婆婆,同样从自己熟悉的人际环境来到北方这座陌生的大城市,出门连个说话的人也没有,偶尔与人搭讪也难以找到共同的话题,精神上的无助与憋闷比体力上的劳累更胜一筹。好在儿子能够善解人意,不仅及时陪我去医院看病抓药,还不时地挤出时间带我们出门游览北京的名胜古迹,知道我喜欢看书还投其所好,陪我一起逛书店买回我爱看的书籍,与此同时还积极鼓励我们走出家门,介绍我们结识周边邻里,变着法儿为我们排解心中的孤寂,让我们渐渐融入当地的生活环境。

 

回首往事,自责愧疚之情难以言表。假如当年我能换位思考,站在婆婆的角度设身处地为她老人家作想,就不会心生芥蒂,而是应当理解尊从老人的意愿。现实生活中有许多和我们有相似经历的父母,退休后出于对自己儿女乃至第三代的的怜爱,背井离乡当起了“漂族”,来到陌生的环境为儿女奉献余热。对父母的拳拳爱心,做晚辈的理应心怀感激,知恩图报,对父母身心上的“水土不服”,理应多加体恤,多用亲情温暖老人的心灵。对只想小住,不愿长期当“漂族”的爸妈,儿女应当理解,顺从老人的意愿,还老人身心自由,在一定意义说“投其所好”就是一种体贴,一种宽容,一种孝顺。

 

转自《塘河》杂志

作者:佚名   来源:本站原创
查看评论
发表评论
评论内容:

    验证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