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建湖文史网 > 西塘雅集 > 散文小说 > 正文

★一位百岁老人的传奇人生(凌炳奇 王学言)

发布日期:2011/10/18 11:47:04  阅读:3621  【字体:
 
 
    她,历经三种不同社会制度,从清朝到民国,再到新社会,目睹百年变迁,历经沧桑岁月;日寇、和平军、国民党曾逼得她年轻时想走绝路;共产党、新四军来了,使得她绝处逢生,大军过江,她和丈夫、儿子一起用木船送军粮、运军草、装军用物资;人民公社合作化,她又将自家的木船带头入社;如今,五代同堂,生活幸福,逢人便说,还想再活一百年。
 
    这就是建湖县上冈镇冈北村102岁陈老太的传奇人生。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1周年前夕,笔者应邀采访了目睹百年沧桑巨变的跨世纪老人。
 
    陈老太一九○九年(光绪三十五年)出生在今天建湖县冈西镇农村,父亲王玉高是地地道道的农民,为地主当了一辈子雇工,忠厚老实,为人心地善良。自己19岁那年,经人说媒与上冈镇冈北村陈家羲结婚。做姑娘时,由于受封建社会男尊女卑的影响,父母要她裹脚,她疼得钻心,无法忍受。尽管母亲一再劝说,叫她坚持住,否则长大后找不到婆家。每到夜晚,乘大人睡觉,她还是将裹脚布放了,待天明,父母知道,得到的是训斥和棍棒,有几次她跪在父母面前央求,能否让她不裹脚,可在当时情况下,被视为大逆不道,有几回,她想出走,结果被家里人发现未能得逞。
 
    婚后,她和陈家羲夫唱妻和,由于她能干聪明,担当起当家人的角色。可在暗无天日的旧社会,贫困交加,在家乡实在无法生存,被迫无奈,她21岁那年,夫妻俩买了一条6吨木船,在大江南北做起了水运生意。从此他们在苏北、苏南、浙江、上海等地搞运输,以此养家糊口,艰难度日。俗说“六腊月不登舟”,想当初,在苏州为人家装石头特别辛苦,一年四季尝尽人间辛酸不说,还受到地主资本家的白眼相待与拳脚相加,过着寄人篱下的生活,真正是干的牛马活,吃的猪狗食。夫妇俩整天是泪水涟涟。
 
    为了生存,全家人随船漂泊三十多年,经受住常人难以忍受的煎熬。清末民初,旧中国人民在一片饥寒交迫之中,她们一家六口人只在苏北东台、黄桥、泰州和苏南的上海、浙江、常州、无锡、苏州等地过着漂泊人生、流离失所的难民生活,然而灾难和不幸还是接二连三地降临到他们头上。
 
    1937年“七七”芦沟桥事变后,日本帝国主义侵略中国,实行烧光、杀光、抢光的“三光”政策,使得本来十分贫穷落后的旧中国,又雪上加霜,蒙上一层层乌云,人民更加灾难深重,逼得陈老太一家走投无路。她亲眼目睹日本鬼子杀人的现场,使她至今仍历历在目。那是1942年,在东台时堰做运输生意。有一天,突然日本鬼子上船封差(即用船无偿为日寇搭船桥),同时将船上的男性全部抓去做劳役,船上剩下的全是老人、妇女和儿童,只能呆在船上不准出舱,日本鬼子大肆奸淫妇女和抢掠财物,陈老太的丈夫陈家羲和大儿子都被抓走了。为了防止被鬼子糟蹋,她灵机一动,自己装疯卖傻,用锅底灰抹在自己脸上,松开头发,整日蓬头垢面,鬼子见状,认为是痴子,也就放过了她。可她亲眼见到了许多良家妇女受到了日本鬼子的强奸和欺凌。有一天,她在船上亲眼见到岸对面一个年逾五十多岁的妇女被鬼子逼着将自家养的唯一的一只老母鸭烧鸭汤给他们吃,由于这位妇女行动不快,竟被鬼子当场用刺刀戳在这个妇女的肚子上,只听见那妇女一声惨叫,鬼子竟将其肠子挑出,高高举在空中,哈哈大笑,这情景把陈老太当场吓得晕了过去,待她苏醒过来之后,那个妇女早已阴阳两隔。还有一次在兴化,三儿子刚出生,鬼子扫荡,一家人弃船躲进芦苇荡,她抱着婴儿站在齐腰深的水里,怕孩子哭被敌人发现,捂住孩子的嘴,整整在水里站了半天,待敌人退去,她上岸后孩子脸色发紫,自己也晕倒在地,动弹不得。
 
    侵略者不把中国人当人待,杀一个人好似杀一只鸡鸭一样残忍。而和平军、国民党同样无恶不作,给陈老太心灵上留下了无法愈合的创伤。
 
    山河破碎风飘絮,水深火热是贫民。那是1943年,他们船在东台,看到和平军(伪军)、国民党军队抢夺老百姓的财物,调戏妇女,她那十几岁的二儿子陈庭顺还小,站在一旁相呆(看热闹),被和平军强行拉夫,肩扛一袋粮食,手里还要拎着一个铜炉子。孩子小,扛着沉重的口袋走不动,和平军竟拳打脚踢。儿是娘的心头肉,此情此景,她无法忍受,上前跪在地上央求,请放过年幼的孩子,可凶狠的和平军上前先是踢她一脚,接着后面一个伪兵用枪壳对准她的头重重打下去,当场将她打晕瘫倒在地上,待她苏醒过来之后,只见儿子坐在身边哭泣。这时天空中乌云滚滚,一群乌鸦在空中凄凉的尖叫,刺骨的寒风吹着枯枝沙沙作响,自己只觉得头晕目眩,在孩子挽扶下着一瘸一拐回到船上,一家人抱头痛哭。一阵阵悲哀恐惧在她的心头久久驱之不去。当时,她真想一死了之,可看到年幼的孩子,牵肠挂肚,只好受尽煎熬活在世间,真正是过着生不如死的地狱般的生活。
 
    白玉荡沉船的往事陈老太,终身难忘,至今历历在目。1947年春末夏初,她家的木船从浙江的桐乡装纸脚到无锡。途经无锡的白玉荡荡心时,突遭狂风,顿时,桅杆、蓬帆倾斜,船体侧翻,,瞬间船沉没在荡心。一家六口人全部落水,丈夫紧紧抓住桅杆,陈老太和小儿子抓住浮在水面上的跳板,大女儿、二儿子抱住一块船体上的木板死死不放,呼喊声惊动了其他路过的船只,好心的人们冒着大风和生命危险,将他们一一救起,一家人这才幸免于难。到了岸边,全家人蹲在河坎上直发抖,他看着我,我看着你,除了保住性命之外,其它一无所有,欲哭无泪。一家人食不饱腹,衣不掩体,饥寒交迫,孩子饥饿难忍,陈老太除了讨饭之外,还到周边采摘桑树果子给孩子充饥,面对如此惨状,她再次想到一死了之,可思前想后,还是挺了过来。
 
    岁月无声逐逝波。1949年年初,江北解放,真是云开日出,陈老太一家人仍在东台、黄桥、高港一带以船运为生,但命运却发生了重大转折。当时解放大军准备打过长江去,解放全中国,一个支持大军过江的运动盛况空前,人民大力支前,运粮运草运物品,支持解放军渡江。陈老太一家驾着自家的六吨木船主动为大军渡江服务,日夜兼程,运送物资,他们一家人每天只睡两三个小时觉,她自己还忙里抽闲做军衣军鞋。她说:那时自己的干劲特别足,四十多岁浑身劲,整天忙得是不亦若乎,心情也特别舒畅,因为她亲眼看到了共产党、新四军(在讲述中,老人始终称呼解放军为新四军)为穷人谋福利,打败日本鬼子和国民党反动派,让她们一家终于有了出头之日,穷人当家作主,心里实在是开心,她深深感到活着越来越有意思。
 
    新旧社会两重天,满目青山夕照明。新中国成立后,陈老太一家人积极支持社会主义建设。工商业改造,运输业合作化,她第一个站出来,将自己的运输船只入社,从此,她成了建湖第四航运联社的第一个女职工,又是联社里有名的积极分子。上世纪六十年代,陈老太退休了,刚开始每个月退休金8元钱,后来逐年增加,目前月退休金已达1300多元。如今,陈老太膝下儿孙满堂,整个大家庭几十口人其乐融融,随着社会的变迁和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入,生活如芝麻开花节节高,老人感到幸福无比,他逢人就说:“共产党好,社会制度好,我还想再活一百年。”
 
    社会和谐人长寿,子孝孙贤乐滔滔。采访最后,笔者寻踪老人的长寿秘诀在哪里?建湖县航运公司退休职工、老人的三儿子陈顺龙向笔者一一道来:首先,是和谐的社会制度激发着老人的无限青春活力。老太历经沧桑,目睹清朝政府的腐败无能,目睹日寇的残暴和国民党反动派的反动统治,感受了共产党阳光的温暖,特别是改革开放之后社会的巨变,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经过严冬的人,方知太阳的温暖,老人想活要活活好的念头也更加强烈。老人的三儿子及两个女儿都住在建湖县城,老人除了常到上冈街,也时常到县城,目睹改革开放后城市的变化,面对一座座高楼大厦和如花似锦的城市,感慨万千,笑逐颜开,而每当见到一群群穿红着绿、天真烂漫的少女漫步在川流不息的人流之中,又想起自己艰辛少年同今天无法比拟的流逝青春,如今仍带着几份羡慕与想往。其次,子孙贤孝,为老人营造了优越的生活环境,老人幸福感增强。面对五代同堂,老人有天伦之乐之感,不孤独不孤单。老人育有三男四女,个个对老人百依百顺,无比尊重,老人爱到哪家到哪家。儿媳、女儿们十分讲究老人的卫生,衣服抢着洗,头发天天梳,老人虽百岁,身上没有一点老人味,卧室和衣着非常干净,儿孙绕膝,笑声不断,其乐融融,真是一派家和万事兴的氛围。政府为老人过百岁生日,为老人献花篮、送寿匾,使老人更有幸福感。近两年,老人101岁、102岁,每次生日儿孙们都前来祝寿,老人快乐无比,每次都乐呵呵地给儿孙们发喜钱。再次,老人有良好的生活习惯,按时洗澡、换衣、洗头、勤剪指甲,天天梳头洗脚,饭前便后洗手、餐后漱口,饭菜以粗茶淡饭为主,顺其自然。良好的生活习惯是老人长寿的关键所在。与此同时,老人一生心态平和,为人谦恭,淡泊名利,与世无争,不管在什么年代、何种境地,从不与人争高低、论得失。采访结束,我们向她道别,老人拉住我们的手十分感动地说:“感谢共产党和人民政府给了我一个充实的后半生和一个幸福的晚年。”
 
    我们也衷心地祝愿这位跨世纪百岁老人健康长寿。
 
                             
作者:佚名   来源:不详
查看评论
发表评论
评论内容:

    验证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