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建湖文史网 > 西塘雅集 > 散文小说 > 正文

建湖人吴连登:保管毛岸英遗物十二年(王学言)

发布日期:2011/10/18 11:47:08  阅读:3607  【字体:
 
 
    最近,中央电视台热播的电视剧《毛岸英》,把人们又带进了抗美援朝的烽火岁月。人们为当年一代伟人毛泽东把自己的儿子送上战场而感慨。同时,更为毛岸英烈士辉煌而短暂的一生而无比钦佩与赞叹。
    在北京草岚子胡同,原中直机关一幢普通住宅楼内,有一位老人,每当看到《毛岸英》总是神情凝重,感慨万千,因为他与他有着十二年如一日见物如见人的深厚感情,那毛岸英一件件遗物与他朝夕相处了十二个年头,如今往事仿佛就在昨天-----------
 
                建湖人吴连登:保管毛岸英遗物十二年
 
    吴连登,一个出生于水乡建湖贫苦农民家庭的儿子。1952年,他几经周折,从水乡盐城来到京城,走进红墙,被选拔到一代伟人毛主席的家里当起了大管家,这一干就是十二个年头,直到毛主席逝世他才走出红墙。这十二年,使他的人生充满了传奇色彩,直到今天仍为人们所津津乐道。然而,他在毛主席家里精心保管毛岸英遗物的事,却鲜为人知。
    在抗美援朝胜利六十年周年、毛主席诞辰117周年之际,笔者专程赴京,请年逾古稀的吴老讲述了他十二年如一日,保管毛岸英烈士遗物的难忘往事和毛岸英烈士的动人故事。
遗物寄哀思,岸英是人民的好儿子
    吴连登,从中南海来到毛主席家里当管家。刚到主席家里,有关部门的同志交待的第一件事,就是将毛主席家里的生活用品仓库的钥匙交给了吴连登,并将仓库的物品一一点清,要他签收。吴连登见到那十几平方米的普通仓库放着5个木箱子,这5个木箱子分别存放着毛主席一家人的生活用品,其中一个箱子存放的是毛岸英的遗物。移交物品的负责同志特别交待吴连登:“遗物是毛主席与岸英感情的见证,如今岸英牺牲了,是主席见物如见人的父子情感的真实写照。”
    一席语重心长的话语,使吴连登心中顿感责任重大。
    的确,吴连登到毛主席家里工作不长时间的一天傍晚,他陪主席散步。毛主席在了解吴连登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情况后。突然,问起仓库里有关物品情况:“有一个木箱子里装的是岸英的遗物,请你给我保管好。”主席语调沉重,说完,站在凛冽的寒风中停滞足足有几分钟,一言不语。吴连登站在主席身旁,只见主席眼眶湿润,吴连登不敢多问,怕伤了主席的情感。
    主席的叮嘱,吴连登深知对岸英遗物保管的责任重大。从此,吴连登每次进仓库,总是要神情专注地看上那木箱子几眼。岸英的遗物箱子里,分上下两层,上层放着岸英在苏联参加卫国战争穿戴的军帽衣服及回国后在延安农村学习时穿的衣物,下层是岸英穿过的军鞋和大衣。在吴连登的心目中,仓库里没有什么比岸英的遗物再重要的物品。后来,吴连登将仓库的木箱编号,他将毛岸英遗物的木箱编为一号。
    为了对岸英的情况了解更多,吴连登不仅听主席讲了很多关于岸英的往事,还从蒋英(叶子龙的夫人)、李银桥、毛岸青、邵华、李敏、李讷及其他主席身边工作人员那里,听到关于毛岸英的往事。他们讲述的核心内容岸英是人民的好儿子,那一件件一桩桩在吴连登心目中成了永恒的记忆,如今这些遗物就是当年往事的见证,触景生情,见物如见人,吴连登也对岸英产生了深厚的感情。难怪几十年过去了,今天讲述毛岸英他仍记忆犹新。
    吴连登十二年如一日,把保管好岸英的遗物,作为自己的主要工作职责之一。无论是出差回来,还是进仓库取物办事,总要打开岸英的遗物箱看看,一是怕受潮霉变,二是怕有蛀虫损坏遗物。他总是小心翼翼,仔细检查,每年十二个月,几乎每个月总要检查一两遍,春夏秋冬,一年四季,每个季度,总要拿出来晾晒一次。晾晒时,自己亲自照看,不离半步,晾晒后又折叠整齐,按原状放回木箱。就这样十二年如一日,从未间断。有好多次,由于衣物长期静放,还是有自然腐蚀的现象,吴连登总是想尽办法,除买来防腐防虫剂保护之外,还亲自动手用清水漂洗,晾晒,这样减少虫害的侵蚀。有几回遗物针钱脱落,吴连登就用针线自己动手细心修补,使衣物保持原样完好无损。有一次他陪主席外出视察回来,检查仓库发现遗物箱底部受潮,他赶紧将箱子的遗物全部取出,连夜将木箱用木炭余火将箱子烘干,然后又将衣服物品一件一件晾晒几天,才将遗物装进箱子。就这样十二年中,岸英的遗物没有一点散失与变质。
    如今几十年过去了,吴连登仍然记犹新。用他自己的话说,我虽然从未见过岸英,但见物如见人,他是毛主席的儿子,毛主席为了国家,为了和平,6位亲人献出了宝贵的生命。其中,岸英那辉煌而短暂的一生,始终在吴连登脑海中有着深深的烙印,同样有着兄弟般深厚的感情,令他终身眷念,使他感慨万千。如今电视剧《毛岸英》的播放,再次激起了吴连登当年见到岸英遗物时心中的波澜,见证主席父子情深的一幕幕往事。
往事越千年,岸英有着苦难的童年
    在保管毛岸英遗物的日子里,吴连登很想了解毛岸英的身世,后来不长时间在实际工作中,逐步详细听说毛岸英的苦难的童年,那不幸的人生命运。
    1922年10月24日,毛岸英在长沙湘雅医院出生。那时,毛泽东和杨开慧住在小吴门外的清水塘。毛泽东为他的第一个儿子取名岸英,意为“社会主义彼岸的英雄”,又按照韶山毛氏家族的族谱,为岸英取字“远仁”。作为毛泽东的儿子,毛岸英的人生注定与艰难困苦联系在一起。在生命的最初5年中,他随父母辗转到过上海、武汉、广州等地,几乎走遍了大半个中国。1927年大革命失败时,他又随母亲和两个弟弟回到长沙县板仓的外婆家隐蔽。8月,毛泽东组织秋收起义,不得不与妻子握别。从此,夫妻、父子便天各一方,杳无音讯。在白色恐怖之下,为了安全,岸英对外改随母姓,叫杨永福。
    8岁时,毛岸英与母亲杨开慧被当时国民党湖南军阀赵恒惕所领导的清乡司令部所属“铲共义勇队”区队长范觐熙带领的枪兵抓获,被关进长沙协操坪监狱。在狱中,小岸英饱尝了人间的辛酸。凶残的敌人将母亲打得遍体鳞伤,岸英哭着用小手抚摸着母亲的伤痛,懂事地说:“妈妈,现在他们打你,将来我长大了要狠狠地打他们。”  
    这个时候,父亲毛泽东领导的秋收起义已经失败,在井冈山开始以武装的革命反对武装的反革命,建立了中国的第一个红色革命根据地。1930年11月14日,杨开慧在识字岭就义。从此,岸英和他的两个弟弟永远地失去了母亲和母爱。  
    十多天后,小岸英才被舅舅杨开智、舅母李崇德保释出狱。为了避免再遭迫害,岸英和弟弟岸青、岸龙在外婆和舅母的保护下,送到当时党中央机关所在地上海,由叔父毛泽民安排进了大同幼儿园。大同幼儿园是中共驻上海的党组织为了安置、救济和培养革命烈土的后代,由党的外围组织“中国互济会”出面开办的。  
    由于环境恶化,中共在上海的党组织遭到破坏,大同幼稚园的真实身份也已经暴露,1932年3月,党组织在无奈中决定将它解散,孩子们也被迫疏散。当时毛泽民夫妇已赴中央苏区工作,岸英兄弟在上海无亲无故,成了孤儿。党组织把岸英兄弟安排到幼稚园创办人之一的著名“红色牧师”董健吾家寄养,按月支付30元的生活费。董以牧师身份为掩护做地下工作,从教堂领取薪水。然而,好景不长,1933年初,地下党中央转移到江西瑞金,上海地下党组织又遭到敌人的严重破坏,又一次中断了对岸英兄弟的生活供给。董健吾本人也因身份暴露外出躲避追捕。董的原配妻子黄慧英是无职业的家庭妇女,身边已有四个孩子,加上岸英兄弟,生活极其艰难。全家只靠她的长子一人的微薄收入维持生活,家里其他的人,只好给人家洗衣服、扎纸花,挣点收入维持生活。岸英兄弟也帮助扎纸花或干些别的家务活,减轻家中的困难。岸英兄弟吃得不好,穿的是破旧衣服,盖的是破棉絮。在那些饥寒交迫的日子里,黄慧英渐渐对岸英兄弟有些嫌弃。于是,岸英带着两个弟弟离家出走,从此过着流浪的生活。其间,4岁的小岸龙因病不幸夭折。 
    无处栖身无食果腹的岸英带着弟弟岸青住在一座破庙里。母亲的惨死,父亲又不知在何方,兄弟俩为了生存,只好靠当报童、卖油条、推板车、拾破烂来赚取一点钱,以换来一点食物充饥,可这也只能是饥一顿饱一顿,吃了这餐没下餐。有一次,岸青接了一张假票子,无法交上款,就挨了老板的打,可也只能忍气吞声,以泪洗面。有一天,他走到一根电线杆旁,看到地上有一小节粉笔,就捡起来在电杆上写下:“打倒帝国主义!”恰巧被一特务碰见,这个狠心的家伙竟然拿起路边小贩的铁钳向岸青的头部猛击。小岸青遭此毒手,当即头破血流,昏倒在地,导致两耳被打聋,大脑严重受伤,从此落下终身残疾。作为哥哥的岸英,自然又担起了照顾弟弟的责任。然而就是处在这样险恶的环境中,岸英和岸青仍不忘学习文化。为了买到一本《学生词典》,兄弟俩勒紧裤带,坚持三个月不吃早饭,终于如愿以偿。这本小小的字典,岸英一直珍藏在自己身边。岸英兄弟的流浪生活持续了五年。解放后,有一次看《三毛流浪记》的影片时,岸英激动地说:“那时我和岸青在上海的流浪生活,和三毛相比,除了偷,给资本家做干儿子外,其他几乎都经历过。”毛泽东也感慨地说:“为了革命事业,这些孩子从小就吃百家饭,走万里路啊。”
    这些往事,如今人去物在,吴连登仍泪水涟涟。
思母情真切,岸英在母亲墓前三叩首
    毛主席逝世后,吴连登走出红墙,毛家仓库里的毛岸英遗物被韶山毛泽东纪念管收藏陈列,之后,吴连登先后多次从京城来到韶山寻访一代伟人父子的足迹,了解毛泽东父子的昔日往事,其中,吴连登听韶山人讲的毛岸英回乡为母亲扫墓的事在吴连登的记忆中最为深刻。至今仍使吴连登感动不已。
    1950年4月末,毛岸英和刘思齐一起回中南海吃晚饭。席间,毛泽东点着桌上的干辣椒对岸英说:“你给单位请个假,回韶山老家看一看。再去看看外婆她老人家,到板仓给母亲扫扫墓。”说到“板仓”两个字,毛泽东顿了一下。刘思齐第一次发现开国领袖毛泽东的感情竟是如此细腻,便小声说:“我也去。”  
    毛泽东笑了:“想去认门啊?下一次叫岸英带你去。现在你在读书。”毛岸英笑着为刘思齐夹了一块鱼,开玩笑道:“这次你就‘余’下吧。”  
    从九岁起就离开家乡出外闯荡的岸英在即将回湘前夕非常激动,夜不能寐。他在日记中写道:“人终究是个有高度感情的动物,离别已经近20年了,对于人生来讲,这不是一个短时间……”  
    5月下旬,正是芙蓉国里朝晖灿烂、风和日丽的时候,岸英穿着深蓝色咔叽布制服,回到了阔别近20年的家乡。临行前,父亲叮嘱他:“见了乡亲们要有礼貌,辈份大的男人北方叫爷爷,我们韶山称阿公,女的喊娱地,长辈喊伯伯、叔叔、婶婶、阿姨,同辈的以兄弟相称,不要没大没细的。再一点,要随乡入俗,不要有任何特殊,老百姓最不喜欢摆格的人。”岸英心领神会,用道地的韶山话回道:“晓得啰,爹爹,还有么子吩咐的?”毛泽东给他逗笑了,递给他一个皮包,用手指指说:“这里的一些票子,是我多年的积蓄,看到真正困难的乡亲,你就见机行事吧。”  
    毛岸英这次回韶山,坐火车先到长沙,特地去拜望了外婆和舅舅一家。毛岸英手持毛泽东亲笔写的祝寿信,给80岁的外婆向振熙祝寿。老人紧紧抓住毛岸英的手,说:“没有变,没有变,和小时候长相一个样,一个样。”20年过去了,怎么会没有变呢?毛岸英的变化真是太大了,可在慈祥的外婆眼里,他永远是自己身边的孩子。毛岸英递上父亲送给外婆的两颗东北野生大人参。外婆没有牙的嘴半天合不拢,说了一遍又一遍:“一颗是开慧的,一颗是润芝的。”老人的言外之意,是说女婿替女儿多孝敬了一份。那天,毛岸英和外婆、舅舅全家照了一张相。  
    第二天,毛岸英和舅舅、舅妈回到板仓,给敬爱的母亲祭墓。来到棉花岭,这个一米八的大汉,“扑”地一声跪在母亲墓前,泣不成声:“妈妈、妈妈,儿子回来啦——这次回来真不容易啊,妈妈啊,我一定好好学习,好好工作,做出成绩为你报仇!报仇!……”泪眼迷离中,他仿佛又看到了20年前那个令人心悸的日子——1930年10月24日,他的8岁生日,特务范瑾熙等带着56个枪兵,押着妈妈、保姆孙嫂和8岁的岸英,从板仓押到白水,由白水坐火车去长沙,亲爱的母亲从此一去不复返……  
    岸英痛彻心肺的悲切嚎啕,令旁边的亲人和战士们眼红鼻酸……      岸英然后在母亲坟前磕了三个头,起身向母亲告辞。
言行作表率,岸英步行回乡令人敬
    “一代伟人毛主席,处处严格求子女做平易近人,艰苦朴素的表率,其中毛岸英回乡有马不骑,步行30余里就是活生生的一例,非常令人感慨。”吴连登意味深长地说。
    1950年5月19日毛岸英到达湘潭县株洲镇。湘潭县1949年8月11日和平解放,8月23日成立了湘潭县人民政府。今天的湖南株洲市即当时的湘潭县第一区株洲镇。那时,湘潭县还没有通火车,湘潭县副县长毛特夫和在县城工作的毛远翔得到消息,赶到株洲镇接毛岸英,再辗转到湘潭县城。因当时乡下不通汽车,三人于当天骑马回韶山。  
    毛特夫是韶山老党员毛新枚的长子,毛新枚于1927年6月被国民党杀害。1929年,毛泽民写信将毛特夫接到上海,1930年介绍他入党。毛远翔则是毛泽东房兄塾师毛宇居的亲侄子,比毛岸英小两岁。人逢故旧路途短,三位毛氏兄弟一路走马,说不完的话。下午到达银田寺时,毛岸英翻身下马,毛特夫问:“怎么哒?天不早了,今天不赶回韶山冲?”  
    “不,临来时父亲嘱咐我,要早点下马走着回家。”  
    “真的?毛主席真的这样说的?”毛特夫和毛远翔又惊又喜地问道。
    毛岸英笑着点点头。  
    农历五月的天,说变就变。快到韶山的时候,天下雨了,岸英他们挽起裤腿,打着赤脚跑到当时乡政府所在地毛鉴公祠。党支部书记毛仁秋和支部成员们正在那里等候。  
    岸英打着赤脚进村的消息很快传遍了韶山冲。在韶山的族谱中,有“虎踞龙盘”,“灵秀聚锺”的描述,老一辈的韶山人都传说舜帝曾到过韶山,在韶峰上吹箫弄笛,演奏“韶乐”,留下了“韶山”这个名字,也留下了这个风水宝地将会产生“真命天子”的奇妙传说。大革命时期,湖南军阀何键也听到了这一传闻,曾派人来挖毛氏祖坟,想挖断毛泽东的“龙脉”,结果自然是无功而返。在韶山人眼中,少年便立下凌云志的石三伢子毛润之实在是个当代“天子”了。现在毛泽东的长子回乡省亲,“太子”的称呼自然是亲切而又贴切的。于是,“太子回来啰!”“太子回来啰!”便在人们的口头传开了。几个胡须花白的老阿公更是激动得话都说不清了:“到底是毛泽东的儿子,没得架子,好有礼性的,竟走了30里山路进村,有马都不骑。”于是被百姓们传为佳话。  
故乡传佳话,岸英住祠堂睡门板只为不扰民
    吴连登清楚地记得,上世纪80年代初,韶山人传颂着毛岸英回故乡不住亲友百姓家,住毛家祠堂的美谈。
    这里说的还是1950年毛岸英回故乡的往事,当时,毛岸英穿着一件洗得发白的旧军装,戴着军便帽,穿一双大头皮鞋,乍一看,活像一个农村基层干部。
    在毛鉴公祠,毛岸英转达了父亲对家乡人民的亲切问候后,人们争着拉岸英到自己家里去住。毛岸英一一谢绝了。  
    党支部书记毛仁秋抓住毛岸英的手,说:“我们请你去周家外婆(周陈轩,毛泽覃的岳母)那里去住。”  
    “周外婆快70岁了,不要打扰老人家。明天我专程去拜访她。今晚我就在这里睡门板,陪陪祖宗老子吧!”  
    毛仁秋笑了,说:“本来应听你的,你不知道韶山冲里的晚上冷得很,难熬。到我们家去作客,也行。”  
    毛岸英摆摆手:“谢谢。大家都忙了一天,不打扰了。我在北方熬惯了的。”
    支委毛乾吉建议到隔壁借张床,毛岸英再次反对,坚持和毛特夫、毛远翔一人下块门板睡觉,又快又好。  
    当地同志坚决不依。你一言我一语地说,毛岸英是党和政府派来的使者,是中国人民敬爱的领袖毛泽东与杨开慧烈士的亲生骨肉,是党培养出的优秀干部,要是冻坏了身子,那怎好交代?  
    毛岸英从容地站了起来,向人们拱了拱手,说:“大家的心意我心领了。睡门板能保持艰苦作风,锻炼身体,我爸和许多革命前辈都睡过,我也学会了。”毛岸英兴致勃勃地回忆了参加陕北土改的一件事情。一次在一位老农家谈话至深夜,外面下起鹅毛大雪,老农家三代人只有一个炕。老人要毛岸英上炕,那怎么行。毛岸英架起门板,和着大衣躺下。“我年轻体壮,挺得住。不信,比比谁先打鼾?”大家笑了。毛岸英诚恳地劝大家去休息,说着下了一块小门板。大家劝他换块大的。毛岸英说:“短了可以加条板凳。我也可以屈腿睡。”“那怎么舒服?”“大丈夫能伸能屈嘛。”毛岸英的自律和风趣,引得笑声再次响起。  
    翌日清晨,岸英来到毛泽东旧居上屋场。周围的乡亲们闻讯赶来,岸英热情地和大家招呼,高兴地对大家说:“爸爸工作忙,不能亲自回韶山看一看,要我回来看望乡亲们,并要我代他问乡亲们好!”这时,一位双目失明的老人拄着拐棍颤微微走过来,老人恭恭敬敬地自我介绍:“我是满阿公,我来看望毛岸英先生。”岸英见状,赶紧起身让座,让老人坐下,“您老人家就是邹满阿公啊?爸爸常对我讲起,您就叫我岸英好了。”吃饭的时候,他亲自给满阿公添饭、敬菜,一边吃一边拉家常。吃完后,又为他打来洗脸水。满阿公要走了,岸英拉住他的手,把自己津贴里省下的钱送给他。老人激动得连连说:“你真是毛主席教育出来的好伢子,对我这个残废人这样好,这样尊敬。”岸英恭敬地说:“邹满阿公,看您老人家说的哪里话,如今穷苦人翻了身,新社会应该尊敬老人。爸爸工作忙,不能来看你们,爸爸说了,有机会就接你们去北京看看。”  
    东茅塘是毛泽东祖居。这天雨下个不停。岸英将皮鞋提在手里,赤脚冒雨来到东茅塘毛瑞和老人家。毛瑞和躺在床上,面黄肌瘦,家里已经断粮三天了,锅里、碗里尽是野菜,岸英看了难过极了,他夹了一筷子野菜放在嘴里尝了尝,掏出手帕包了一包,塞进衣袋里准备带回北京去,然后含着泪水摸出5万元钱(相当于现在5元钱)塞到瑞和阿公手里,“瑞和阿公,我冇么子(没什么)东西送您,这点小意思,您就先拿着去看看病吧。千万莫着急。我们韶山刚解放,土改没完成,乡亲们日子过得很苦。等土改后,我们可以分到田地,日子就会慢慢好起来的。”一席话说得毛瑞和老泪纵横,感激涕零。就这样,像撒胡椒面一样,东家5万,西家10万,临行前毛泽东平时省下的津贴再加上稿费的收入很快就所剩无几了。  
    6天后,岸英依依不舍地告别了韶山冲,带着乡村的所见所闻和父老们的深厚情意回到了北京。 
热血洒疆场,岸英在烈火中永生
     1950年10月,美帝国主义把朝鲜战火烧到了鸭绿江边。毛泽东号召全国人民抗美援朝,保家卫国。毛岸英不顾毛泽东身边的人劝阻,以非军人身份主动请缨,坚决要求入朝参战。毛泽东也表示支持。
    毛主席曾对吴连登说过:在毛泽东设家宴为彭德怀饯行时,毛岸英主动要求“彭叔叔”带他去朝鲜。毛泽东身边的工作人员和负责保卫的李克农都不同意。因为他们知道毛泽东一家为革命斗争已经付出了巨大的牺牲,更何况这次出国作战,面对的是拥有世界上最强大火力的美军,要“锻炼”也绝不能选择这种随时可能牺牲的时候和地点。当中南海里的许多人都来劝毛泽东出面阻止时,得到的回答只是:“我不派自己的儿子去,还派谁的儿子去?”
    1950年11月25日这天,毛岸英在朝鲜战场和高瑞欣、成普、徐亩元是作战值班员。谁知美军飞机这次来得既隐蔽又突然,四架野马式战斗轰炸机连俯冲的动作都没有做,就平行飞行着迅速投下了带亮点的燃烧弹,正好击中了木板房。因为当时毛岸英与高瑞欣正在专心地收拾作战地图和文件,而所处的位置又离门很远,等他们站起来向外面跑的时候,还没等他们跨出门槛就被上千度的火焰所吞没,木板房瞬间便化成灰烬,毛岸英和高瑞欣壮烈牺牲。事后,在两具遗体中,依据一块苏联手表的残壳,才辨认出是毛岸英。  
    毛岸英牺牲当天,彭德怀便打电报告诉了周恩来。彭德怀虽然难过得一天没吃饭,还是决定就地安葬,立碑纪念。因为毛泽东正患感冒,又在指挥第二次战役,周恩来在与刘少奇等同志商量后,暂时压下了电报,没有告诉毛泽东。直至1951年1月2日,当第三次战役取得胜利后,毛泽东感冒也已好了的时候,叶子龙等人才奉命在万寿路新六所的一楼休息室向毛泽东报告了此事。据在场的卫士回忆,毛泽东听后怔住了,一声不响,身边的人都不约而同地低下了头,不知道该怎么办,没人敢说一句话。只见毛泽东的眼圈湿了,却没有流泪,过了许久,他才发出一声叹息:“谁叫他是毛泽东的儿子呢!……”这时,大家都禁不住泪流满面。  
    朝鲜战争是二战后第一场大规模的国际性局部战争,双方损失都很惨重。志愿军伤亡人数达36万,因此不可能把烈士的遗骨都运回国内安葬。“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需马革裹尸还。”作为中国的最高领导人,毛泽东如今又成了牺牲的十几万志愿军的烈属之一,尽管他的内心万分痛苦,但他必须要带一个好头,因此他同意彭德怀的建议,将毛岸英葬在朝鲜。 
    毛岸英入朝参战虽然只有短短的34天,尽管他没有做出像邱少云、罗盛教、黄继光、杨根思那样的英雄壮举,也没有获得任何荣誉称号和纪念奖章。但是,他作为毛泽东的儿子,作为“志愿军第一人”,一直提倡少宣传个人的毛泽东当然地认为自己的儿子不足以宣传,也不同意别人去宣传,因此毛岸英的英雄事迹在当时就鲜为人知。而且毛泽东对儿子为国捐躯,从来没有抱怨过彭德怀,反倒宽慰地说:“岸英是属于牺牲了的成千上万革命烈士中的一员,是一个普通的战士,不要因为是我的儿子,就当成一件大事。” 
    毛岸英在朝鲜牺牲后,留下了两件棉衣、一双袜子、一顶军帽和一条毛巾。毛泽东平时对个人生活物品基本不上心,可他却瞒着所有人,把毛岸英的这些衣物叠得整整齐齐放在身边,并没有放进仓库里的大木箱,悄悄地珍藏了20多年,这期间他曾多次搬家,但吴连登和其他在主席身边工作的同志从来没有发现过这些衣物。一直到1990年,工作人员整理毛泽东遗物时才发现。。
    吴连登十分感慨地说:建国后,国家领导人的孩子在战场上或抢险救灾中为国捐躯的,恐怕只有毛岸英一个。如今,那场战争的硝烟早已散去,在朝鲜桧昌郡中国人民志愿军烈士陵园里矗立着一块三尺高的花岗岩石碑。墓碑的正面镌刻着“毛岸英同志之墓”几个大字。背面的碑文很简单:毛岸英同志原籍湖南省湘潭县韶山冲,是中国人民领袖毛泽东的长子,一九五○年他坚决请求参加中国人民志愿军,于一九五○年十一月二十五日在抗美援朝战争中英勇牺牲。  
    岸英牺牲了,吴连登虽从未见过他,但在他脑海中打下了深深的烙印,岸英为了和平为了人民为了祖国,不惜献出年轻的宝贵生命,他高大的英雄形象在吴连登心中矗立,热血洒疆场,岸英在烈火中永生。
    如今,年逾古稀的吴连登说起这些往事仍热泪盈眶,他十二年保管岸英遗物,寄托着他对岸英深深的哀思。
 
作者:佚名   来源:不详
查看评论
发表评论
评论内容:

    验证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