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建湖文史网 > 西塘雅集 > 散文小说 > 正文

我与建湖教育同成长(杨树溪)

发布日期:2011/10/18 11:47:07  阅读:3119  【字体:
 
 
    我很幸运,1946年出生在人杰地灵、重教兴学的建湖,正赶上共产党领导的土地改革运动,我家分得的田地中有我的份。1950年,曾在乡、村任过财粮委员,且有相当于完小文化的我父亲,根据乡政府的决定,在离自家最近的芦沟乡朱墩创办了初小,20多名学生,据学生识字多少,分为一年级、二年级。课程主要是国语、算术。父亲既是校长,又是教师。白天教学生,夜晚还要教成年人识字,搞扫盲工作。那时村庄里没有电,人们自带小煤油灯、马灯、蜡烛等照明,后来弄来一盏汽油灯,照得整屋通明,识字热情甚浓。1950年,全县仅有县办一个班幼儿园,乡村里没有上幼儿园的,我便常常跟随父亲到学校里去玩,接触学校生活。教育发展很快,没两年,父亲先后被调至兴隆、庆余创办小学了。
    我7岁上学,记得母亲用蓝粗布给我缝制了一只小书包,买了几支铅笔、小毛笔,还有小砚台、长方体黑墨。那天一大早,我穿着新衣服,挎上新书包,母亲拎着一篮子糯米粽子,领我去朱墩初小开学。路上,母亲说:见了先生要行鞠躬礼,要听先生的话,好好念书。我乖乖地照办了。糯米粽子每个学生一只,剩下的自然全归先生所有了。先生的家离学校较远,大约20天左右轮流到我家吃一次中饭,母亲总要煮鱼咸、炖鸡蛋、烧青菜豆腐汤,热情招待。上二年级时,我便跟随父亲读书了。兴隆初小只有一个教室,一年级至三年级,30多名学生,父亲办公同我们学生在一起。庆余小学有4个年级共一个教室,2位教师分工教课,轮流上,自然十分辛苦。
1958年夏,我初小四年级毕业,通过全乡升入高小的考试,考取了大崔小学五年级。大崔小学各年级均为2个班,每班45人。那年全县有563所初小,基本能满足适龄儿童上初小的需求,而完全小学只有159所,高级班186个,不少同学因此而失学了。大崔小学为1910年崔杰、陈缄三等创办,原名集成两等小学堂。1913年,改称私立集成高等小学。1929年,改称芦沟寺小学。新中国成立后更为现名。从我家到学校1.5公里,都是乡间泥泞小道,上学放学都得步行。学校条件比那些初小要好多了,初小都是土墙草盖,泥土地面,两扇窗户的教室光线明显不足,课桌是用砖柱支撑的木板,或规格不一的条桌,凳子一律由学生自带。而大崔小学是砖墙瓦盖,砖铺地面,窗户也大了许多,统一的课桌、长凳,教室里有电灯,操场上有篮球架。学习科目也多,语文、算术、历史、地理、自然、体育、唱歌、图画等,每科目都是由不同的固定老师教学。到这样的学校读书不易,我暗自发奋好好学习。
    1960年夏,我高小毕业还得参加芦沟初中的语文、算术两门课选拔考试,结果又是一大批同学无校可上。1956年创办的芦沟初中各项条件又比大崔小学好:教室更加宽敞明亮,学校有食堂,一日三餐由工人们把饭、菜送到教室门口;学校有学生宿舍,路远的学生可住校,晚上在教室里上自修,灯火通明。初一年级上学期,我是走读生,一日三餐在家吃饭。春学期一开学,班主任找我,让我住到学校里, 当班主席(班长),每月给3元助学金。梦寐难求,我欢喜之至。而就在这学期初,上级要求年龄满16岁的初一学生得离校回家支农,班级上又有10位同学失学。
    1963年夏,全县21所初中三年级毕业生都集中到建湖县中学接受高中一年级升学考试。考试前一天,学校老师租用了几条小木船,把我们送到县中。我倚靠在学校里的一根电杆上,欣赏这所大学校的美景:硕大的操场,400米煤渣跑道,几副篮球架整齐地竖立着,那一幢幢带有走廊的教室和学生宿舍一排又一排,道路宽敞,树木葱茏……正陶醉于其中时,电线杆上的电铃骤然响起,我从未听过见过,确实吓了一大跳。思绪被打断了,却又得知学校的信号不再是初小的敲打铁块、手摇铜铃和初中的大铜钟了。那几年,全县高中一年级计4个班,其中县中2个班,冈中和秉中各1个班,被录取的确属十里挑一。建湖县中学前身为1925年创办的盐城县私立海南中学。1943年,更名为建阳县立海南中学。1950年春,改名为建阳县初级中学。1951年,学校由钟庄、上冈迁至县城,改名为建湖县湖垛初级中学。1956年,增设高中班,更名为建湖县中学。1963年,学校初中部3个年级4轨制,高中部3个年级2轨制,计18个班级,近千名学生。教师学生按规定课程教学,“两课两操”(体育课、活动课、广播操、眼保健操)从不少上。星期天正常放假,我们就洗洗衣服、看看书,逛逛街。待放2天月假时,方才回家一次。那时,县内没有通汽车的公路,通往公社的轮船也没有,人们全靠两条腿走路。回校时,我肩上还得扛15公斤大米交伙食,手里拎着咸瓶子、炒面袋子,崎岖小道,弯弯曲曲,遇上刮风下雨,其艰难无法言表。路过的一座座木桥,大多摇摇晃晃,不是缺木板,就是少钉铆的,我常常望桥心惊,只得求助路过的大人们帮忙……而那时从不觉得累,心里头还总是甜滋滋、暖洋洋的,也许是希望在激励着自己前行吧!
    1966年初夏,高中课程结束了,通过了体检,班主任老师与各学生都一一通报了学校对自己的评语。同学们闲暇时也去橱窗看看全国一些高校的招生简章,挑选自己理想的未来。正当全身心地准备参加高考时,5月16日,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通过了《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通知》,文化大革命开始。6月,各中小学停课闹革命。8月1日至12日,党的八届十一中全会期间,毛泽东写了《炮打司令部——我的一张大字报》,会议通过了关于“文化大革命”的十六条。8月底,建湖县中学红卫兵司令部宣布成立,同学们的全部精力都用在破“四旧”、立“四新”和打倒走资本主义道路的当权派上。8月18日至11月26日,毛泽东在北京天安门先后8次接见红卫兵和大中学校师生。9月,县内自发组成了有干部、工人、学生参加的串连队伍,徒步去北京。我同其他学生一样,也纷纷出县、市、省,走向全国。我同读初三的二弟等8人为伍,徒步经盐城、南通至上海、杭州,而后搭乘火车至韶山,瞻仰毛泽东故居。1966年春节将至,全国大串连停止。1967年2月,中央指示全国大、中学校师生一律回校“复课闹革命”。
    1968年12月22日,《人民日报》报道了毛泽东的最新指示:“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很有必要”。自此,全县初中、高中毕业生大多被下放到农村,我亦自然回原籍参加生产队的集体劳动。割稻麦插秧苗、挑稻把划泥渣、拉水田犁挑大粪桶等,什么农活都干。顶炎日披星星,跟着干学着做。3年下来,从不会到会,由半劳动力变成整劳动力,白面书生的我活脱脱地炼就成地地道道的知识农民。
    教育在发展,学生读书“小学不出队,初中不出片,高中不出社”,全县其中有304所小学曾一度戴过附设初中班或高中班的帽子。那期间,小学五年学制、初中和高中二年学制。学生增多,教师紧缺。民办教师、耕读教师、赤脚教师、代课教师成为教师队伍的主体。1971年2月,我成了民办教师,从小学二年级包班、三四年级数学复式,到教五年级语文,一年一个台阶。而后开始教初中一年级语文到高中一年级语文。教学中认认真真,兢兢业业,好学争先,忠诚地坚守着美好的教师职业。
    1976年10月14日,党中央公布粉碎“四人帮”的消息,历经10年的“文化大革命”结束。1977年11月,国务院作出恢复高考的决定,“文化大革命”期间的高中、初中毕业生和应届毕业生参加了全国的统一文考,新生次年春入学。1978年夏,高中毕业已12年的我同我的学生们一起走进高考考场。9月初,我接到江苏师范学院政治教育系的《录取通知书》,进入高等院校深造的理想失而复得,并成为我所在村历史上第一个本科大学生。改革开放的春风化成心中温暖的细雨,遇良机感党恩之情不用言表。
    1982年7月,我毕业后毅然回到建湖,被分配到建湖县中学任教。1987年9月,我又被调任县第二中学党支书。此时,全县有初中校89所,579个班级,26365名学生;有高中校12所,92个班级,5117名学生。各学校的规模扩大了,校容校貌改变了,教育教学秩序井然。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建湖县委、县政府坚持科教兴县战略,县第二中学由镇办升格为县办后,4次征地扩大校园,6次兴建教学楼、实验楼、生活楼、学生宿舍楼、教师办公楼和教职工住宅楼13幢,设施设备标准一流,校容校貌焕然一新。学生由1000人扩展到2700多人,教育教学质量稳步提升,校风教风学风赢得社会的赞誉。至2010年,全县有省级示范幼儿园4所,学前3年教育的普及率达95%;有省级实验小学5所,省标现代化示范初中、市级实验初中13所,9年义务教育阶段学龄儿童入学率为100%;有国家级示范性高中和省四星级高中2所、省三星级普通高中2所、国家级和省级重点中等职校2所,高中阶段毛入学率达93.8%,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43.3%;高等教育、特殊教育、成人教育健康发展,终身教育体系初步建立。在各类教育中,素质教育成为靓丽名片,体育美育独领风骚,校外教育丰富多彩,学生得到全面发展。在硬件设施上,全县18所中学、小学易地新建、5所学校创建新校区组建了教育集团、40多所学校拆建扩建进行大规模改造,有市级“百佳校园”12所,国家、省、市级绿色学校30所,设施设备不断充实提升,教育现代化基本实现,风景校园独好。建湖教育不断走向普及、均衡、优质,获得了国家、省、市、县级应有尽有的殊荣,为全县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作出了成功的奉献。
    建湖教育哺育了我,我为建湖教育奉献了自己的智慧和汗水。我参与并见证了建湖教育跨越式的发展。我为建湖教育的昨天和今天由衷地感到欣慰和自豪!
 
 
【作者简介】杨树溪同志为中共党员、大学本科学历、法学学士学位、中学高级教师。历任芦沟镇和建湖县中学教师、县委宣传部理教科科长、县第二中学党支部书记、县教育学会会长,现为县教育局关工委常务副主任。参与《建湖县志(1986~2008)》编纂,负责《建湖教育志》编纂。
作者:佚名   来源:不详
查看评论
发表评论
评论内容:

    验证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