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望曼城(周志高)
2011年3月,有幸随省教育厅组织的教育考察团,赴英国曼彻斯特城市大学进行为期三周的学习、访问、考察活动。写下这些文字,作为一种记忆。
——题记
(一)
空客像一只大鸟,经过近十二个小时的飞行,终于平安降落在伦敦希思罗国际机场。北京时间是三月二日的零点。第一次踏上大不列颠的土地,正是当地阳光清亮的下午。
取完行李,已近傍晚。在安检大厅,等候。巴基斯坦的一队年轻人排在我们的前面,像是留学,又像是来此工作,寻找新的人生。微微笑着,对我们露出一口洁白的牙齿。有个男孩,转过头来,看了看我手中的护照,轻轻的说,China! China!一脸的兴奋。我们的队伍在回子型的通道里缓慢移动。
安检大厅,与她世界一流的国际机场的声誉不太相符。厅里亮着不多的灯光,见不到巨幅的广告和金碧辉煌的盛景。顶上没有被全封,抬头可以看到裸露其间的各种电缆和桥架,被说不出名的白色装饰材料一档一档的隔开。
厅里的陈设也简单。只有一幅欢迎招贴画,几架电视固定地放着安检须知。安检却很严格。我们是组团考察,尽管领队拿出了英方的邀请函,但被微笑着拒绝。我们只好一个一个地接受安检,取指纹,并被咨询,对方很有耐心地按程序做着应做的一切。排在我们前面的巴基斯坦朋友似乎受到了比我们更严格的“待遇”,转身,指纹录入,身份核对,多次被咨询,安检官还不时的交换眼神。我们就这样一步一挪的前进着,保持忍耐地等候一个多小时。终于通过。
曼城大学派来大巴来接我们。我们把行李安放好,向伦敦郊外驶去。夜色渐浓。长途的飞行和难熬的安检,淡去了大家初次踏上异国他乡的那份兴奋和积蓄已久的期待。
家在哪边?
(二)
这是一座保持着乡村风格的旅馆,坐落在伦敦郊外高速公路的边上。这是我们入住的第一家旅馆。她被许多乡间的尖顶建筑包围着。周围生长着至少有上百年的高大的树木。暗红的墙壁,灰黑色的顶瓦,石柱砖廊,还有表示在营业中的一点路灯光,幽暗神秘。载着夜色的清冷,我们走进这座乡间旅馆。大厅里的壁炉仿佛跳动着中世纪的火苗。
火苗微黄,一股暖意飘起,飘起的还有浪漫诗人华兹华斯的情怀,舐着我们的心。许多客人——来自本土的旅人正品着咖啡,围炉夜话。我们的到来丝毫没有给他们带来一点意外。沉静,迷人,自在。二楼是一个简陋的酒吧,有二十几个左右的位置。仔细听才感觉有一缕乐音,仿佛来自天际,温暖,不再疲惫。
年轻人正在用微笑和很不自信的酒量在那儿高兴。在青春的上空,酒红如云,恣意飞扬。只拿着个杯子,盛满幸福,慢慢享受。还有几个女孩,点着一颗烟,在忽明忽暗的光线里静静开放。这座古屋积蓄乡着间朴素的力量,人生的边缘,从此繁花似锦,极目远望。
当一个生命面对另一生命,有了羞涩;当一个生命面对另一个生命,有了躲避;当一个生命面对另一个生命,有了忐忑。在心底,一个生命正对另一个生命上演着故事,就像夜色中悄然开放的两只花儿,淡淡的,却是寂寞中的相守。
(三)
早晨,在泰晤士,在水边,时间在后,永恒在前。水边的海鸥,黑脸的公民,白脸的眼神,暗哑了的水边汽笛,在恍惚的空间和没有新叶的灰色树丛,向着起落的帆影,奔向太阳。教堂塔尖的阳光,照耀,见不到涟漪。平静的水面,深幽的河底,只有海鸥的鸣音和翔影。
古老的泰晤士河和一个孤独的散步者相惜相携。在雾里的塔桥,在梦里的蓝桥,在青涩的光影里,在魂断的故事里,一颗心在跳动。是黎明前的冲突,还是曙光的照临?一切,在心底。我们的海鸥,在天空,光彩熠熠。时光流徙,心有不移。
水边的时间,就像一本刚刚打开的书,还没来得及细细品读,就合上了。也许在目光所及的地方,在青色的丝绸般的纸页里,在没有文字的尺幅中,曾经相握的时刻,变成永远的惊喜和怀念。就像那时的呼吸,在纸页上盘旋,一点点的温存,写下远离的记忆。当这本书重又打开,彼此已在行行重行行,在两个城市里。
(四)
向前,向前,从伦敦,向曼城,在连绵不断,变化起伏的绿草茵茵的山地中,银色的白桦和青色的塔松,还有不知名的泛着褐色和灰色的林木勾勒的边际,把大片草地分割成一块块绿毯。美丽中透出清新,广博中展露出单纯。够了,足够了!还有放牧人用山地里的小石块垒成的围栏,为他镶上了画框,古朴典雅。
这些石栏,最初是当地政府给垒的。有的已经历了上百年的风雨,坚实。那在画框里移动的白影,是世界上最舒适,也最有福气的羊儿。她们走成一朵云,围城一个圈,或者卧在地上,喜洋洋,懒洋洋。一只,两只。一群,两群,羊儿就像一只快乐的白色鼠标,游动着,平淡的画面也活泼起来,抽象起来,立体动感起来。
还有马,在起伏的草地上也显得小了点。这富庶的绿地让他们也忘记了驰骋遨游的时光,放慢了脚步,信意自由。还有奶牛,他们像刚刚完成了人体彩绘,黑白相间,天生嫉意,遮挡身体的画布好像刚刚展开,羞涩着,低首,嚅着并不漂亮的嘴,似乎要把落地的画布重新收拾起。牧人们躺在一边,吸着烟,把夕阳忘记。
天地间追逐着这图画的是一群不知名的白色的鸟,可能是一群海鸥,他们从不太遥远的大海赶来,忽飞忽落。也许,他们想为这幅画描上云朵;也许,画中的主人为他们摆上了美食;也许,他们想偷走牧马人的梦。一列动车开过,他们依旧沉静,连同夕阳,一起沉醉。山间飘起了炊烟,升上天空,像一声召唤。
(五)
开学第一课,曼城市政府的一名官员给大家作讲座。人有点瘦,个子很高,六十多岁。翻译是一位中国的留学生,好像不太熟悉报告人的风格,有时总是要征询对方的意见。官员总一脸和色的与他交流。后来才知道,这位官员还担任着曼城城市大学的教授。他对汉语还是比较熟悉的,尽管助教有时译得很不顺溜,他总是笑嘻嘻地待他。极尽包容。
这位官员兼教授的名叫保罗。从踏进教室,就引起了我的注意。他一来到讲台前,与大家 “ morning,morning”后,就着手做课前的准备工作。只见他单膝着地,埋首接装讲课用的电脑和投影仪。没有看到陪行的人,也没看到有一个人给他帮忙。教室里因开着暖气,没过多长时间,他头上就渗出了汗。只见他脱掉西服,随手把它丢在教室墙角的地毯上。
傍晚的阳光,已是余霞散成绮。我们之间有了一段很短暂的交流。在有点暗的日光里,端坐在桌子两边。最放松的一段时光。无所谓重要还是不重要,无所谓在意还是不在意,无所谓明白还是不明白。时间悄悄地溜走了,没能挽留住。在人生的转身处,就像分做桌子两边的你和他,没有烛光,有点距离,却心生光明。
(六)
每天早晨,与同学去住地附近的广场搭乘公交。每次从广场上走过,总要向广场中心雕塑望上一眼。一个英俊的青年,裸着年轻的胴体,袒着青春的魅力和力量。在雕塑的最高端,一个老者沉思着凝视远方。我不知道这位思想者是谁,但肯定是英国历史上一位伟大的人物。在英国的城市里,还有一些乡村小镇,有很多这样的雕塑。
这些石头雕像,有圣经故事里人物,更多的是一位位英国伟大杰出的人物。他们以他们的英姿居高临下,俯视众生。
在泰晤士河岸,就安放着二十位为改变世界进程作出巨大贡献的英国名人雕像。有牛顿,狄更斯……在风雨中,在浪潮中,给历史以太多的回响,给民众以太多的联想和力量。他们是一部历史,一部自传,更是一缕星光,照亮未来。在大英美术馆门前的鸽子广场,威尔逊将军的雕像被安放在几十米高的石柱上,尊贵地立在天地之间。塔座四周有威武的四只大狮子,是后人用将军在战场上缴获的武器铸造的。这座雕塑成了一部凝固的历史和信仰。
当我们穿越广场,一群学生正匆匆从那座青年雕像穿过,挟着早晨的力量向前跑去。
(七)
曼彻斯特,最初的记忆来自小学语文教科书。这座城市是英国工业革命的发源地。在曼城工业革命博物馆,我见到了世界上第一台蒸汽机,第一台电脑,还有纺纱机。吴江的朋友告诉我,那个年代吴江丝绸业的发展,也是引进了当时曼城的纺织机械。这都是老古董了。我不禁为吴江人当时开时代先锋的魄力而惊叹。在博物馆一号馆,我还看到了恩格斯的图片和一点介绍。这位伟大的思想家被展在博物馆的不显眼处。我们在那里停留了很长时间,思索良久。
今天虽是下雨天,但还是迎来了不少来参观展览的游客。更多的是英国本土的大中小学生。他们在展馆里拍照,记录,并参加科技游戏,做中玩,玩中学。不少孩子是随父母一起来的,大人小孩都很兴奋。陪着我们参观的曼切斯特大学的一位中国留学生告诉我们,英国的学校非常注重这样的科技实践体验活动。孩子们动手能力很强,交际能力也很强。英国很少有工厂,大都转移到了其他国家。英国正成为世界重要的研发基地,“大脑工厂”。我们谁都没说什么。但愿中国不能仅成为世界上最大的生产基地。
展馆外的雨越下越大,我们爬上城市免费公交车,看着雨中的曼城越发鲜亮,生动。靠近工业展览馆附近的曼城美术馆外,还有学生们排队等候参观。一位表演行为艺术的艺术家静静地伫立在雨中。一袭白色长衣,一张粉白色的脸,立着,一动不动,像似诉说着什么。脚前放着一顶帽子,有行人向里面丢了不少纸币。陪同的大学生说,这不是艺人乞讨。是行人喜欢他的表演,出于对他的尊敬。在免费公交线路上,在广场和人群密集的地方,经常见到这类街头艺术家。留学生还告诉我们,在曼城参观图书馆,博物馆,艺术馆这样的地方都是免费的,而且到这些地方也都开通了免费公交,民众有更多的热情到这些地方来。雨渐渐小了。有更多的光亮进入车厢内。车内,有几位乘客正安静地读着免费赠阅的报纸。
(八)
夜幕降临,街道两旁的咖啡店,像点点渔火,飘忽在城市的每一个街道——那一条条静静的夜河上。厚重古朴的墙把尘世的喧嚣不容置疑地挡在外面。那随意开合的门,透出一点诱惑,一点暧昧,一点宁静之外的热切。在这条城市之河上,没有霓虹,没有重金属的合音,没有扑克和麻雀的颓废和吆喝。只是要上一杯,美好品味。
爬上小火车,就可游走在曼城的腹地。没有速度,在时间的拐弯处等候,只是一种滋味。没有远游,始终走不出城里,只是一种默契。没有呼啸的气势,在历史铺设的轨道里漫步,只是一种宁静的默默享受。夜色熄灭了那滚滚红尘,在落满月光的站台。
在曼彻斯特大学教堂。那一刻,在神曲的边上,所有的人放轻脚步,凝神静思。教堂里,灯光幽暗,静静的把尘世外的杂音滤清。那一刻,站在神曲的边上,恍惚,把持,自觉,顿悟,匆匆闯进另一个心灵。唱诗班年轻的孩子,那一群茁壮的生命里发出的歌唱青葱闪亮。那彩绘的窗口,一缕星光透进。住在十字架上的画中人好像走了下来,摸一摸我们的额头。这世界沉静,美丽。玛利亚手中的烛光,照临忧伤。教堂里,唱诗班的孩子走了,牧师正抒情地演唱。还有钟声,响在远方,想在远方。
(九)
这是一个不大的古老城市。他的历史记录在斑驳的墙壁和爬满青苔的老树上。这座城市因一所大学而闻名全世界。这座大学就是赫赫有名的牛津大学。这座城市就叫牛津。你来拜访这座文化的故园吧!要是循着中国式的思维,寻找校门,进入有一座完满封闭围墙里,然后进入大学的腹地,那就错了!确切地说,牛津是一座没有校门的大学。这座让无数学子顶礼膜拜的古老学府,居然也没有一块显眼的校牌。走进这座城市,你不知哪是校园,哪是社区,哪是民居,哪是教堂。那些建筑的式样非常相似,楼宇的高度也差不多。遍布城市建筑上的雕塑,使你深深地爱着这座城市,呼吸着她散发出的的文化和历史的气息。
学院分散在城市的不同区域,就像一粒粒星星,闪耀在这座城市的上空。如果要对这座大学的学院,建构一个完整的印象,是非常难的。不过牛津人已为你准备好,在学院入口关键处有完整的所有学院的分布图。
如果找不到地图,你也不必担心,只要见到那些青春飘逸的年轻学子,那些不同肤色的年轻笑脸,那些怀揣着梦想的年轻人,一列列从你身边走过,三三两两撒下的笑声,还有凝神沉思的双眸,你的身边肯定有一所学院。走进去,你定会一饱眼福。
在牛津大学最重要的举行毕业典礼的穹顶建筑边,我不禁浮想联翩,什么是永恒?
转自《塘河》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