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建湖文史网 > 西塘雅集 > 散文小说 > 正文

老姑妈三迷娘家路(沈鸿)

发布日期:2015/2/27 8:42:47  阅读:3425  【字体:
 

 

 

  我家祖代住在建湖水乡的闻名古镇颜单庄西首。自认为是土生土长颜单人的老姑妈,回娘家参加内侄祖孙三代人婚礼时,居然每次迷路找不着门。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

  老姑妈是我父辈兄妹5人中最小的一位,比我大18岁。听母亲说,我出生后,姑妈非常喜欢我,不但抱我,还为我洗尿布。1944923日凌晨,日伪军烧毁颜单庄93家,多名妇女被奸污后惨遭杀害,庄上好多人家外出逃难,祖父也让闺女搭乘邻居的木船一起走。姑妈在无锡落脚后,与也是逃难出来的安徽人颜俊尧结了婚,解放后同在一家毛纺厂工作,并且先后入了党、当了干部。

  1960年农历226日是我结婚的日子。老姑妈春节前就回信说:十几年不回娘家了,这次一定来吃大内侄喜酒。我高兴极了,几乎天天朝门前路上望。到了“正日”上午,还不见姑妈光临,我发电报询问姑妈到底来不来,表弟回电:爸妈于四日前乘轮船回老家。母亲忧虑地说:“轮船再慢也该到了呀,会不会走岔了?”父亲沉思一会,摇摇头说:“不会,吃家乡水长大的人,哪能迷路!”

  那天太阳没露脸。天色渐渐黑下来,庄邻蒋三妈说:“你家无锡老姑来了!”母亲快步迎上去,接过她手中藤包,轻声问:“这位是老姑爷吧?”姑妈点点头。我连忙搬来凳子让两位长辈坐下。姑妈接过热毛巾擦擦脸,不好意思地说:“轮船慢得像小脚女人走路,在船上整整登了43夜。到了娘家庄一看全变了,我在家时墙倒壁歪的痕迹一点没有,普遍砌了新房,建了学校,街道也变宽变直了,庄西的荒地上建了供销社、农具厂和机电站。”她呷口茶继续说:“到老屋墩一看,除几个草堆、栽满青菜外,其他什么没有。我知道原来观音合掌的草棚早没了,但搬到哪里去了呢?蒋三妈正好路过,说你们在南河浜砌了新房,就把我俩领来了。”

  那年月是新中国成立不久遇到严重自然灾害最艰难的一段日子。我的婚宴比较简单,仅仅是农村传统的“六大碗”。待姑妈姑父入席后,满脸喜气的母亲将红烧肉端上桌,并在姑妈身边不好意思地说:“都是土菜,让城里人笑话了。”姑妈香甜地吃着,开心地说:“有啥好笑!眼下虽然差一点,但比起旧社会要强若干倍,我是亲身感受到新旧社会两重天,在娘家23年,就是吃糠咽菜23年,更是提心吊胆23年。我们俩口子结婚时无锡还未解放,不要说六大碗,连个安身之处都没有。”同桌的亲友也相继介绍了建国后农民走上合作化道路、政府搞了许多民生工程等情况,姑父动情地说:“这几年遇到暂时困难,只要相信党,坚定地走社会主义道路,以后日子定会很快好起来。”散席后,母亲请姑妈姑父看全福。我们俩口子像接受检阅似的毕恭毕敬地站着,姑妈点燃一支红纸捻,将我媳妇从头往下照着,嘴里不停地念道:“照照头,吃穿不用愁;照照腰,日子步步高;照照脚,儿子上大学。”我暗暗佩服姑妈,到城里这么多年了,农村的风俗还记得。姑妈从藤包里拿出两条花枕巾和一对鸳鸯枕套,算是出 “人情”,又给我俩每人5元钱,说是“压兜子”。姑妈头一次回老家,一心想留她俩多住几天,她说三个孩子在家不放心,第四天就乘轮船回去了。

  光阴荏苒,转眼我大儿子成人了。84年农历226日。是他的婚期。那时我们姑侄两家都已安装了电话,联系起来方便多了。电话预先拨过去,姑妈高兴地说:“一晃又是二十多年,家乡的变化一定很大吧!”我告诉姑妈:“我们的家已搬到集镇了,在老街阀门厂后面建了新房,三间堂屋,两边四间厢房,红砖青瓦,扁砖到檐,院墙门头贴着‘幸福之家’花瓷砖,非常好找。”

  80年代初,我镇实现了村村通公路,通往县城一天十多班公共汽车,还有不少私人“三轮卡”,交通方便。225日晚,姑妈打来电话说,她老俩口明天6点乘建湖班汽车。我告诉她:到站后换乘颜单的汽车就行了。可第二天傍晚,新娘早到家了,姑妈和姑父才急急忙忙赶到,姑妈先打招呼:“怪我错把新街当老街,下了汽车,只顾顺着街道往前走,到了一家工厂后面,那里确有人家,但门头上都没有‘幸福之家’瓷砖,又到街北一家工厂后面去问,人家说这是才开辟的新街,问了几个人才找到这里。”

  婚宴早已不是以前的“土六碗”,而是烧菜、炒菜、甜菜、冷菜好多样。吃到快上甜菜时,有人叫厨师不要再烧,实在吃不下去了。婚宴结束后,老伴请姑妈姑父进新房看全福,她向一对新人介绍说:“这是无锡的老姑奶和姑爷爷,今天专程赶来参加你们婚礼。”新媳妇连忙请二老在沙发坐下,又端上两杯香茶。姑妈站起身,从包里拿出两条花毛毯、一件花尼大衣和两个“压兜”的红包,兴奋地说:“这是我俩的一点心意,祝你们恩恩爱爱,白头偕老!”姑父看了大衣柜、高低床、被头箱等油光漆亮的嫁妆和电视机、收录机、洗衣机等时新电器应有尽有,欣喜地说: “农村真的变了,不比城里差。”

  第二天吃罢早茶,我陪姑父姑妈参观颜单集镇。出门不远上了老街,我指着街北的阀门厂对姑妈说:“我在电话里告诉你‘家在工厂后面’就是这个厂,业务可好哩!”姑妈看到农民骑自行车,感慨地说:“真想不到泥腿子也用上这玩意。”正说间,县城来的头班汽车到站,我指着下车的旅客说了一首全镇流传的民谣: “过去上趟湖垛街,两头摸黑跑破鞋;如今上趟建湖街,个把小时能回来。”姑妈朗声笑起来:“真是这样。”我边走边向她俩介绍了我们镇上一些主要变化:这些年农村搞了农田基本建设,推广了先进农业技术,选用了优良品种,粮食产量逐步提高,农民收入不断增加,温饱问题已经解决,多数人家有存款。特别是传达贯彻了邓小平同志南巡讲话精神以后,上上下下解放思想,集中精力搞经济,乡镇企业快速发展,全镇很快办起了几十个镇村企业,还有若干私人小厂,农民忙时务农闲时务工,日子是芝麻开花节节高。

  儿子的婚事办完之后,我如释重负,第二天就陪姑妈姑父到到县城玩了一天。在县城,姑妈像刘姥姥进了大观园,什么都觉得新鲜,她向姑父介绍说,她离家时这里叫湖垛,还住着日本鬼子,从南头顾家桥到北头神台桥,靠河浜只有一条弯弯曲曲的小街,如今发展这么大,像个城市似的。姑父欣喜地说:“三中全会后我们国家进入了改革开放的新时代。今后,城乡变化还会更大。”我老实地说:“农村的变化我亲眼看到,但感受没有你们强烈。”姑父笑起来,拍着我肩头说:“你呀,正如有首古诗说的: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孙子大学毕业后,在昆山市一家公司工作,并且有了对象。2011年春节大团圆时,将孙子婚期商定,仍然是226日,老伴诙谐地说:“三代都是同一日,代代如同日东出。”说得大家笑起来,都投了赞成票。发请帖时第一个想到的仍然是姑妈。手机先打过去,姑妈不但说一定回来,还要多来几个哩!我告诉她:我原来住的地方快要搬迁建厂,在新街买了三楼的一个大套,两个儿子和两个女儿四家都是一上三楼房,不管来多少人都有地方住。我叫她提前来,多玩几天,她说家里有车,随时随地都能动身。

  孙子“催妆”前一天,在网上跟姑妈的一个重孙聊天,重孙说后天他开车送老爷子、老太太和他爸妈到外婆家吃喜酒。我叫孙子赶紧告诉他:盐徐高速建湖出口就在我们颜单镇境内,下了高速就进省道建宝公路,到颜单老菜场停车,对面楼房就是咱们家。其实,我孙子结婚的楼房买在县城双湖公园旁边,婚礼在县城一家大酒店办,之所以叫姑妈先到颜单,主要是让她再看看家乡又有怎样的变化。26日这天,风和日丽。盼抱重孙的老伴天不亮就喜滋滋地忙开了。上午9点,我衣袋里手机响,一看是姑妈的电话,还没等我喊“喂”,那头就传来老人不悦的声音:“我们车子已到了颜单菜场,可对面没有一家姓沈的。”不会吧,我们一直没离家呀。老伴陡然提醒:是不是开到新菜场了?一问果然不错。原来,他们车子到了镇区,开车的重孙问扫路的阿姨:颜单菜场在哪?人家告诉他向西开到新世纪大街,再往北大约60米就是,可是到那里半天没找着。我让儿子立即开车直奔新菜场,不一会将他们带来了。

  来的8个人是姑妈祖孙四代人。我仔细端祥着面前的姑妈姑父,岁月不饶人,两位老者都已白发苍苍,但耳不聋,记忆力也好,很有精神。姑妈一把拉过戴着“新郎”胸花的内侄孙,拿出两只鼓鼓的红包说:“姑老太这回不出‘人情’,全作‘压兜子’,祝你们美满幸福,兴旺发达!”午饭后歇了会儿,姑妈站起身,对她的孩子们说:“你们不是早想看看外婆家乡吗,现在出去逛逛。”

  来到大街上,我主动当起向导,指着街北的一幢旧楼说:“这就是老菜场,因为集镇人口逐年增多,镇区范围大了好多倍,前年在新街又建了一个新菜场,北街和西街的两个菜场正在筹建中。”开车的重孙直拍脑袋:“怪我没问清哪个菜场?”我开玩笑地说:“要怪就怪我们的菜场多。”

  我领着客人,从自家门前的工交路漫步来到新世纪路,又从人民路转到兴颜路,边走边看。宽阔整洁的马路,汽车、摩托车、电动车来来往往。虽说才开春,可绿化带的花池里依然青绿,路旁的香樟树摆动着绿叶,好像欢迎远道归来的游子。临街都是楼房,各种店铺鳞次栉比,超市商品琳琅满目,顾客熙熙攘攘,文化站里不少人在看书读报、下棋打牌,还有许多老年人挥毫泼墨、写诗作画。姑妈越看越兴奋。我又简要地介绍了全镇社会经济发展情况,尤其提到农民人均纯收入已经过万元,是30年前的60倍、建国初期的300倍!姑父动情地说:“老百姓之所以发自内心唱《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社会主义好》,就是因为切身感受到共产党是人民的大救星!”

  傍晚,我们驱车前往县城大酒店。途中,我让姑妈车子先后在双湖公园和西塘河畔停下,邀请客人看看县城的夜景。那湖光水色、高楼别墅、水榭凉亭,在各色灯光照耀下,波动粼闪,掩映如画。一行人入迷地看着,“太美了!太美了!”赞不绝口。姑妈自豪地对她的孩子们说:“你们平时经常夸太湖美、西湖美,其实我的家乡建湖同样美!”

  恢宏文明的婚礼场面也让城里人赞叹不已。其间有个节目是“喜太爷、喜老太向新人赠言” 。我整整衣冠,搀着老伴的手来到台上话筒前:“首先衷心感谢诸位光临我的孙子、孙媳新婚殿堂,接着要向大家推荐两位特殊嘉宾:就是我的姑父和姑妈。”在热烈的掌声中两位老人健步走到我们身边,神采奕奕,慈祥地笑着。我介绍说:“这两位老长辈,都已90高龄,与我们伟大的党同龄,他俩都是离休干部,曾经先后参加过我和我儿子的婚礼,今天第三次专程从无锡来到这里,先请福寿双全的老寿星讲几句。”姑父声音宏亮地说:“我是安徽人,是建湖的女婿,建湖是我外婆家、我的第二故乡。我有幸参加了内侄祖孙三代人的婚庆,亲眼看到,在党的三代领导集体和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一个普通农村集镇和县城所发生的翻天覆地的变化。我相信,在以人为本、科学发展观的指引下,社会主义新农村一定更美好!”哗哗的掌声过后,我接着说:“我的姑父讲得非常精彩,言简意赅。我现在即兴朗诵一首小诗,算作对新人的赠言:水有源头树有根,国强民富处处春;展望前程美如锦,感悟幸福报党恩!”

转自《塘河》杂志

作者:佚名   来源:本站原创
查看评论
发表评论
评论内容:

    验证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