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建湖文史网 > 西塘雅集 > 散文小说 > 正文

老照片里的新风景(夏海)

发布日期:2015/3/1 13:19:36  阅读:1552  【字体:
 

夕阳西沉,霞光满天,水天一色,寥廓空旷的荡滩上木桩高耸,渔网密布,将荡滩一块块水面分隔开,一位晚归的农民手持竹篙,驾着一条小船穿行在狭窄的水道中……这张“经典”的水乡老照片,荡滩人曾经有着说不出的骄傲。

照片上的这位农民是我的二叔,过去二叔靠围网养蟹出了名,成为市、县有名的致富典型。仅念过小学的二叔,特别喜爱这张照片,在城里照相馆放了一张特大的挂在家中,每天要望上几眼。

30年前,二叔生活的村是一个出了名的穷地方,水多地少,村民出行大河要坐船,小河小沟上面搭根木头就是“桥”。长期以来,荡滩里的农民一直深受交通不便之苦,收入一直上不去。全村400多户一半是困难户,一天三顿吃不饱,一月难得吃上一顿肉,30多岁小伙子找不到老婆,有句话叫“村子穷,光棍苦,年过三十五,衣服没人补,老了一把土。”二叔苦日子没有少过,直到30岁那年才成了家。

靠水吃水,祖祖辈辈生活在荡滩里的二叔是一个养蟹好手。上世纪八十年代,村里荡滩对外承包,那时候,在村里许多庄户人家的头脑里,认为荡滩还是一块原始废地,无法开发。精明的二叔是村里的“第一个食蟹者”,东挪西借,凑了3000元钱,买蟹苗、购饲料、雇劳力,承包了荡滩30亩水面,试着搞起了围网养殖。那个时候,“一只蟹,半月粮”,30亩的水面,二叔每年都能挣上一笔可观的收入。许多村民和二叔一样,靠着围网养殖,口袋渐渐地鼓了起来。靠养蟹,荡滩人富裕起来了,二叔的村子成了远近闻名的水产养殖村,成了先富起来的小康村。

一张夕阳下围网养蟹的“经典”老照片成了二叔出售螃蟹的敲门砖。二叔走南闯北,都要带着这张照片,到处吆喝荡滩里的优质自然资源。

然而好景不长,曾经从不愁卖的荡里蟹,个子小了,肉质也差了。荡滩人却怎么也弄不明白,同样的滩水,同样的养殖方式,养了这么多年,却从未遇到过这样的事。 

镇、村干部请来了市、县水产养殖专家下乡实地考察,进行会诊。原来是村民追求养殖效应,过度围网养殖,高密度放养蟹苗,荡滩水体富营养化,水质一天差似一天,水体环境承受能力超限,致使水环境恶化,导致螃蟹品质越来越差。

养了二十多年蟹的二叔心里有着说不出的痛楚和内疚,好端端的一荡清水现在却不能养蟹了。接着一场荡滩治污行动开始了。

退养还湖,拆网上岸。说起来容易,做起来艰难。靠水吃水的村民被要求停止水产养殖,也就是停了他们的生产发展,断了他们的财路,这是何等的艰难。但在二叔的影响和带动下,村民们也都含泪告别了围网养殖,让荡滩恢复生态环境。

思路决定出路。家乡的水让二叔走上了富裕路,靠水生财路千条,此路不通那路通。闲不住的二叔前面的路走得更宽广了,他故土难舍,离不开生他养他的这一方荡滩,还是靠水吃水,决定在荡滩搞一个水乡度假村,专门接待城里人观光、休闲、度假。心动,行动更快,二叔请来了城里建设规划的同志论证,进行旅游规划,仅不到一年时间,一个颇有规模的水乡度假村就建成了。如今,每到周末和假日,成群结队的城里人来到二叔的水乡度假村游玩,热闹不已。二叔也时髦起来,嘴边不时蹦出一些湿地、生态、绿色和自然等新鲜新词儿,让城里人羡慕不已。

又是一年好风景,蓝天下,万顷烟波,一泓如碧,芦苇似海,微风轻拂,小船悠悠,穿行于芦荡中,野鸟盘旋,欢鸣不绝……

一幅美似风景照的新画卷。

转自《塘河》杂志

作者:佚名   来源:本站原创
查看评论
发表评论
评论内容:

    验证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