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建湖文史网 > 西塘雅集 > 散文小说 > 正文

古村落里的养蜂人(杨锡浪)

发布日期:2015/3/8 13:29:40  阅读:1572  【字体:
 

 

深秋时节,晨光中的苏北里下河平原恬静而柔和。

 

几经拐折,8点钟光景,我们终于来到了平原深处的这座古老村落——恒济镇冯垛村。大概是慕名而来,见到养蜂人杨载江的迫切心情总难以抑制。

 

穿过两条深巷来到老杨家,一家人的热情和淳朴让我们甚是感动。

 

 1983年,当时刚分田到户,我在南边的谢家庄一带做手艺,看到一户远房亲戚养蜂,发现这小蜜蜂很神奇,渐渐地我就对养蜂产生了兴趣,当年秋天我就以100元一箱的价钱买了四箱蜜蜂开始养殖。”

 

老杨告诉我们,在当时,养蜂技术方面的书籍非常之少,他养蜂除了从师傅那学一点皮毛之外,更多的是靠自已摸索。

 

 早晨9点,老杨打开蜂箱手指蜂王向我们介绍说:“一箱蜂就像一个小小国家,三四万只蜂,统归这一只蜂王领导。蜂群内分工十分明细,侦察的、守门的、采蜜的、带‘小孩的’等个个职责分明。”

 

  “蜜蜂这东西是很通灵性的,蜜蜂识天气,明天要下雨,蜂采蜜到天黑也不肯歇。明天天晴,太阳没落山就收工了。假如突然飞回来,暴风雨很快就来了。”对于老杨的介绍,我们甚感新奇。

 

养蜂自然是少不了被蜜蜂蜇。老杨告诉我们,遇上天气闷热、气压低的天气,或是管理人员没洗澡身上有汗味时,蜜蜂总会“翻脸不认人”,蜇你没商量,他最多一次被蜜蜂蜇上五十多处。同样,自从老杨家养蜂后,村里的人也没少被蜜蜂蜇。

 

 临近中午,大概是我们来采访的消息在村里传开了,闻讯的村民纷纷涌来看个新鲜。“蜂蜇的当时真是痛得要命,但过一会儿就变得痒痒的,不痛了。” “你不犯它,它不犯你,它飞在你头上歇脚,你也不用打它,过一会儿它就飞走了,”老槐树下,村民摇头笑着说。

 

 从村民的笑脸中,我们感受到这里的人们对蜜蜂友好的态度,感受到他们与自然和谐共处的默契。

 

  养蜂之苦常人难解。老杨介绍说,花期时节,为了追逐蜜源,每年都要辗转近千公里,餐风宿露的野外生活哪里像书上说的浪漫,其辛苦只有自己知道;春秋时节,蜂群最容易产生自然王,造成蜂群分裂,新王带上几万只蜜蜂集体出逃,要是落在几十米高的树梢上,那就得爬上树梢把它收回来,其危险不言而喻;养蜂甚于绣花之精细,数以百万计的蜜蜂过十来天就要查一遍,取王浆时,移那针尖大的蜂幼虫,一天下来,腰酸背痛不别说,头昏眼花更让人难以忍受……

 

 养蜂26年,苦吃了不少,蜂产品的市场波动不定,聊谈之中,老杨坦诚说曾多次下决心放弃,但每听到蜜蜂“嗡嗡”吟唱时,心又都“软”了下来。“在他眼里,蜜蜂就是他生命,就是他心头最亲的宝贝。”老杨的老伴告诉我们,老杨总把自己一大半时间交给了蜜蜂,有时走亲戚一两天不碰,他心里准会烦躁不已,回来重新听到蜜蜂“嗡嗡”的叫声,情绪马上就会稳定下来。在他的心中,蜜蜂的吟唱无疑是自然界中最美的音乐。

 

 谁言收种苦,都道米粮香。前不久,老杨注册了一个名叫槐源蜂业的公司。甜蜜着别人的甜蜜,幸福着别人的幸福。无疑,对于老杨的选择,与其说是对养蜂的执著,倒不如说是对辛劳和奉献的坚守,这大概也是中国农民的质朴和坦荡,他们把自己辛勤劳作结晶于广袤无垠的土地上,任你欣赏,任你品尝…… 

                                

 

转自《塘河》杂志

作者:佚名   来源:本站原创
查看评论
发表评论
评论内容:

    验证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