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湖淮剧的“一生三旦”(陶金寿)
一提到建湖县淮剧团的“一生三旦”,在淮剧观众中享有一定美誉,无人不知,无人不晓,可说有口皆碑,赞声不绝。“一生三旦”的成员是,一生:戴建民、三旦:秦玉莲、刘素华、王锦宜。他们都有精湛的艺术,都有自己的表演风格和艺术特色,都有一心一意为人民服务的热忱;笔者就以他们的几个看家戏“牙痕记”、“蔡金莲告状”、“秦雪梅吊孝”、“孟姜女过关”为例,分别对他们的艺术特色略述几点拙见。
戴建民是一个不善言表、沉默寡语又有一定艺术涵养的戏剧名家。不知就里的人见到他总以为他架子大,如果你看过他的戏感觉又不一样了,他塑造的那种多情、潇洒、诙谐、幽默的舞台人物形象与他天生的性格截然是两个不同的“脸谱”。
说到戴建民的艺术成就,不能不从他父母说起。他父母祖籍河北,是北方一所有名的艺术学校的优秀生。他们对他的要求很严格,七、八岁时就开始练功,跳、翻、跌、滚一丝不苟,他的基本功就是从那时打下的牢固基础,十二、三岁时他开始学唱文戏。他一开口,举手投足使团里的老艺人赞叹不已,异口同声说是个好苗子。
戴建民原习武功,后工小生兼演武生、须生、文丑,他的戏路很宽,虽是小生应行文武兼顾。他演小生动作潇洒自然,不拘不俗,身段手法循规蹈矩,无一不合规范。他的唱腔圆美甜润,醇厚柔和,带有京剧小生堂音的韵味。从他演出的百余出戏中都可看出他演唱的每个唱段都注意到控制旋律的变化,抑、扬、顿、挫起伏跌宕,随着剧情的变化在唱腔上又能给人不同的感受,无论是哪出戏的哪段唱他一开口都给人一种美的享受。真是唱有心声做有情。他在“牙痕记”中的王金龙、“蔡金莲告状”中的王文勇几段唱久唱不衰,百听不厌,至今一直在淮剧观众中传唱。
他的父亲在教他练功时常常以“练好基本功,到处都有用”来鼓励他勤学苦练,他上了舞台以后通过排练实践,发觉往日父亲的教诲不尽全对,基本功是必要的,是演好每个戏的基础,如果死搬硬套,依样画葫芦,就会把戏演成千篇一律的模式。所以他发现“有了基本功不能乱烂用”这个道理。他在排很多戏中都能有分寸的融入一些既是程式又不是程式化的动作技巧。比如,他在演现代戏“沙家浜”的郭建光时就把原来学的走边、飞脚、旋子、扫堂等程式用了进去,“断桥”中许仙采用吊打、屁坐子的动作,这些被运用的程式让人看了自然又恰到好处。
他还是演文丑戏的高手,如“唐知县审诰命”中的唐知县、“济公”中的济公、“皮五辣子” 中的皮五辣子、“孟姜女过关”中的关官,不管是形体语言、动作还是唱腔都演得栩栩如生。在文丑角色中他运用大音程跳跃旋律的唱法惟妙惟肖。他在舞台上演的丑角虽“丑”实美。
除此,他的扇子功也有特别的情趣,根据角色的需要他使用的大扇子二尺长,小扇子藏在袖笼里,把一种普通的道具在舞台上用得妙趣横生,逗人叫绝。
戴建民自走上舞台后参加省市会演,多次获奖,特别是他主演的“剃头匠与理发师“一剧在江苏省第五届戏剧节中与众多的剧种和剧团相互竞争,获得优秀表演艺术奖,确实很不容易。
戴建民所以在淮剧界享有很高的声誉,是因为他的艺术才华超群,唱腔优美动听,表演功底扎实才能有此殊荣。
秦玉莲,1948年出身于庆丰一个文化家庭,父亲是一名多才多艺的文化工作者,母亲是人民教师。她在盐城鲁迅艺术学校毕业后回县淮剧团担任演员。
她嗓音响亮、高亢,响亮中见悠扬,高亢中含轻柔。越是高音区她的音色越是清纯甜美。她小巧娇美,体态玲珑,演花旦、小旦、武旦都有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加上在团里受到老艺人的不断指点,加深了她的艺术造诣,成了一名出类拔萃的演员。
她对每个戏演的都很认真,从不马虎,她说,一个演员分配到一个角色,拿到剧本后总先注意这个角色的戏,看这个角色哪些地方有戏做,哪些地方可以有所发展,甚至也想到什么地方该收到什么样的效果。只有读懂剧本,才能塑造好角色,把戏演好。他常用梅先生 “看我非我,我看我,我也非我;装谁象谁,谁装谁,谁就象谁”的座右铭来对照自己。在她常演的也是观众最熟悉的“孟姜女”一剧中,孟姜女的人物形象被她演活了,不管是悲是喜她都注意分寸,不过不火。如万喜良花烛之夜突然被抓走,这是多么突兀,多么令人揪心的情节,她把剧情的发展把握得恰到好处。使剧情的感受力和自制力同时得到控制。
她演的现代剧“红灯记”中的铁梅和“卖蟹”中的渔妹,既有天真活泼的性格,又有沉着、镇定、灵活、机智的情感,她在“白蛇传”中饰演的小青,博采前辈之长,吸取了淮剧表演艺术家马秀英的表演技巧,把对白娘的同情,对许仙的又同情又憎恨的思想感情通过不同的语言,不同的眼神充分的表现出来,她用手中的双剑一次一次的刺向许仙的几个招式也很有功力。她的戏路很宽,演过青衣“赵玉娘”中的赵玉娘,反串过娃娃生等等,在旦角行里可算得上是一专多能的多面手。
在她几十年的舞台生活史上参加过多次省、市会演,多次获奖,其中“卖蟹”在省会演中获得优秀表演金奖,83年在省举办的淮剧青年大奖赛上获三等奖。这些成绩的获得单靠天赋没有勤奋的努力也是很难实现的。
刘素华,1949年出生于梨园家庭,自幼随父母跑码头,没机会读书,缺少文化。刘素华每担任一个角色,接到剧本一经讲解便心领神会,读台词、学曲调都有坚毅的决心和非凡的记忆。这也许是她注定该在艺坛出名的因素之一。
戏曲谚语中说:“卖面的靠汤,卖唱的靠腔”,刘素华的唱腔嗓音虽不高,但听了使人觉得柔中见刚,刚中带柔,既含蓄又昂杨,压抑中见奔放,凝重又轻快,字字珠玑,句句清楚,没有一字含糊。她演唱的清板、数板错落有致,不问唱多少句,最后还是音域平稳,音阶不乱,不走弦,不跑调,她的演唱可说是达到炉火纯青的地步。
她的表演也是锱铢必较,非常研细,手眼身法步,唱做念打都不同于常人,她的表演技巧深刻细腻恰到好处。她曾经和戴建民演出的“三岔口”是一出武功戏,台上没有枪把子,没刀没戟徒手角斗,一招一式干净利落,一个翻身,一个亮相,台下总爆出热烈的掌声,她在“蔡金莲告状”中滚钉板后一个劈岔连着几个乌龙绞柱,便是她功力的见证。
她在“祥林嫂”中饰演的祥林嫂,把一个乡村善良的妇女性格刻画的入木三分。对祥林嫂再醮以后的一次又一次的悲惨遭遇,丧夫失子的天灾人祸,都能感动观众伤心洒泪,最后她用大段的唱腔,清板伴以乐器呼天叫地,声泪俱下,把剧情推向高潮,把观众引向对祥林嫂的无限同情,对封建统治的思想残余极 端憎恨而收场。这出戏总共演出了几百场,在上冈镇剧场一次连演七十多场,无论早、中、晚,场都座无虚席,场场爆满。
刘素华演的所有戏,无论演哪个角色,都注意到人物的内在思想和外表的结合,心里活动与面部表情的一致,舞台上的喜、怒、哀、乐看上去非常自然,没有一点牵强生硬的痕迹,确实达到了出神入化的境地。
王锦宜,1947年出生,上冈镇人。1959年她被县淮剧文艺训练班选中,艺训班结束又进盐城鲁迅艺术学校深造毕业。
王锦宜在县淮剧团期间,曾被当选为建湖县第八届人民代表,建湖县第八、九、十届政协委员。
王锦宜开始学的武功,武功基础打好后又学文戏。主攻正旦(青衣)、花旦兼演武旦、老旦。几十年的时间,他所塑造的舞台人物形象不管古装、近代、现代的,在淮剧观众中都留下深刻的印象。
唱、念、做、表是戏曲艺术一套完整的体系。唱在戏曲中占有绝对的比重,尤以青衣,应行的演员对于唱来说就更需要一定的功力、吐词、咬字、行腔、用气,都要做到字正腔圆,演员不很好的琢磨是很难达到这一要求的。王锦宜在这方面是非常讲究的。她嗓音宽厚宏润、朴实无华,没有嗲声嗲气,且又抒情流畅,细腻宛转,耐人导味。她在“泰雪梅吊孝”绣楼抱屈一场戏中,秦雪梅为追求自由,据理力争,苦苦求爹的大段演唱,如诉如泣,起伏跌宕,催人泪下,她唱完后,观众反映说,这段唱我们听在耳里,润到心里,荡气回肠,余音不散。紧接着哭灵一段,在乐器的伴奏气氛渲染下,更加情感交融,台下观众不住拭泪抽泣。她演出的现代戏“江姐”中的江姐,不受传统程式束缚,突破程式框框,访问革命老同志,把一个坚贞不屈,从容就义的英雄形象刚强端正地树立在舞台上,观众敬慕江姐的同时也为王锦宜的演出成功叫好。
在“白蛇传”中,她塑造的白素贞多情、善良、热肠、温顺的艺术形象,白素贞对许仙的一见钟情,体贴关怀,尽管许仙端阳劝酒,金山出家,回来后她仍不咎既往痴情相爱,从她表演的细节中见到人物的真谛,使观众对白素贞产生同情感叹。
“台风”主要是人物的气质表现,这种气质越准确越鲜明,就越能吸引观众。你看她每一个戏的“台风”都很自然大度,既不矫揉造作,又不故弄玄虚,站、坐、走、动都给人美的感觉。眼神也是戏曲演员的基本功之一,戏曲谚语中说“眼到手到,手到眼到”刹那的思想活动非眼神所能表达,在“女审”一戏中,孔曰华(秦香莲化名)听到御林军包围的战鼓声,瞬间两眼转动立即想出对策。很多戏都要通过眼神来表达戏中戏、戏中情,把戏演得尽善尽美。她的水袖功也是首屈一指,通过水袖的基本程式,抛、甩、拂、旋、收、放、折、午配合身段表情把人物的惊恐、激愤、喜忧、欢乐、表演得淋漓尽致,恰到好处。
王锦宜的一生基本上做到“认认真真唱戏,清清白白做人”,为淮剧事业作出了应有的贡献。
转自《塘河》杂志
- 上一篇文章: 湖之恋(李世安)
- 下一篇文章: 渔船浜野韵(江清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