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四属”老人的风雨人生(彭光鉴)
——访建湖县草堰口社区建国前老党员王安珍老人
王安珍老人今年85岁。岁月在老人的额头留下了深深的“划痕”,一双“刚毅”的眼睛向世人昭示着老人曾经的坚强,花白的头发告诉人们老人曾经经历的“风雨”。
谁也不会想到:眼前这位平凡的老人不仅是一位建国前的老党员,而且她是集“烈士子女、军人妻子、烈士母亲和现役军人母亲”为一身的“四属”老人。
笔者的来访,让老人仿佛又回到了从前。
(一)
十三岁以前的王安珍对父亲王寿清烈士的印象:是一个整天在外面为了生计而奔波的人,父亲每天很晚才回来。很多时候,王安珍总是陪着母亲,在昏暗的油灯下等候父亲的归来。
晚归的王寿清烈士每次总是深怀歉意地看着妻子和女儿。作为对女儿的奖励,王寿清烈士不管自己有多累,总是搂着心爱的女儿,给她讲岳飞、文天祥等历史上一个个民族英雄的故事。
这些民族英雄人物的故事不仅在小安珍的心里树立了强烈的正义感,而且使小安珍越来越坚信早出晚归的父亲一定是在从事着一项危险性极大的正义事业。这为小安珍积极掩护父亲王寿清烈士做地下工作打下了坚实的思想基础。
果然,在一个深秋的夜晚,王寿清烈士对小安珍说:“明天凌晨和爷(注:“爷”是建湖人对父亲的称呼)到村口接一位骑马的大哥哥和一位骑马的大姐姐。对外就说,他们是你的远房的表哥和表嫂。”
黎明前的黑暗是最黑的,也是最为恐怖的。可小安珍的内心没有一丝一毫的害怕,因为她觉得有一股正义的力量在驱使着她。她就象寒风中的一株幼小的松树,屹立在村口,等候“表哥”和“表嫂”的到来。多少年后王安珍老人才知道她当年接的“表哥”和“表嫂”是上级派来的一位叫张左的男地下党员和一位叫石桦的女地下党员。
在那个物资匮乏,国民党对解放区严密封锁的年代,王寿清烈士深深地知道两匹马对解放区意味着什么。为了不暴露目标和保护好这两匹战马,王寿清烈士把小安珍叫到跟前对他说:“爷(建湖人对父亲的称呼)把这两匹马牵到芦苇荡里藏起来,你带着这个皮箱,先和妈妈到外婆家去。记住要保护好这只皮箱,无论如何不能将它落到敌人手里。”
父亲的话让小安珍的内心“咯噔”一下,母亲则在一旁无声地收拾着一些物事,做着回娘家的准备。
父亲王寿清烈士走后不久,隐隐约约地从芦苇荡里传出一阵枪声。母亲连忙让小安珍拎着皮箱,然后自己背起小女儿、拉着小儿子向村口跑去。
一个裹了脚的旧社会农村妇女和一个拎着皮箱的半大女孩自然跑不过那帮如狼似虎的汉奸走狗,眼看着就要被这帮民族败类追上,小安珍当机立断,让母亲和弟妹先走,然后自己跳下蓄满水的河沟,将手里的皮箱埋在水草丛中,自己则躲在水草里逃过了汉奸走狗的追捕。
在不久后的区队为王寿清烈士遗体安葬仪式上,区队在深切哀悼王寿清烈士的同时,区队长(注:王安珍老人已记不起区队长的名字)对小安珍的机智勇敢给予了表扬,区队长说:“如果不是小安珍的机智勇敢,及时地将王寿清烈士的遗物藏好,我们区队将会付出更大的牺牲……”
此后,王安珍一直积极地参加妇救会工作,并于解放前夕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二)
身为革命烈士子女的王安珍似乎命中注定要与革命军人结缘。
在一次草堰口公社(即今天的建湖县草堰口社区)的一次工作会议上,身为草堰口公社彭庄大队(即今天的彭庄村)的妇救会主任的王安珍认识了建湖农业银行草堰分理处的代表彭大前(已故)。
通过攀谈得知,眼前的这个年轻人有着不平凡的经历:彭大前曾经是华东野战军中的一名解放军战士,参加过粟裕大将指挥的“七战七捷”中的“高邮战役”和“邵伯战役”,后因负伤转后方医院治疗,半年后光荣退伍……
一个是革命烈士子女、一个是退伍军人,崇高的革命理想使他们很快就走到了一起。在他们结婚的时候,彭大前的母亲——彭张氏拿着彭大前的“退伍光荣”证满怀歉意地对媳妇王安珍说:“娘没有啥给你的,这是大前出生入死的证明,现在交给你保管。祝愿你们白头偕老!儿孙满堂!”王安珍没有怨言,从老人手中接过那纸“光荣退伍”证细心地保管着。也正是由于王安珍细心保管,才使得丈夫彭大前在有着“十年浩劫”之称的“文革”岁月中避免了一场不白之冤。
1970年的严冬,他们的长子彭光军(革命烈士,将在下文介绍)在放学回家的路上,总觉得同学用一样的眼光在看着他,并且背着他窃窃私语,原本要好同学是乎在有意或无意地同他拉开了距离。最终一个和他非常要好的同学忍不住告诉他,父亲彭大前被草堰公社革委会当着逃兵给抓了,正准备批斗呢?
一向要强的彭光军眼泪“刷”的一下,夺眶而出,怎么也不相信和蔼可亲的父亲尽然是一个逃兵,他羞愧地一路飞跑着回家。母亲王安珍听完了儿子的哭诉,拍了拍儿子的肩膀,告诉儿子,他的父亲是一名因伤退伍的革命军人,不是一个“胆小鬼”。然后,取出保存很久且有点泛黄的“光荣退伍证”给儿子看。
彭光军破涕为笑,陪着母亲王安珍来到草堰公社革委会说明情况,“解救”出了困境中的父亲,并为有这样的父亲感到无比的自豪。
(三)
成家后的王安珍用自己勤劳的双手操持着家务,对上孝敬公婆,对丈夫体贴入微,对下做子女们的楷模。家,虽然不富裕,但在王安珍的精心操持下,显得其乐融融。
王安珍不仅是公婆眼中的好儿媳,丈夫眼里的好妻子,而且她更是子女眼中的好母亲。由于父亲经常在外工作,子女们在成长的道路上有什么困惑自然愿意向母亲王安珍倾诉。而王安珍也能在子女成长的十字路口用自己的言行引导子女朝着正确的方向前行。
记得长子彭光军十八岁高中毕业时,正好碰到大学停止招生。考大学已然不现实,摆在眼前的路:是回家务农,还是托人找一份工作安心就业?在人生的十字路口,彭光军向母亲道出了自己的困惑。
王安珍没有直接回答儿子的问题,而是问儿子:“你小时候立志干什么?”
“儿子志在学业,争取用所学的知识建设我们的国家。可现在大学的校门已经‘关闭’,儿子……”彭光军困惑地说。
“不,孩子。大学的校门虽已关闭,可部队的大门对你敞开着。部队也是一所大学,你同样可以报效国家。爷和妈妈当年给你取这个名字也希望你长大了保卫我们的国家。现在妈妈只是给你一个建议,何去何从,你自己抉择。”王安珍眼里充满希望地看着眼前的儿子。
彭光军没有辜负母亲的期望,光荣地应征入伍。在入伍后的第一年,彭光军就以全师军事技能大比武第一名的成绩获得提干资格,被破格提拔为副排长。后来,因为彭光军工作积极,表现突出,所带的部队在军、师级大比武中,屡次力拔头筹,因此,他先后被提拔为排长、副连长、连指导员、连长、营作战股长。
如果说和平年代考验的是军人的意志,那么战争时期则考验军人对祖国的忠诚。1979年,越南政府在霸权主义思想的利诱下,冒天下之大不韪,悍然对我国边境发动侵略战争。为保卫我边境地区居民的安定生活,我国政府决定在老山地区发动对越自卫反击战。
那年夏天,刚刚回到家中探望病中的母亲的彭光军还没有将板凳捂热就接到部队拍来的“火速归队”的加急电报。
彭光军拿着电报,望着病床上年已六旬的母亲,眼泪在彭光军的眼圈里打转。王安珍看着欲言又止的儿子,儿时父亲讲的“岳母刺字”的故事又涌上心头。此去对儿子意味着什么,王安珍岂能不知。可这位平凡的母亲在考验儿子对祖国忠诚的时刻,她显出了伟大的胸襟,没有拖儿子的后腿,而是强忍自己心头的痛苦,笑着对彭光军说:“你放心地归队吧!妈妈没事,家里也挺好的。看你一眼,妈知足了。”
彭光军在老山前线的岁月里,王安珍把对儿子的担心与想念埋在心底,用自己的坚强鼓励着儿媳王秀琴(已病故)和孙女彭昕宁。晚年的她相信媳妇不会失去丈夫、孙女不会失去爸爸、自己不会失去儿子。
彭光军没有辜负老人与妻女的期盼,在老山前线被火线提拔为营长。归国后,荣立个人二等功,旋即被提拔为驻徐(州)某集团军某师某团参谋长。可命运之神最终没有对彭光军漏出了笑脸: 1989年春夏之交,彭光军在赴北京执行特殊任务的过程中,因劳累过度导致肝病复发,不幸牺牲(彭光军被追认为革命烈士。《解放军报》和《盐阜大众报》曾对彭光军烈士的光辉事迹做过详实报道),王安珍老人在花甲之年痛失长子。
(四)
60岁至80岁的每个年龄段,总有亲人从王安珍老人的身边离去。在王安珍老人进入古稀之年后,与她相濡以沫几十年的丈夫彭大前不幸因病辞世;在她进入耄耋之年,王安珍老人的长媳(彭光军烈士的夫人)王秀琴女士因病去世。
虽然这些亲人永远地离开了王安珍老人,可在老人的心里他们并没有远去。家里每当有什么喜事降临的时候,老人总是在已故亲人的遗像前诉说着家中的喜事。
当老人的次子彭忠中即将从中共江西省萍乡县武装部副部长的任上转业到福建某市公安局综治大队当干警时,老人喜不自禁地和照片里的老伴、长子彭光军烈士说上半天,仿佛已逝的亲人并未远去。
命运之神终于被这位坚强的老人征服了,并向耄耋之年的王安珍老人露出了一次次“笑脸”:2007年12月,长孙女(即彭光军烈士之女)彭昕宁优异的成绩从上海财经大学毕业后,又以优异的笔、面试成绩考进了南京市某机关任公务员,次年12月,以出色的成绩被评为“南京某机关优秀公务员”;2009年7月,长孙彭鑫森以优异的成绩考进福建某市外国语学校……
这一连串的喜讯聊以抚慰老人受伤的心灵,也足以告慰那些逝去的亲人。笔者也由衷地祝福王安珍老人从此笑口常开,度过一个快乐吉祥的晚年。
- 上一篇文章: 神台桥的传说(刘景高)
- 下一篇文章: 《双舍传奇》第二章(十六)(邵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