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建湖文史网 > 西塘雅集 > 诗歌 > 正文

修伞的马爹爹(王洪武)

发布日期:2015/8/2 16:04:20  阅读:2026  【字体:
 

 

在苏北里下河一带,常见有一手工匠人,划着一只小船,辗转城乡;踏着一辆三轮车,走街串巷,为人们修伞或磨刀。一年365天,除了刮大风下大雨(雪)以及春节当日,一天也没有“停业”过。

他姓马,属相大龙。大伙从叫他“马叔”,到叫他“老马”,如今又都叫他“马爹爹”了。

马爹爹每到一处,不用贴告示,不用吆喝,人们交口相传,客户便纷至沓来。

不过,“88岁的耄耋老人了,该歇歇了!”这天,他来修伞,我劝他。

老人笑笑:“歇什么?牛扣在桩上也是老。我这不就是在歇、在玩么?”

看上去,听下来,他说的还真是那么一回事呢。

马爹爹出生在建湖县钟庄马家荡,12岁便随父逃荒去上海,虽有祖传修伞手艺在身,但还免不了露宿街头、忍饥受冻,吃尽苦头。好不容易挨了十多年,直到全国解放,才回到苏北盐城安了家。经过这么多年的打拼,四个儿子、两个姑娘陆续成家立业。他们干的不再是修修补补小玩意,而是在政府扶持下,以伞起家,开了爿制伞厂,当上了大老板。孙子孙女们都有了工作,重孙子也上了大学,日子今非昔比,根本不缺他修伞的几个钱。 比之过去,他出来转转,就是一种闲不住的“玩”。

摸了76年的伞,对他来说,修理这活可算小菜一碟,娴熟如“玩”。不管什么样式的伞、什么毛病,他都能一眼看出,“手到擒来”,一会儿功夫便告捷了。看着那些修旧如新的大一把、小一把、红一把、绿一把的雨伞,就像是老人心里乐开的一朵朵鲜花,又似被医生刚救活的一条条生命。他常说:“这些伞,有些质量挺好的。小毛病,稍修修,还能用好多年。把它仍了,实在可惜!也难怪,时下像我们这类上们服务的人也太少!”修伞,属不属非物质文化遗产,老人说不清楚。不过,他对后继乏人,特别是自己的儿女也看不上这一行,显得很是惋惜而无奈。

老人正常一边修伞,一边开着收音机,听听家乡的老淮剧,时不时地学着哼唱几句。或者与老人聊聊天,与妇女儿童逗逗乐。他说,我划船、踏三轮车,像“壁缝里的风——到处钻”,多看了若干风景。多听了无数趣闻。更重要的,这也是一种健身锻炼。也是的,莫看他88岁了,头发全白,皮肤黝黑,可精力充沛。基本没有生过病、吃过药,不知医院的门朝哪。一直与老伴独自生活,前几年老伴过世, 经再三劝说,才搬到一个儿子家。除了做饭,其他一切还是自理。即使修伞穿针引线,也从不求人。整天有精有神、乐乐呵呵,贵在自由自在,一个字:“玩”哪!

当然,他说,我这个“玩”,多少还有点收入,自己不但不要子女负担,还能支持他们一些,像儿子创业,给了6万,一个媳妇癌症开刀,给了两万……满有成就感.。“人老了,也不能倚老卖老,能帮帮孩子就帮帮。坐享清闲福,不如做享勤劳福、健康福”。

正说着,一个妇女来拿刚才丢下待修的伞,打开,合起,看看很满意。问要多少钱,老人手摇摇:“您这伞没大问题,没有添材料,不要钱,拿走吧。我还吃过你西瓜呢!”

吆吆,看这老爹爹,去年暑伏里给他一块小西瓜。想不到,至今还记着!

老人更深记不忘;不是党和政府好领导,也没有百姓的今天;不是大伙关爱,给我信任,我手艺再好,也“玩转”不起来。

感恩国家、感恩社会、感恩客户,对老人的这份觉悟、这份服务、这份坚守、这份情怀,我们又该如何感谢他呢?!

 

转自《塘河》杂志

作者:佚名   来源:本站原创
查看评论
发表评论
评论内容:

    验证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