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马风云》第十一章 长征赴东北(孙万群)
长征,是中国革命史上的伟大创举,但是,在许多人的记忆中,只知道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的二万五千里长征。岂知,中国**领导的人民军队,除了震惊世界的二万五千里长征外,还有多次万里长征也很著名,其中吴金才参加过的万里长征就有过二次:一次是在抗日战争后期,新四军三师三万五千健儿奉命从苏北长征到东北黑龙江省的齐齐哈尔地区;另一次是解放战争后期,在东北的人民解放军扬戈跃马,杀向天津,出击武汉,直下湖南、广东,这两次长征路途均在万里以上,且都硬是靠我军指战员用小米加步枪杀出来的,用铁脚板走出来的。
淮阴淮安城攻坚战胜利后,初秋的大地充满着温馨和宁静,胜利的人们都在陶醉之中,饱经战火的吴金才和战友们多么想美美地睡上几天,以恢复连日激战的疲劳,疗养好流血的伤口啊。
那时节,还夹带着热辣劲儿的暖风吹袭着润湿的原野,绿柳扶疏,野花摇红,白鹭在河流上翩飞,黄鹂在绿树丛中交鸣。经过战火的洗礼,生命再次迸发出自由的魅力。
然而,战士们不知道,就在淮安解放第二天,中央**就电令新四军三师师长黄克诚将军,命令他率领三师将士进军东北,开辟新的革命根据地。
那时,在苏联政府于1945年8月8日正式对日宣战的情况下,苏联红军于8月9日出动150多万大军,在华西列夫斯基元帅的指挥下,已经从东、西、北三个方位多路进入中国的东北地区,歼灭了日本精锐的关东军34.77万人,俘虏了日本关东军总司令山田乙,解放了全东北。
国民党的主力军队虽然尚在重庆等大后方游离,但正通过各种交通工具,拼命向东北、华北、华中、华东、和华南地区挺进。由于东北三省受当时的中苏友好条约制约,虽然苏联红军军事占领东北,但地方政权仍然控制在国民党手中。那些国民党的党棍们为了迎接国民党的大军来临,正拼命招降纳叛,扩充兵力,各种名目的“保安总队”、“先遣军”、“挺进军”风涌而起,这些国民党的杂牌武装已发展到十五万人,分布在北满、西满和东满的大部分城镇,正在耀武扬威,迎接国民党的主力部队。
显然,在这样的战略态势下,我军若再不抢尽先机,东北就可能成为国民党刀俎下的鱼肉。因此,兵贵神速啊!
那时,吴金才已经晋升为副连长。有老战友看见他,笑道:“吴连副,淮阴淮安都打下来了,我们苏北革命根据地连成一片了,你这时想家不?”
吴金才说:“想!”
“想嫂子吗?”
吴金才又道:“也想!”
战友们不禁爆发欢笑声:“你呀,真真是个老实头,一点也不知道遮羞。”
吴金才急道:“就是想嘛,这算哪门羞啊!我问你们,你们想不想家?想不想媳妇?老实说?到底想不想?”
众人都给问愣了。是的,胜利了,经过战火洗礼的战士们,谁不渴望回到那温馨的家?谁不渴望与妻儿们共享天伦之乐?谁不渴望在肥沃的原野上春种秋收?
打从去年结婚后,吴金才一直是戎马倥偬,虽然部队与家乡近在咫尺,淮安与家也只有多半日的路程,可是春风秋雨,炮火纷飞,他一直无暇回到家去问候倚门望儿的母亲,一直没有空去看望独守闺房的娇妻王正英。每逢打一个胜仗后,他都在梦中拥有那一份思念的温情,因为他知道,在战场上冲锋陷阵,就是在同死神周旋,因此那梦也是非常圣洁而甜蜜的。他甚至会想,如果自己有着孙悟空那神奇的本领,该是多么好,因为那样,他就可以千里传音,向母亲和妻子送上自己的相思与问候,送上自己立功受奖的胜利捷报,也送上自己迷人的梦。
那时,由于抗日战争胜利了,两淮战役胜利了,许多战士们都有思家的情结,因为大家都认为,苏北解放区已经连成一片了,鬼子兵完了,家乡也开始土地改革,该回家了,“三亩地,二头牛,老婆孩子热炕头。”这种田园诗式的美好憧憬,每天都在战士们心里激活,喷放。于是。请假探亲的,申请解甲归田的,还有各种合情合理的回家报告,都呈上吴金才和连长的案头。
这仅是淮安胜利后第一天的事儿。
第二天,三师师部下达出征东北的紧急动员令,师党委要求各级干部向战士们讲清楚北征的战略意义,讲清楚北征的行军纪律和进军方案,讲清楚党员特别是党员干部的先锋模范作用,讲清楚北征也是战斗任务,它同打仗一样,只准前进,不准后退,要以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为榜样,一定要克服困难,不怕牺牲,千方百计地完成****交给三师指战员光荣的战略任务。
具有光荣革命传统的军队不愧为党的军队,我们英勇的战士不愧为人民的好儿女。昨天还打报告,向连部请求解甲归田安享农人宁静生活的战士,在听取了连长和指导员的传达报告后,立即群情激奋,斗志昂扬,纷纷向连部送上决心书,有的甚至还写上血书,表示在北征途中决不掉队,决不开小差,坚决按照中央**的部署,打到东北去,不让蒋介石夺取抗战的胜利果实。
在剩余的二三天里,三师官兵们同老百姓的鱼水情,浓得让吴金才至今难以忘怀。吴金才和战友们归还了借老乡的物什,给老乡挑了满缸的清水,打扫了院子,帮老乡们收割了稻子。老乡们知道这样的好战士们要走,特地宰猪烹羊,有的给战士们炒花生,有的给战士们煮鸡蛋,还有的给战士们洗被子缝补衣服,亲热得如同一家人。地方政府也动员各地农会和妇救会送来军粮,送来衣服鞋子和被子。师部根据黄克诚将军的命令,特地给战士们发了新的棉衣棉裤棉鞋和棉被。
当时秋老虎正在肆虐,天热得让人心烦,稍一动弹就会热汗淋漓,在这种情况下,还背上那些如火的什物,直让不少战士感到难以理解。事实也难怪,虽说首长的动员报告谈到北征,但新四军三师很多战士是农民出身,斗大的字儿识不了一筐,平时只在家乡三五里方圆打转儿,有的人出门到县城逛一圈,就会稀奇得了不得。参加部队后,活动范围大了一些,但也只是在苏北三师战区内打圈子,他们就连长江黄河是什么样儿,都没有看见过,因此,对于东北在哪儿,没有多少人能说清楚,而东北的地理环境是什么模样儿,更是莫名其妙。至于吴金才虽说多识一些字儿,但东北的具体情况,他也是知之不多,说不上子午卯酉。当有人在他身后叽咕:“天这样大热,身上全都热出痱子了,还背上这些棉被呀,棉袄棉裤呀,棉鞋棉帽呀,都是些劳什子──存心是让吾们焐癞呀?”
吴金才喝道:“你怕什么?又不是死!你是军人,就得服从命令!首长叫你背,就有背的道理。”
后来数月的事实证明,黄克诚师长的指示具有先见之明,那东北的奇寒,连这点棉衣棉被都不能抵御。如果不是黄克诚师长一再命令战士们多带些衣被,部队开到东北,恐怕还要困难得多——别说打仗,就是那东北的酷寒,也至少迫使三师部队减员三分之一。
1945年9月28日(即9月22日淮安城攻坚战胜利后的第六天,农历8月23日)清晨,这是吴金才终生难忘的日子。这一天,在师长兼政治委员黄克诚将军的率领下,新四军三师告别曾经抛头颅洒热血创建下的苏北抗日根据地,告别了朝夕相处的苏北人民。
吴金才和战士们走了,车辚辚,马啸啸,一股攻无不克的铁军,直向北方迅猛扑去。送别的老乡们,排在大道两边,看着子弟兵们从面前走过,不由得都感到心酸。一些大娘大嫂们想到这些生龙活虎的战士们,为了人民南征北战,艰苦卓绝,不禁掉下泪来。她们硬朝战士们口袋里塞鸡蛋、塞花生,为的是让战士们捎上家乡人一份深情厚谊。
吴金才行进在大道上,不时回望日行日远的故乡,回想故乡潺潺的小河,绿染的芦荡,秋月田野里的蛙鼓,春阳树梢上的黄莺,细雨牛背上横笛信吹的牧童,流香稻田里银镰轻舞的老农,这苏北里下河地区特有的景色,象电影一样不时闪忽进他的脑海。是的,乡情醉人啊!
按照有关方面规定,新四军三师部队在进入山东后,可暂作休整,同时配合山东方面组织一个较大的战役。
当时,黄克诚师长考虑到:我三师部队进军东北,还有漫长的路途,到达东北后还有大量工作要做。同时,根据有关方面消息,国民党的军队在抢收上海、南京等华东、华北、华南大城市的同时,也在积极向东北进军。因此,时不我待,必须兵贵神速,抢尽先机,走在敌人前面。
根据这样的军情分析,黄克诚直接向中央**报告,阐述自己的意见:希望不再在山东停留,直接进军东北。
10月6日,中央**给在行军途中的黄克诚回电,指示三师“在到达山东后,应兼程北进。不能在山东担负战斗任务。”
根据中央**指示精神,当大军进入山东解放区后,一直没有停留。山东人民为了欢迎大军的到来,在大路边,村头上,那儿童团,妇救会都组织起宣传队,又是敲锣打鼓,又是扭秧歌舞,又是红旗招展,那公路两侧的毛主席画像,用手指着北方,标语上写着:
“前进!抢占东北!”
“同志们,向着东北,胜利前进!”
当部队每天行军60多里路开始宿营时,山东老乡们都抢着为战士们准备好洗脚水,送来绿豆茶,还送来鸡蛋、煎饼、红枣、苹果和梨。吴金才和战友们都有真正感受到“军爱民,民拥军,军民团结一条心”,那种军民友谊是多么的珍贵。所以,无论行军多苦多累,吴金才和战士们都给驻地的老乡挑水,干农活,打扫卫生,搞得姑娘小伙全都乐滋滋,老大娘们都有感到心疼,拉着吴金才手说:“好孩子,你们就歇歇吧,有俺大娘干活哪!俺们算真的服了,你们真是毛主席教导出来的好军队啊!”
大雁南飞,想逃避北方的寒流,而我们英勇无畏的军队,依然向北方挺进!跨陇海,渡黄河,穿津浦,向北,再向北,胜利前进!
那时,正逢日寇投降之时,山东、华北地区虽然仍有部分日伪军,但都无心应战。那些反动的地方武装,在这支铁军面前,想动,无异于蚍蜉撼大树,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全都也灰溜溜地呆在一边,丝毫不敢动弹。因此,大军一路上平安无战事。
吴金才在行军途中,配合老连长雄开先,主要做好四项工作:一是开展行军红旗夺标赛,以排为单位,凡是在一周内,本排没有战士掉队,全面完成行军任务的,就可以夺得红旗。二是开展互助友谊赛,在行军途中鼓励干部和党员帮助体弱行军有困难的同志,帮他们扛枪背背包。三是让有文艺才能的战士组织宣传队,在行军道口上唱歌,打快板,鼓舞战士们的士气,让战士们在笑声中走得轻松愉快。四是利用难得的行军机会,开展扫盲活动。
说起扫盲活动,吴金才特别激动。那时,部队战士文化水平普遍不高,很多人大字不识一个,连自己名字也写不出来。师首长们考虑到,要想打胜仗,必须提高战士们的军事文化素质,因此,充分利用战斗间隙时间,大力开展扫盲活动是必要的。
在行军路上,师部给每个连队分配一个文化教员。文化教员让每个文盲战士前面的一个战士,身上背着被包大的小黑板,每次行军前,文化教员都要写上几个字,那就是当天的一课。那文盲战士就一面走,一面识字。遇上小休息,就跟着文化教员放声朗读,遇上大休息,就用树枝在地上照着黑板上字写画着。
直到半个多世纪后的今天,吴金才回忆起那次长征,还动情说:“部队可真是个大学校啊!试想,有哪个国家的军队,能在每天强行军一百多里的长征途中,还开展学习运动,在历史上,只有我们,只我们**的军队,才能办得到。”
吴金才记得,当时部队还流行一支关于学习的顺口溜:
没有钢笔有铅笔,
没有铅笔有树笔。
纸是大地,笔是树枝,
写写划划就是诗。
那时,吴金才所在连共有15名文盲,通过两个月的行军学习,基本上可以摘除文盲的帽子,一般家信都可以皱巴巴的写了出来。其中最可赞赏的是小程银。这个只有16岁的小战士,愣是有一股拼命三郎的精神。在行军途中,他不但背着自己的棉衣棉被和钢枪,还抢着为体弱的战士扛枪。他也是目不识丁的文盲,他一边迈开大步走,一边用手指在衣服上写着小黑板上的字,每天学,每天写,一路上日积月累,居然也识了百多字。因此,他既被评为行军路上小英雄,又被评为扫盲学习的排头兵。
解放后,在东北铁岭空军某师任副政委的程银,曾多次给老首长吴金才写信汇报工作。谈到学习情况,他对长征途中的大课堂深有感受,他告诉吴金才:现在作报告,写信写文章,基本上不靠秘书,都是我自己动笔写的。
部队跨出山海关外,吴金才感受到东北的风物人情,果然同苏北家乡大不一样。苏北家乡四季分明,人烟密集,地势平坦,小桥流水,桃红柳绿,宛然是小家碧玉。而东北却是地广人稀,山深林茂,寒风凛冽,直如是粗犷大汉。
东北地区总面积达130万平方公里,人口3800余万,盛产着大豆、玉米、高粱和小麦,其中大豆总产量占当时世界产量的60%以上。此外,东北的林产、矿产和水利资源也很丰富,仅拿长白山和大、小兴安岭的森林资源来说,森林总面积达2615万公顷,木材总蓄积量30多亿立方米,占全国林业资源的三分之一,而且木材材质优良,是用于造船、桥梁、建筑和军用的优质材料。因此,东北果真是祖国版图上的一颗璀璨的明珠。难怪当年“九一八”事件发生后,东北军和逃难的东北人民全都悲愤地唱起这样的歌:
我的家在东北的松花江上,
那里有大豆和高粱
……
十一月二十五日,我军经过万里长征,终于胜利到达东北的锦西地区。新四军三师部队从苏北出发时为三万五千人,到达时只剩三万二千人,自然减员达三千人,相当于三个整编团,可见长征之艰苦。
当时,天寒地冻,大雪纷飞。战士们经过万里跋涉,全都感到疲惫不堪。
由于东北地区大城市都被国民党军队抢先占领,我军只能在人迹稀疏的乡镇活动。东北地区尚未成为我军革命根据地,群众基础没有苏北和山东根据地好,农村也无党的组织,无党领导的政权。因此,到达东北的一些日子里,三师遇到的困难纷至沓来:一无粮草;二无医药;三无枪枝弹药补给;四无居处;五无服装御寒;六是东北零下二十多度奇寒,江淮军人一时无法适应,受伤者冻较多;七是东北地区土匪成群,我军班、排外出执行任务,就会受到袭击。三师领导根据上述实际情况,一面命令部队休整,一面向毛主席及****汇报军情。
毛主席对新四军三师初进东北的困境十分关切,立即对黄克诚将军作了明确指示。黄克诚将军根据毛主席的指示,便向东北局提出以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为主要内容的战略工作建议。
十二月初,东北局决定划定义县、阜新地区作为三师部队建立政权的活动区域。
十二月二十八日,毛主席给东北局发来《建立巩固的东北根据地》的著名电报指示,给三师及东北的兄弟部队指明了前进方向。电报要求把东北的工作重心放在距离国民党占领中心较远的城市和广大乡村方面,提出著名的“让开大路,占领两厢”的战略方针,以便我党我军充分发动群众,建立巩固的根据地,逐步积蓄力量,准备在将来转入反攻。
毛主席还特别强调群众工作的深远意义:“必须使一切干部明白,国民党在东北一个时期内将强过我党,如果我们不从发动群众斗争、替群众解决问题、一切依靠群众这一点出发,并动员一切力量从事细心的群众工作,在一年之内,特别是在最近几个月的紧急时机内,打下初步的可靠的基础,我们在东北就将陷入孤立,不能建立巩固根据地,不能战胜国民党的进攻,而有遭遇极大困难甚至失败的可能;反之,如果我们紧紧依靠群众,我们就将战胜一切困难,一步一步地达到自己的目的。”
毛主席给东北我军将士提出的战略任务是:“我党现时在东北的任务,是建立根据地,是在东满、北满、西满建立巩固的军事政治的根据地。”
毛主席还提出了实施我军东北地区战略任务的具体要求:“将军队划分为野战军和地方军。将正规军的相当部分,分散到各军分区去,从事发动群众,消灭土匪,建立政权,组织游击队、民兵和自卫军,以便巩固地方,配合野战军,粉碎国民党的进攻。”
当师部将毛主席的指示原原本本传达到连级干部时,吴金才感到特别兴奋,一个月来,在东北的彷徨与苦闷的阴霾一扫而光,他象看到了太阳,看到了奋斗的希望。他同战友们拥抱着:欢呼着:“毛主席的指示太正确了,太及时了。”
是的,正是毛主席的指示,使吴金才在未来的日子里,从步兵变为骑兵,从骑兵变为侦察兵,又从侦察兵变为炮兵,纵横驰骋在东北大地上,创建了可歌可泣的神奇战绩,为解放战争的胜利,写下自己最丰采的人生一笔。
- 上一篇文章: 《铁马风云》第十章 两淮攻坚战(孙万群)
- 下一篇文章: 《铁马风云》第十二章 奔驰科尔沁(孙万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