芭蕉扇(沈书潭)
不清楚地球渐渐变暖了,还是人们耐炎热的能力减退了,电风扇已不给力,各式空调等制冷设备不仅在高级宾馆饭店享用,已进入寻常百姓家庭。现在人们好象只有依赖电能才能生活得舒适自在。又不清楚如果那一天没有了电能,或者说自然环境遭到了严重破坏,人们又如何生活在这个星球上。
过去扇子是夏天纳凉必备之工具。扇子是个宝,家家户户少不了。 唐代诗人白居易诗中说到“盛夏不销雪,终年无尽风,引秋生手里,藏月入怀中”。表达了诗人对扇子的高度赞誉。有扇子在手,即使在最炎热的夏季,也会感到凉爽;有扇在手,彷佛手中掌握了爽朗的秋天,又彷佛一轮明月藏在心中。
现在偶尔见一些纸扇塑料扇等,多数变成了一种装饰品,其实扇子不仅扇风而且是中国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承载着几千年的文明史,有纸扇、竹扇、鹅毛扇、绢扇、檀香扇等等。形状上,有折叠式、魚尾式、方头式等等,但我还是对圆头形“老实芭蕉”扇恰情有独钟,它不仅沉实耐用,而且留传着多少美丽的传说。《西游记》中唐三藏在去西天取经途中被火焰山所堵,孙悟空三借芭蕉扇,与太上老君、牛魔王、铁扇公主展开了曲折离奇的斗争。芭蕉扇的神奇,给人带来无穷回味的快乐。《济公传》中济公活佛那搞笑的“一把扇儿破”“适四时、唤风雨”可镇邪驱魔、救济众生,又给芭蕉扇披上了一层神秘的色彩。
芭蕉扇还给人以怀旧之感。过去家家都有几把芭蕉扇,在那个“路不拾遗,夜不闭户”的年代里人们总是在自家的物件上号上大名,大箩、小箩,箥箕、扁担等固定资产,芭蕉扇也同样如此。在芭蕉扇上号这也是有技巧的,先在扇面上用浓墨写上自己的名字“草乙”,然后用蜡烛火焰熏烤成黑色,再用湿布揩掉用浓墨写的字,此时字成扇子本色,阴文的大名“草乙”赫然其上,大号写就,我又在上面写上“清风徐来”,现细细品来仍怡然自得,陡生凉意。
记得小时候,每到炎热的夏天,中午热日难耐,人们总是带着一把芭蕉扇,走在太阳底下可以遮一点剌眼的阳光,或者躲在四周透风的牛车棚里,或在小河边的树荫底下谈天说地,其乐融融。
我家住在庄子中间,门口在当时看来是一条很不错的大巷子,巷子两边是整齐的青砖茅草房,砖头路面,不仅是南北交通要道,也是本庄最繁华地段,摆魚桶的、打烧饼的、豆腐坊、肉案子……夏天的晚上更是热闹,南北巷子里有七八家把桌子摆在外面吃饭,吃完晚饭四面八方的人聚集在这里,等待小型音乐会的开始,二胡声响起,不少“淮剧票友”便高歌一曲,弦声悠悠,老淮调情真意切…。小人睡在吃完晚饭的小桌上,大人用芭蕉扇拍着蚊子边打着节奏。小人们望着满天星斗眨巴着,进入无垠的遐想之中,进入了甜美梦乡,鼾睡着。
无论睡在小桌子上还是睡在堂屋铺满席子的地上。每每从梦中醒来,享受着妈妈用芭蕉扇扇出的阵阵风儿,象丝丝美妙委婉的琴声,沁人心脾感到无限的惬意和清凉,让童年的梦幻更加神奇更加醇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