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到东北(纪云梅)
我从没有想过某一天会和“东北”这两个字扯上丁点关系,直到今年七月份,儿子被东北大学录取了,方才知道,这辈子,不但要和东北扯上关系,而且,关系大着呢。
2015年6月24号,那是儿子这届高考考生出分的日子。370分,一个和他理想值和预期值有点出入的分数,一个填起志愿来颇有点难度的分数(后来听各家议论,发现每家分数都很难填,都是高不成低不就的格局。每个家长都会说,多几分就好了)。
一直是儿子强项的数学却遭遇滑铁卢。一向最稳定的英语也考砸了。这让我们真正觉出了高考的残忍,它不止是考成绩,更考体质、考心理、考状态、考运气……它是一场综合性的战斗。直到知道高考分数,儿子才肯校对数学答案,一看填空错了4道,立马绷不住了。一道数学填空题是5分,对江苏考生来说,它的份量相当于要吃透小四门的十来本书内容----100分的卷子,小四门要全部考到90分以上)。考到90分才能得到A,一门得A只能得1分,四门全部得A奖励1分(这就是江苏的小高考)。也就是说,四门都得A,才能得到一道数学填空题的分。
听说江苏高考又要改革了,以后我的儿子参预的这种高考模式注定会成为历史,所以 ,有必要多写两句,让经历过的人记住,让没经历过的人知道。
这种高考模式还残酷在,哪一门考砸了都不行,因为它的满分只有485(文科生语文160附加40,数学160;理科生数学160附加40,语文160;英语都是120;然后还有小高考的5分),而别的省,高考总分是750,语数外各150,再加文综或理综300分,跟我们相比,要禁得起折腾些。当然,江苏高考其实是考5门的,除了语数外,选修的两门不算总分,只算等级。等级达不到填报高校标准,总分再多也枉然。换言之,等级再高,总分达不到填报高校标准,也是枉然。
出分之后至7月2日下午5点之前,是填志愿的时间。那几天,我一边安慰极度沮丧和懊恼的儿子,一边研究志愿。我不是那种很称职的家长,我以前只知道大学有一本二本三本之分,我是在儿子将要上高三时,才知道还有顶尖大学、一流大学、高水平大学、知名大学等级之差,才知道大学还有985、211一说。顺便再普及一个知识吧,全国共有39所985大学,112所211大学,其中112所211大学中包含39所985大学。也就是说,985都是211,但211不一定是985。觉得绕吧?我当初也是这么绕过来的。
我还花了半天时间听所谓的专家讲如何填报志愿。结束时只记住两句:“能填985的,不填211,能填211的,不填普通一本。”另外一句是:“高考考得好,不如志愿填得好。”
回来时就钻牛角尖了,找出前三年录取分数线,找出符合填报条件的985大学,再逐个筛选、比较,包括专业排名、师资质量、就业方向、学风评价……那些日子,相信每一个填报志愿的家长都将自己升格成了教育部长。
有一个老师向我提议,可以考虑东北大学。还举例说明我认识的上一届谁谁家的孩子在那怎样怎样。
东北?!天空忽然飘来这两个字,我一下子懵了。就是有二人转的那旮旯儿呗?我承认,孤陋寡闻并且反应迟钝的我当时第一时间能想起的就是这个信息。缓了几秒钟后,再次冲击到我脑海中的是:寒冷、贫穷、落后、遥远这几个词。而且,东北大学,这个学校的名字好土啊!而且,东北大学,真的是一个以前听都没听说过的学校啊!后来也证实了,跟我一样的人很多,听到东北大学后都是满脸不屑,有人还问我这个大学是几本。知名度低到想吐啊。
初开始听到那位老师的建议,我内心是极其排斥的。但是人有时候又很奇怪,后来的几天,却不知不觉将这个大学挂在了心上,并且有意无意地去关注它。我在网上搜了很多相关资料,说东北大学是国家首批“211工程”和“985工程”重点建设的高校,并且历史悠久,始建于1923年4月,著名爱国将领张学良将军曾任过校长,而最打动我的是,在那样一个地理位置极不占优势的大学 ,却有一个排名极高的专业——自动化。网上说,仅次于清华,甚至在2002年时,排过全国第一。这真的是很容易满足我们小小的虚容心的。
我立即电话致那老师介绍的上一届考生的家长,手机那头爽朗地答:“东北大学很好啊!你家这分肯定能上学校最好的专业了!”
这似乎又坚定了我们报这所学校的决心了。当然,决定权在儿子手上。他最初的理想大学肯定不在东北西北,我们当初也是不想出江浙沪范围的,最远也只考虑北京。可是得知分数后,儿子觉得万念俱灰,说填远点吧,越远越好!后来回头想想,那其实是一种壮士断腕的悲愤,也是心灰意冷后想将自己流放他乡的一种逃避。
7月2号下午,点击递交了志愿。虽然填了3所学校,但不知为什么,我心里就认定只能是被东北大学录了。果然,
其中的每一个环节,都有一段心情故事,怕偏题,不铺陈开去说。
从此,就觉得心跟东北很近了。但是,不能跟人提这两个字。一被人打听儿子考在哪家,一说到“东北大学”这四个字,遭致的提问基本都是类似的豪放:“哎呀,怎么将孩子送那么远?!”或者是:“就一个孩子,你怎么舍得的?!”当然,也有婉约派:“蛮好的。只是,儿子离你那么远,有你想的了。”
那段日子,不能提相关话题,一提就要落泪。
但是,不得不提。得替儿子置办各种生活日用品,得将四季衣服和鞋子打包,得备齐各种入学资料,得提前抢火车票。那段日子,心眼小得不成样子,眼泪完全没有底线,一句话、一个动作、一样物件, 都能迅速打开我的泪腺。
开学前,我甚至考虑过不去送儿子,我担心不能经受告别场景。但终究因为各种不放心,最后不但送了,而且还和老公一起组团送。
去沈阳的火车安排其实挺好,晚上7点32分从建湖上车,次日中午12点19分到达沈阳北站。回程是下午3点18分从沈阳出发,次日凌晨7点43分到达建湖。而且到沈阳站后,有直达东北大学的公交车。我向无数人做过介绍,所以,对这些时间记得非常清楚。我跟人说这些的时候,是想借机宣传一下去东北大学读书的方便,然后,再趁机获得一些心理安慰。
到底是北方的学校,食宿条件跟想象的相差很远。宿舍很旧,还有斑驳的墙皮翘着,六人一间,分上下铺。其时,儿子的很多同学已经在空间里晒出了上床下桌、独立卫浴的宿舍图片。他们没有。厕所是一层楼共用的,洗澡则要跑一段路,到学校公用大浴室。食堂的饭菜,也不对原本就很挑食的他的口味。我们压住失望安慰他,说是来求学的,又不是度假的,条件好差可以忽略不计。因为是他自己认可的选择,他也没怎么在我们面前叫苦。
送儿子之前,我们就在心里作了决定,国庆节的7天假,继续为国家铁路和沈阳的餐饮业作点贡献,长假到沈阳陪儿子一起过,顺便带他熟悉熟悉这座城市。于是,告别时,我给自己找了安慰的借口:“还有十几天我们又见面了,不要哭。”
可是终究没有做到。那天,我们是在一家小饭店一起吃午饭的,大家都不提分别的事,都在说些不关痛痒的闲话,我和老公甚至还强撑着笑出声来。期间,一个朋友打电话给儿子,问他在学校里情况怎么样,他说不怎么好,跟家里差别太大了,而且离家三千多里,太远了。那一刻,我的眼眶立刻就湿了。我假装出门看风景,可是眼泪却怎么也擦不干。好不容易控制住自己的情绪后,我发现接下来已经无法跟儿子正常交流。我决定提前跟他告别,并嘱托他去宿舍休息一会儿,因为下午还要接着军训。挥手道别的一刹那,我和老公都落泪了。我们迅速转身,不敢再掉头。我不知道身后的儿子心情怎样,那一刻,如果可以将我的心挖出来看看的话,一定是碎的。
回家后,心就跟着留在东北了。墨迹天气的首页城市变成了沈阳。我其实平时并不怎么关注气候变化,并常常穿错衣服。但现在每天早晨醒来的第一件事,却是习惯性地打开手机,然后,直接跳出来的就是沈阳市的天气情况。看到大部晴朗就高兴,看到雨雪天气或大幅降温就发个信息提醒儿子。特别是11月8号那天,沈阳的雾霾指数爆表,PM2.5值创下全国历史最高纪录,我立即在网上替他买了个防毒口罩。
我还加了东北大学家长QQ群。那个群似乎永远都在热闹着,不管什么时候,总有家长在那里说话。因为孩子都到了同一所大学,家长们的心自然近了起来,而且,都希望通过聊其他人家孩子的情况,偷窥到一星半点跟自己孩子相关的信息。也有很多当地或隔得不很远的省份的家长能经常到学校里去看孩子,他们会发一些在学校里拍的图片。其他家长看着那些图片,也觉得非常亲切,巴不得在有人物的照片中找到自己孩子的身影。我几乎不参预聊天,但是每天晚上,我都像皇帝审奏章似的,完整地翻一遍聊天记录,然后,有种对当天的东北大学多一份了解的满足。
有个北京的家长送孩子上学后,在沈阳整整呆了一个月。她每天都要去校园转转,有时候还像个卧底一样,潜进教室或宿舍周围,偷偷从前方发来几张照片到群里。特别是军训期间,每家都是乍离开孩子,每家都想得厉害,只要她发张孩子们军训的照片,就疯狂地围上去一群家长,用近乎苛刻的目光找寻自己的孩子,找到了的就在群里亢奋地吼一嗓子。那段日子,我经常被她们弄得泪水盈盈。也有很多家长会上来说说自己的相思苦,然后大家惺惺相惜,各自劝慰。还有的家长说孩子是白眼狼,到了学校忘了娘,跟自己的思念完全不对等。这时,也会立刻有人笑着附合,然后便是各家痛说“白眼狼”的“忘恩负义”。在这个群里,有泪,有笑,你会觉得,你所有的情绪都是正常的,并且,永远有人比你更过份。
西安的一位家长告诉我,她家是和爷爷一起送的。开学前,爷爷已经流过数次眼泪,后来强烈要求到孙子学校看看。到学校后,老人又舍不得离开孙子,每天只要道一次别,就哭一次。最后,他们夫妇不得不强行拉着爷爷提前离开。有一对杭州的夫妇,直到送孩子去学校报到了,两个人还在闹别扭,因为妈妈舍不得将孩子送那么远,而志愿是爸爸和孩子决定的。
儿子没上大学之前,我经常想,高考完就解放了。在那之前,也听过很多朋友讲过孩子上大学之后的失落和冷清,以及端起饭碗就想孩子就想哭的思念之情。那时,我还不以为意。等到自己的孩子上大学后,才有了切身的体会。很多事,不轮到自己亲自经历,永远做不到感同身受。就像我身边的小学生、中学生家长不能理解我现在的感受一样。
国庆节过后,或是孩子回过家,或是家长去学校看了孩子,群里想念的热度稍稍降温。但所有的聊天内容都还是跟孩子有关,跟东大有关,跟东北有关。沈阳的天气,沈阳的新闻,跟东大相关的信息,每天都有家长上来报道。
我其实是个不太爱玩微信的人,但是,自从儿子上了东北大学后,跟东大相关的微信,我是知道一个加一个。不止是跟东大相关,就是跟沈阳相关,跟东北相关,甚至跟东三省相关的,似乎都在我的关注范围之内了。在家看电视,重点频道也变成了辽宁台,原本很土的东北话听在耳朵里都觉悦耳得多了。现在,我对辽宁台的主持人和栏目比对江苏台的更熟。
儿子去了沈阳,我便成了东北大学的发言人,见人就夸东大的好。想起填报志愿时,跟上届东北大学家长通的那次电话,我想,换着我,遇到高考家长咨询,也会语调铿锵情绪激昂地说:“东北大学非常好啊!你家也报呗!”我希望多一些建湖的孩子报东北大学。于公说,东北大学是一个性价比很高的985,值得推荐。于私说,开学或放寒暑假,可以同来同往,儿子不再孤单寂寞了。
因为一个人/爱上一座城/相信生命的缘分。这是我曾听过的一首歌中的几句歌词。是的,我完全认同。因为缘分,儿子到了东北,因为儿子,我跟着爱上了东北。包括我们那个家长群里的所有家长,也都是毫无原则地深爱着自己孩子所在的沈阳这座城。雪小禅说:“倾城必先倾心。”孩子在那个城市,家长怎么可能不倾心?
那座几千里之外的城,对我来说,原本是完全的陌生,儿子,可因为你在那,我现在对它的感情,却是与日俱增。
- 上一篇文章: 斜港河风情(王金厚)
- 下一篇文章: 不可小觑小人物(陈中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