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建湖文史网 > 西塘雅集 > 散文小说 > 正文

故 乡 的 门 户

发布日期:2018/6/26 17:56:06  阅读:2140  【字体:
 

李 世 安


《现代汉语词典》解释:“门户”就是门的总称。

门不仅是一个家庭的安保设施,也是这户人家的脸面。故乡新阳村,自古村民们就把门户作为家庭的标志来建设。不管是大院还是小宅的门都很讲究,俗中有雅,美观大方。在我的童年记忆里,故乡门户名称就有院门、正门、房门、腰门、后门等等,门类之多,风格各异。连同老屋一起,共同构成了几代人乡愁的集体回忆。

院门,就是家宅围墙门。故乡地处荡区,历史上常遭匪徒骚扰,因此条件好的人家都建有护宅围墙。有围墙就有院门,庄子东头的望族祁姓,是十里八乡有名的财主,又做过官,住的高墙深院,院门如同山门,三堂门一字排开,中间大门,可以进车入马,大门两边是耳门。平时进出用耳门,逢有红白喜庆或迎贵宾才开大门。门扇选用的优质木料制成,铜皮或铁皮包面,再嵌入成排成列的圆头钉,门上装有像䥽一样的饰物,上安铜环,叫门时敲环,门䥽发生声音。门额上方建有牌楼式的顶,称之“门楼”,下面镶门匾,左右两侧有彩钩,石头门墩,门坎外有几级台阶,院门两边石狮坐守,门庭显赫,很有气派。清光绪间的总兵祁以德家还用门丁守门。这家古老的门庭,早被侵华日军炮火所毁。一般人家的院门只是一堂两扇,门额上方建有小飞檐,有护挡雨雪作用。门额左右亦有彩钩,门上有门鼻(加锁处),背面有插关,俗称“横闩”,有些人家还备有抵杠,让外人无法打开院门。少数贫穷人家,以栽培常青树替代围墙,用芦苇打笆作门,虽然简陋,但生态环境优雅,满院青枝绿叶,颇能提起人的精气神。

正门,就是主屋的大门,亦称堂屋门。过去西北乡居户多为“三间两厨”,那三间即称堂屋,实际上三间的明间才能称堂屋,供祖先、祭神灵都在这里。两边房间为卧室。堂屋是主屋,堂屋门尤为被重视,甚至比院门还讲究。记得我家的堂屋门,正背两面对称,插尖吻合,严丝合缝。建国初常被村里借去搭台唱大戏,在门上跳跳蹦蹦若干次,丝毫未走动。门头砖都雕刻花纹,门额两边也有彩钩,为节日挂彩球和挂红灯笼所备。按照地域特点,这里地势低,常有水老鼠进屋,过去家家养猫,靠猫捕鼠,为方便猫进出,即在正门左边墙脚下留有猫脸型的洞口,几乎家家都留。墙沿上端建有香炉洞,供贴门神和祭祀门神,这可能算是地域文化的特色。

房门,堂屋两旁卧室的门,如今多为独扇门,它与大门一样,都用现代的铝合金制成。小时候我见到的房门都是两扇门。门的上端两边配有挂钩,专为挂门匾和挂门帘所备。一般白天不关房门,以布帘(即房门帘)为遮。我家的房门,还有“门眼”,门扇上有个暗洞,人在房内即可看到明间。

腰门,也叫过道门、穿堂门、回门等等。在我的故乡,如果是“耙状型”的前后两排屋,前排必有腰门通往后排屋,我的前辈经商,老房子有三间屋的进深,腰门比较多。腰门正背都有开关,两边都能随开随关。屋里还有暗门,发生特殊情况,人可隐蔽于暗室。有少数人家是“丁头舍”,山头开门,“丁头舍”进深长,往往也有腰门,其实与房门差不多,进去便是卧室了。

后门,过去被视为不雅之门,为倒垃圾、倒马桶及搬运伙草的专用门。旧时一般人家灰堆、厕所和草堆都放在院外,每天都得从后门出入。如今厨房已基本改造,用上新式灶具,不再用烧草;家家有了卫生间,用上坐便器,倒马桶成为历史。垃圾有专人上门收,卫生条件大大改善,村民的满意感和幸福感有了大幅度提升。我走过几家后院,后门外已成为美丽的果园、菜园。后门依旧,场景靓丽变身。

此外,还有两种门值得一提,一种是店口“十板门”,在我的印象中,旧时新阳村集店户做生意,几乎都用十块相等的木板做门,早下晚上,“十板门”寓义是货真价实,十全十美,顾客在外面一眼可看到店内所有商品,招徕顾客满门。现时建阳老街仍有不少店铺习惯用“十板门”,扩大空间,吸引顾额眼球。另一种是格扇门,大都用于客厅、书房。我的外公太爷生前教私塾,家里设有塾馆,书房北一面墙全用的格扇门,为书房采光。那时候玻璃稀少,格子门上糊透明纸替代玻璃。东巷街口刘必昌家,因堂屋面前天井小,屋内光线不足,也采用格扇门透光。前些日子我去故乡探亲,看到刘家这座百年老屋及其古色古香的格扇门,依然完整无损,门扇上还贴有建国初的一副老对联,联想到儿时爷爷领我观香各家各户门上春联的情景,仿佛时光在倒流。村书记顾志洋对我们说:“在乡村振兴热潮下,我们对待传统村落、老屋及其门户,要有敬畏意识。在推进康居工程中,同时加强了对古村落、古屋的保护和修复,助力乡村振兴。”我们点头啧啧称赞。

眼前的故乡,人居环境改善、生态修复、文化复兴、人气回流,以及老屋门户的独特韵味,尽显传统生活场景,成为游子们的“诗和远方”。

作者:佚名   来源:本站原创
查看评论
发表评论
评论内容:

    验证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