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建湖文史网 > 西塘雅集 > 散文小说 > 正文

青春无悔——致逝去的年华

发布日期:2021/1/28 15:49:32  阅读:3385  【字体:
 

编者按:上世纪七十年代,160名南京女中学生响应国家号召,离开家乡和父母,来到这片陌生的土地上,从一名纺织女工做起,用勤劳与努力书写着自己的人生,她们也把这里当成了第二故乡,在此也感谢吴龙英女士以亲历者的身份和感受记录了这段历史。

 

前苏联小说中有这样一段话:人的一生,应当这样度过,每当他回首往事时,不会因为碌碌无为而悔恨,也不会因为虚度年华而羞耻……

我们这代人没有保尔的人生和经历,但有保尔的追求和精神。当暮年到来的时候,要让自己慢一点变老,不退废,不落单,在安享晚年的同时,想点什么,做点什么。一直以来,总想为第二故乡写点什么,因为那里有我们的情结。在人生最有价值的时刻,我们的青春和美好年华留在了那片土地上……

以下文章,记录点点滴滴,为最平凡的人点赞。 

 

青春无悔——致逝去的年华

吴龙英

1

五十年前的1970年春,南京火车站台,绿皮火车,人群,送客止步,挥泪告别。

在本该读书的年龄离开校园,在本该撒娇的年龄离开父母,在还不懂世事的时刻离开家乡,这群50后出生的小女孩,她们告别大城市后,是寻工作求生存?是开心,是快乐?是找到前途?还是有了归宿?其实,都不是,她们当时都还懵懵懂懂,人生的下一站是要去哪里?她们将如何度过漫长的岁月?她们的人生起点将从哪里开始?哦,原来,她们还没有读多少书的时候,就要离开校园,要去新的环境,从亊新的职业,接受技术培训,她们这是被招工了。

无锡,是江南明珠,一个美丽的城市,申新纱厂就在这座城里,旧时的私家产业,后来的国棉二厂,规模大,产能高,繁忙的车间井井有条,旋转的纱锭目不暇接,生产区忙生产,生活区保后勤,食堂干净整洁,宿舍清静舒适,从厂容厂貌到生产管理,再到生活秩序,都透出老厂,老经验和一整套严格的生产规律及厂纪厂规。在那个年代,可算是屈指可数,行业的娇娇者。

未来的纺织女工从这里起步,业务技术培训就此开始;

工作时间:每天八小时,昼夜三班倒。

工作环境:高温,高湿,重度灰尘。

工艺流程:清花,梳棉,并条,粗纱,细纱,筒子,摇纱,打包。

来无锡的160名女孩,从此化名为女工,跟二棉师傅学习技术……

照工艺流程,分散在各个工种,清花,通过机器清理棉花杂质。梳棉,把去杂质的棉花梳理成形并拉长。并条,把拉长后的棉条按工艺要求合并后再拉长。粗纱,细纱后,纱线成形,经筒子和摇纱后,打包成棉纱成品。

纺织女工统称为挡车工,她们每天的工作量是多少?能否用数字回答?我没算过,也不敢计算!但我知道,所有挡车工每天从上班到下班,脚步不停奔走,双手不停操作,用餐或间歇时,人停机不停。我甚至不敢想,每天,每月,每年,十年,二十年……统加算来,挡车工要绕地球走多少圈!

幸得二棉师傅手把手,言传身教,小女工不怕吃苦,努力专研技术,面对高速旋转的纱绽,快速反应,抓接断头,手指磨出血直至生出老茧,……汗流浃背是常态,满身灰尘不奇怪,熬夜加班,技术比赛,跨过多少坎坎,越过多少难关,经过几个月的勤学苦练,我们就要挺过来了!

在无锡培训的日子里,技术从零开始,满满压力的同时,也有快乐时光,业余时间,可三五成群逛街,可结伴去公园留影,亲近江南美景,看看小桥人家……那时的日子虽清贫,那时的女孩清新,单纯,可亲,与师傅相处好,相互间很团结,在领导的关怀和关心下,技术熟练,思想成熟,转眼间就要结束培训的日子,回到自己真正的工作岗位将是怎样的情景?人生的第二故乡在哪里?

2

诗人艾青说过,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片土地爱得深沉。

建湖,有着碧波万顷的湖荡,风光无限的九龙口是水乡的一颗明珠,烟波浩渺的双湖,清秀幽静的西塘河风光带,勾绘出一座天蓝水绿景美的建湖城。喜看今日之新貌,回望以往之旧情,不禁感慨万千。

五十年前,没听说过建湖,她在哪儿?是个什么地方?地图上找不到踪影,但我们却要去的小镇。

说是小镇,其实就是一条小街,从南到北,只半个多小时的步行距离,除了有一条河以外,周围全是水田,小街上没有树,更沒有路;夏天骄阳似火,冬天寒风呼啸;晴天一片尘土,雨天一路泥坑。一条小街上沒有象样的商场,没有休闲娱乐,没有特色小吃,印象中的小剧场和小饭店即是最奢侈的地方。蚊虫叮咬,水土不服。举目无亲,背井离乡。语言不通,习惯不同,困难重重。

踏上第二故乡的土地,看到的情景,品到的滋味,让这群青春少女心中一阵拔凉,曾经在大城市长大的孩子,是父母的心肝宝贝,而眼前的一切让大家悲从心来,想家,即成为困扰心绪的难题。有人哭哭啼啼,有人急盼家书,在没有手机的那个年代,邮件在传递着情感,而每每拆开信件,随即是非哭即笑,一人哭引得大家哭,一人笑带动大家笑。其实,那时的我们都还是一群孩子,第一次离家,第一次离开父母和兄弟姐妹,要不怕吃苦,要入乡随俗……其中感受,五味杂陈,所有体会,一言难尽。

70年初,纺织厂刚筹建,老旧厂房,没有机械,小女工和男工们一样,搬砖,擦锈,整宿舍,清厂房,组装设备,手拉肩扛……数月后,正试投产。棉花粗劣,等级低下,工艺水平不达标,只能先纺粗支纱,灰尘更多,劳动强度更大。沒有空调,人工加湿,夏日酷署,提水降温,冬天寒冷,锅炉供暖,即便如此,仍然是断头多,飞花多,工作难度大,挡车工的辛苦无法言说。

除了每天八小时之中的劳动强度,上夜班是纺织女工的常态,也是最最辛苦之一,一年四季,每逢夜班,白天睡不好,夜里要上班,一周七天夜班结束,体重立减五斤。夏天难熬,冬天更不好过,顶着寒风上下班,头发结冰,关节受冻,其情其景,可想而知。刚建厂时,条件有限,职工食堂浴室,简陋之极,饭锅烧水,洗脸带油,河水洗衣,沐浴带盆,那沒有被套的年代,两棵大树,一条拴绳,即可缝被。那时的我们,接受着不能接受的,适应着无法适应的,艰苦艰难,已是平常。

第一年春节放假的情景让人无法忘怀。在那交通不便的年代,160名小女工同乘一条水泥货船,没有座位,沒有洗手间,吃喝拉撒全在船仓里自行解决,席地而坐30多小时后方才回到父母身边,假期五天后返程上班,即便不舍也不能多待一天,那时的心情,不用多想却终生难忘。

一年以后,我们逐步适应了艰苦的环境,领导的关心加之扩招后职工人数增加,从陌生到熟悉,相互之间越来越融洽,远离父母亲情,多了同事情和女职工间的姐妹情。大家同吃一个食堂,同住一间宿舍,同上一个班次,同在艰苦的环境中摸爬滚打,其中之感情深厚,让我们结缘一生。

随着生产和后勤生活的逐步改善,职工的工作积极性越来越高,争上游,夺高产,战高温,抗严寒。不断增产的同时,提高产品质量和技术水平,以班次班组为单位,展开操作技术竟赛,考时,考核,考评,比出了先进,比出了标兵,在市县以上都创出了好成绩。当班值守,生产调度,劳动力的合理安排,在班职工的情绪变化和健康状况,只要生产和工作需要,种种信息都需了解,各种杂事都要能干。一切为了增产,为国企创收增税,企业很快排行第一。

知识结构的改变和专业人才的增多,比学赶帮的热潮随之而来,八小时以外,学文化,学技术,互帮互学。上夜校,搞业务培训,形成常态化,制度化。劳动之余,学政治,补数学,集中开会,技术交流,在学校欠下什么就学什么,工作需要什么就干什么。有纺织专业的本科及大专生的加入,在实践中不断摸索和创新,让我们对纺部的工艺,流程,各工种之间的配套和机械的维修保养等等,从未知到熟悉,从熟练到掌控……

3

苦难是人生的财富,奋斗是前辈的传承。经过几年的磨励和摔打,初时的女工,幼稚的青年,成长了,成熟了,她们看清了前程,认准了道路,当年的挡车工成了值班长,车间主任,加入共青团,加入共产党成为首选的目标和追求,一大拨中青年都成为企业的中流砥柱。

我们的成长成熟离不开领导的帮助教育,自70年底开始,一批批工人,部队退伍干部,大学毕业生,中技生及回城知青,他们从四面八方汇聚纺织厂,给企业带来人才。这中间有建湖本地人,有无锡人,有上海,南通人,有苏州人,有盐城人……真的是来自五湖四海,有了这许多职工的加入,纺织厂生气勃勃,日益向上,工作中紧密合作,生活中互相关心,让我们这些异乡的姐妹更多了一份友谊,在工厂的大家庭里,时刻感受到温心温暖,由此还结下了深厚的同事情和兄弟姐妹情。

1975年后,企业再次扩招扩建。厂房更新,设备更换,新手培训,增加行政科室,抓牢后勤保障,种种迹象表明,国企壮大,业绩可佳。八零年前后,建湖纺织厂已形成有两千多职工,五大车间,大小食堂,卫生院,幼儿园,子弟小学,厂部办公室,政工科,保卫抖,财务科,技术科,教育科,档案室,配枪人武部,仓储,消防队等各类机构。纪委工会等组织各种活动,宣传教育,保障职工权益,保护女职工身心健康。

男大当婚,女大当嫁。当初远离父母的青春少女,到了一定年龄,婚姻大事如何解决,这是企业面临的一大问题。

在那个相对封闭的年代,许多女职工谈恋爱确不敢公开,有心事确无处倾诉,远离亲情,抓不住爱情,时常沒有好心情。这当中有同事恋,同学恋,本地恋,异地恋,军地恋。而每一种恋情的背后,都有不同的状态,现实的话题。既要处好对象,也不影响工作,既要个人心愿,也要双方和谐,这就需要沟通交流,谈心交心,在这方面,企业基层干部做了大量工作,大多女工恋爱观正确,婚姻美满,幸福一生。

恋爱以后,紧接着就有婚姻家庭,夫妇双方既要工作,又要带该子,尤其是三班倒的双职工更为辛苦。这时的企业基层骨干,工青妇等有关组织,帮助夫妻分居两地的联系调动工作,给在部队的军人妻子给予照顾,安排合适的生产岗位,安排探亲假,幼儿园尽心尽力,免费保育,解职工生活难题。五零后的一代人,响应政府号召,既晚婚又晚育,独生子女越来越多,这是时代潮流,这是为国分忧,值得大赞特赞。

时间进入八零后期,随着企业规模越来越大,32支以上精纺高纺成为产品主流,经不断更新换代,一大批自动化的设备成为主机,纱锭增加,流程配套,恒温恒湿,环境整洁,新工艺,高产能的同时,原有织布车间扩建成为床单分厂,产能扩大,效益增收,超额完成各种企税,三千员工的国有企业,各类技术人才共聚一方,工程师,技师,会计师,基层干部,全体职工,大家同一目标,携手共进,全力拼搏,使工厂一跃成为纳税大户,其贡献可见,可喜,可贺。

前人栽树,后人乘凉。五零父母艰苦创业,八零子女幸福无比。企业给予八零后职工子女照顾,优待……从幼时的优生优育,免费保育,到义务教育,享受各种优惠待遇,让八零后健康成长。国家为独生子女家庭发放补贴,单位为职工建宿舍,公费医疗,生活保障,我们在第二故乡的付出有了回报,我们的生活幸福满满。

4

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为企业带来全新的优化组合,1990年以后,压锭改造是全纺织行业政策所需,唯一选择。职业在哪里?岗位在哪里?饭碗在哪里?许多青壮年职工无所适从,更有人不愿提前退休,不想下岗待业,想不通,不理解,不接受……

最终,理智战胜情感,为了国家,牺牲小家,有买断工龄,有重新择业,参股改制,私企化经营,为政府减负。关键时刻不含糊,不给国家添乱,我们这代人真的了不起!

时光飞逝,日月如梭,转眼,迎来了新世纪。昔日的纺织女工,青春少女,如今的奶奶外婆,幸福妈咪,儿孙饶膝,怡养天年,有退休工资,有医疗保障,看西塘河风光,去九龙口旅游,到双湖公园散步,进老年大学读书,跳舞,唱歌,看花赏月,茶社品茗,生活好,日子甜。

当初的160位姐妹,有留守建湖的,有居住在不同城乡的,五年小聚会,十年大聚会。不忘昔日之艰苦,共享今日之快乐。

此时,我们眼含热泪,此生,我们友谊长存!

谨以此文献给我的同事,同学,好友,姐妹。

献给我们曾经的青春年华,愿岁月不老,我们不散!

作者:佚名   来源:本站原创
查看评论
发表评论
评论内容:

    验证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