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建湖文史网 > 人物春秋 > 文明楷模 > 正文

盐城头条十年见证——徐兆荣:“农民记者”在路上(江汉超)

发布日期:2012/10/21 10:44:47  阅读:2509  【字体:
 

 

20032月,本报报道了建湖“农民记者”徐兆荣的故事。平日里,徐兆荣骑自行车走村串户奔波采访、写稿。农民有什么困难事高兴事,都乐意找他分享。乡亲们一声“我们的记者”让他倍感幸福。当时,为了节约邮资,年已古稀的他,坚持每周骑自行车往返百多公里到盐城送稿。

 

  20032月,晚报报道了建湖“农民记者”徐兆荣的故事。平日里,徐兆荣骑自行车走村串户奔波采访、写稿。农民有什么困难事高兴事,都乐意找他分享。乡亲们一声“我们的记者”让他倍感幸福。当时,为了节约邮资,年已古稀的他,坚持每周骑自行车往返百多公里到盐城送稿。

 

依然“在路上”

 

  建湖县宝塔镇长陈村,三间年代久远的低矮瓦房是徐兆荣的家。屋四周的地里,长着黄豆、韭菜、丝瓜、南瓜、辣椒等。门前停了一辆旧电动自行车,车上挂着两只长长的布袋,那是徐兆荣的行头。

 

  “去年在报刊发稿202篇,在电台发稿110多篇。今年以来,在报刊发稿95篇,在电台发稿87篇。”93日,徐兆荣接受记者采访时,抱出十几本厚厚的剪贴本,一一介绍。

 

  这位79岁的“农民记者”依然在路上。

 

  坚持到今天,殊为不易。2003年,徐兆荣骑车采访途中,突然眼前一黑,一头栽下。他的视力越来越差,后来发展到自行车骑不了,只能推着走。医院检查确认为视网膜脱落,做了手术,休息了两个月,他又去采访写稿了。

 

  2004年,徐兆荣多年的老胃病加重,查出胃糜烂,医生劝他手术治疗,但他不肯,一直吃药保守治疗。到2006年春天,保守治疗没用了,医生警告,再不手术胃就要穿孔了。这年7月,徐兆荣住院,胃切除了三分之一。住院期间,一些媒体的编辑记者到建湖看望徐兆荣,这让他感动不已。

 

  看到徐兆荣住院,老伴韩朝兰心疼地说,这下你终于不要再那么辛苦写稿了。儿女们也劝徐兆荣,不要写了,吃那么多苦干什么,我们可以养你们二老。

 

  这些都劝不住徐兆荣。身体康复了些,他就闲不住了。自行车骑不动,他就买了辆电动自行车,这样可以省些气力。换车后,徐兆荣采访写稿的热情不减,“跑得比过去更远,也更省力了。”他又和以前一样,奔走在乡间地头。

 

  在采访写稿的同时,徐兆荣家里还种着四五亩地,长了些蔬菜。田里忙的时候,他要下地干活。白天忙,写稿子的时间只有放在晚上。在当地,徐兆荣家的灯光常常熄得最晚。

 

一直在“升级”

 

  十年前,在盐城和建湖的媒体圈,不少编辑记者知道,建湖宝塔有个叫徐兆荣的“农民记者”。那时,他每周都骑自行车到建湖和盐城,给编辑们送稿子。

 

  骑车送稿,对徐兆荣来说,也算迫不得已。19995月,邮资上调,他一下子感到经济压力陡增,有时稿费还抵不上邮费。随后,60多岁的他,开始了骑自行车送稿。这一送就是几年,直到后来做了手术才停了下来。

 

  在写稿的同时,徐兆荣还学会了摄影。2002年,他买了第一台相机,250元,一台胶片机。这时拍出的照片需要到建湖冲印,他一般先一天在家写好稿子,第二天到县城冲印好照片,再连稿子一起送到县里和市里的报社。

 

  2006年下半年,徐兆荣买了第一台数码相机。那一段时间,他的照片频频见诸报端,2008年有四张照片在新华日报发表。

 

  徐兆荣手头的相机已经换到了第七台,现在他用的是一台尼康单反机。“鸟枪换炮,咱也在与时俱进啊。”徐兆荣说。

 

  2007年左右,有编辑告诉徐兆荣,现在都用电子邮箱,您不要再辛苦地送稿子了,直接发邮件就行了。徐兆荣回来就向人请教,什么是电子邮箱。

 

  之后,他终于告别了邮寄和送稿,开始发邮件了。但他不会用电脑,稿子先在家写好誊好,第二天拿到街上打字社,请人打印,自己再校对一遍,最后再请打字社的人发电子邮件。当然,这些都是要付费的。

 

活到老写到老

 

  从1953年做通讯员算起,仅读过两年多书的徐兆荣,至今已经写稿近60年。明年他就80岁了,可是这位不知疲倦的“农民记者”还在写着。

 

  现在,徐兆荣每天都得吃药。虽然身板硬朗,但毕竟是动过两次手术的老人了。对他的写稿,老伴和儿女们无数次地反对,但都挡不住徐兆荣的热情。

 

  一年中的大部分时间,徐兆荣就是骑着那辆破旧的电动自行车,行走在乡间路上,孜孜不倦不停地写着。老伴韩朝兰说,徐兆荣电瓶车的电瓶已经换了四五个了。

 

  “哪来那么大的劲头?”许多人问徐兆荣。他说,写了这么多年,停不下来了,已经习惯这种不断地采访写稿的生活了。

 

  写稿是徐兆荣的兴趣爱好,也稍微改善了他的生活。但最近,不少媒体没了稿费,对此,徐兆荣感到无奈,但也没有太在意,依然乐此不疲地采访写稿投稿。对他来说,采访写稿成了生活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2001年时,徐兆荣写过宝塔镇的一个叫夏正忠的人,多年默默无闻做好事,稿子在多家媒体上刊登。夏正忠热心助人的事迹被评为2002年度“盐城市十佳文明新事”。

 

  一位叫李金国的病人,至今和徐兆荣保持着联系。十几年前,李金国患上慢性再生障碍性贫血,为治病倾家荡产。徐兆荣听到后,摸上门去采访,回家后报道了李金国的特殊病情,引起了建湖上下的重视,大家纷纷解囊,捐助了十多万元。至今李金国家人心存感恩,说是徐兆荣帮忙延续了李金国的生命。

 

  看到自己的稿子可以改变一个人的生活,“农民记者”徐兆荣感到莫大的欣慰,也坚定了他继续写下去的决心。

 

打算写到什么时候?徐兆荣说:“活到老写到老。”

 

转自《盐城新闻网》

 

 


依然“在路上”(张一轩摄)

作者:佚名   来源:本站原创
查看评论
发表评论
评论内容:

    验证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