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山处处埋忠骨
唐张新
1
乔冠华是当代著名国际问题专家,新中国杰出的外交家。他从建湖、从盐阜这块钟灵毓秀、英雄辈出的大地走向世界,他是家乡人民的自豪,也是中华民族的骄傲。
关于乔冠华未能归葬故里的问题,网络上一直有各种不同又不切实际的表述,比如这样的描写,“那年冬天的寒风中,乔夫人章含之奉(捧)着骨灰到达盐城”。无论是从章含之回忆文字看,还是从常理看,章含之都不可能在墓址未敲定之前,带着乔冠华骨灰盒仓促来到盐城。又说,盐城市委市政府的同志请示江苏省委办公厅:“骨灰问题如何处理?”事实是,章含之此行虽有把乔冠华骨灰安葬故乡的想法,但她并没有向盐城市委市政府提出来。这里的请示自然只是此类作者想象出来的,在作劣等电视剧的编造,由此而生发的戏谑与挖苦,也只能看成是其精神自慰而已。说“故乡的拒绝,是血亲的拒绝,泼血如废水,绝亲如陌路。”只是彼辈自据道德高地而作的小人之黑。
同样,不能因为一些偏激者的不客观表达,而失去对接受乔冠华的吴县县委书记管正的尊敬。“盐城不要我们要”,这话不可能出自管正之口。管正并没有因章含之的感激,因乔冠华故乡人民的感激,任意拔高自己。管正也不需要歪曲事实来拔高,当然更不需要这些缺少客观公正思维评价问题的人来拔高。
有作者对盐城把“二乔(乔冠华、胡乔木)”作为“本地著名人文资产”,乔冠华故里兴建红色旅游纪念地,颇多微词。说盐城人高呼让乔冠华魂归故里,意思是盐城主动要求乔冠华墓由东山迁回故乡,这些都是无稽之谈。最不切实际的是,彼辈讥讽盐城作为革命老区,铮铮硬骨均已折断,而“软的都活得很硬朗”。把烈士说成不会自保的人,让人无法体会其心中到底有多么的偏激,看问题有多么的不客观,而历史上就是这样的打着正义名义的不客观,造成了多少的悲剧。还说“本不想贬低盐城”,一直以来有不少这样的写作者,自说自话自以为是,这些人了解事情的角度,看问题的方式,与当下有些能逼死人的键盘侠有一脉相承的东西。
评价一件事情要有足够的认知,要有评价的资格,这资格是你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后成熟且独立的思考,这才是对事实的尊重,对历史的尊重,我想,如再逢文革,彼辈可能是一帮跳梁不息的小丑。
2
乔冠华的骨灰,本当安放八宝山,但是因章含之不愿接受当时留有尾巴的政治结论,拒绝了官方的一切安排,这样乔冠华的骨灰安葬就得由章含之自行解决。经历了最初的悲痛欲绝,章含之对于安葬问题的思路主要是两个,一是乔冠华临终有遗言,欲魂归故里;一是乔冠华与李颢有约定,生前是好友,死后葬一地,李颢墓在苏州,自然苏州也成为备选之地。
乔冠华有魂归故里的想法,应该说是很自然的。叶落归根本是中华民族千百年的传统。乔冠华少年离乡,四海为家,临终思归自然是正常不过的事。而病重期间,家族侄女侄女婿乔惠莲、赵克文夫妇一直照料着他。这时他与家乡的关系在亲情上、在心灵深处一点点地拉紧。
章含之满腔热情地去实践乔冠华的遗言,但她也不清楚此行会是怎样的结果,自然并未如有些文章所云,带着乔冠华的骨灰盒。当时还处在改革开放初期,整个社会思维的政治惯性才刚刚有所改变,对于盐阜老区这样的地方领导干部来说,中央尚未有结论(或者说尚未公开结论)的人,仍然习惯性地从政治上考量,而无法用情感去超越,谁也没有资格站在道德高地上横加指责。只怕是,有的人若处于当时的政治惯性之中,其“呼吸与翻腾的政治味道”会更加浓烈。更何况,当时是个别领导的思维决定了事情的走向,却并没有改变乡亲们对这位游子的血肉之情。
3
章含之在《故乡行》中讲述自己在乔冠华逝世不久病倒在上海,在病中,她觉得:
“我必须到什么地方去,做点什么事。逐渐地,到冠华家乡去的念头越来越强烈。终于,我下了决心,去盐城,去建湖,去东乔庄,去冠华的足迹。”
“这也是替冠华了却一桩未遂的心愿。他晚年思乡之情很浓,常常与我谈他的童年、少年、谈他的家庭、村庄。”
章含之从上海到盐城,住在市招待所,市委一位副秘书长迎候,市委副书记徐植前来看望。对在盐城受到的接待,章含之内心并不满意。她在文章中说:“感谢盐城市的领导为我在家乡的访问提供了方便。”官话而已。再看她到东乔庄的情况:
“12月8日,我最终回到了冠华出生的故乡——建湖县的东乔庄。建湖县的同志对我非常热情,头天晚上县委办公室一位唐主任特地来到盐城陪同我一起去东乔庄。……我一下车就被乡亲们围上了。……(村里的中老年人)走过来,亲切地握住我的手,用典型的苏北习惯招呼我说:‘三奶奶,家来了!’因为冠华在家男孩子中排行第三,所以村中同姓族人以孙儿辈称呼,现在应称他为三爹爹了,我也就成了三奶奶。后来我在村里转悠,许多人家都有老人和中年以上妇女走出家门对我说:‘家来了好啊,三奶奶,家来坐坐吧!’一股暖流穿透我全身,半个世纪之后,家乡人民仍在怀念冠华,他们一直在盼他回家啊!”
在乔冠华的许多传记中,都记述到家乡人民保护乔冠华的一件事情。那就是“四人帮”被粉碎后,乔冠华受牵连,也被隔离审查。1977年,北京乔冠华专案组曾派人到东乔庄,在村子里住了好几天,开座谈会,硬要老人们揭发冠华在家乡的罪行。但是大家都说:“我们只知道他在外面干革命,为国家做了很多贡献,不知道他是什么反革命。”东乔大队(后改为东乔村)队长对章含之说:“家乡的人民一直以冠华为骄傲,这种信念是始终不渝的,即使有人要打倒冠华,家乡的人民也还是坚信他为党和国家做过重大贡献,他是好人,是党的一个好干部。”(《故乡行》)那些做不恰当记录的写作者们,究竟有没有看这些出自章含之笔下的记录?有没有听到章含之说“家乡人民的趋势情感温暖了我去苏北之前那一颗冰冷的心”?
汤雄《乔冠华墓葬四处之谜》:“乔冠华的侄儿乔宗连在宴请章含之的同时,也邀请了盐城市委市政府领导。可是他们一个人也没有出席,只是让已经退居二线的老领导到场尽了一下地主之谊。章含之觉察到了盐城市委市政府的态度后,对乔冠华安葬故乡一事未敢提及。”这种说法应该是比较真实的记录。
4
将墓址选在苏州,据章含之的回忆,确实是在感到回归盐城有困难之后。这种困难是两个方面,一个是盐城市委市政府领导没有表现出她所希望的热情,所以她觉得没有必要向他们提出将乔冠华骨灰安葬在这里;第二个方面则是当时盐城交通极其不便,这和她想象的有着相当大的距离,这也促使她打消将乔冠华骨灰安葬故乡的想法。而选择苏州的原因有三个:一个是章含之的养母奚夫人是苏州人,乔冠华可算是苏州人的女婿,安葬苏州名正言顺;二是乔冠华生前好友李颢夫妇的劝说,苏州东山面临太湖,是个理想的安葬之所;三是李颢向吴县县委书记管正转达章含之的想法后,管正热情欢迎,一点没有为难之处。
乔松都《乔冠华与龚澎——我的父亲母亲》:“由于历史的种种原因,母亲龚澎安葬在北京八宝山,父亲乔冠华安葬在太湖湖畔。”著名传记作家罗银群《乔冠华传》:“乔冠华生前好友李颢向章含之建议:将乔冠华骨灰葬在苏州太湖之滨的东山,这里山清水秀,景色宜人,是乔冠华长眠的好地方。此建议得到中共吴县县委书记管正、东山乡党委书记(应是华侨公墓经理——引者)杨其林的积极支持,他们亲自陪章含之选择墓地。”
关于在东山安葬乔冠华的过程,章含之《我与冠华》“人间自有真情在”一节中写道,“当我在凄风苦雨中徘徊在黄浦江边时,冠华的老友李颢夫妇多次来信邀我去苏州。我去了,那是我绝望的转机。李颢夫妇的热情和照顾在我冰冷的心田里洒进一丝温暖。他们并鼓励我在风景秀丽的东山之巅为冠华找一块安息之地。我没有告诉他们我想把我的骨灰与冠华合成一起,但我说,我想把他的骨灰盒留在北京的卧室里陪伴我。”又说,“吴县当时的书记管正同志以及东山乡的杨其林等许多同志听说我要在东山为冠华修墓都热情相助,使我不止一次感动得流泪。”
章含之《十年风雨情》中,还专门记述了安葬的过程。1985年11月15日。章含之带着乔冠华的骨灰启程去苏州。安葬前,章含之决定留下一小份骨灰,和从乔冠华遗体上剪下的两缕灰白鬓发一起,陪伴自己。17日在东山墓地,章含之把与乔冠华的最后合影放入墓穴,在乔冠华的墓穴旁边留着一个空穴,是希望将来的合葬。
5
乔冠华安葬在东山,慕名的人们纷至沓来。十多年后,这里出现了一些情况,让章含之产生了把乔冠华墓移出苏州东山的想法。移往哪里?其中一个方向,便是移回乔冠华的故乡。此时,章含之与东乔庄乔氏家族的联系相当密切,也很自然地产生了让乔冠华魂归故里的想法。这样既解除她当时心中的纠结,又合乎乔冠华当初的遗言。
笔者当时在县委办任职,随领导接待过章含之。2002年初,章含之再次来建湖,在与县领导的会商中,主动提起将乔冠华的墓从苏州东山迁回老家(东乔村)的事。县领导的态度是,乔部长的墓能迁回故乡,当然是最好不过的事情,只是苏州那边不太好说话。毕竟人家在当时的特殊情况下,接纳了乔部长。这时,章含之说,苏州方面由她自己负责,无需县委操心,只是请建湖县委发个函(发函之事不是我经手的,但由苏州回函推知应有去函),并与县委领导讲,老家(指东乔庄)很欢迎,在墓地建设方面相信县委会关心支持,只是希望乔冠华的墓要建得有特色。最后她建议县委领导去东山看看。(关于这次参与接待及后来瞻仰东山乔冠华墓,笔者曾有文章发表在《建湖文史网》。)
不久,章含之通知建湖县委领导,说苏州那边已同意乔冠华墓迁回建湖,将在原墓地立一碑,说明中华人民共和国原外交部长乔冠华同志曾安葬于此,并说苏州方面会正式发函建湖县委。很快,回函收到。在一次常委会上(笔者工作人员,列席会议),县委领导说,苏州市委办公室回函到了,并宣读全文。内容大致是,苏州市委认真研究了乔冠华墓从东山迁回家乡事宜,认为这是叶落归根的常理,决定为此提供便利。回函中还说,在最困难的时候,乔冠华墓地选择了苏州,选择了东山,这是苏州人民的骄傲,苏州人民永远都会铭记乔冠华这位杰出的外交家。最后是祝苏州与建湖两地加强友好往来,共同发展。这次常委会上,大家认为乔冠华迁墓的主要事宜应该尽快落实,所以县委领导要求有关条线抓紧对接,做好各项准备。
6
正是在这次常委会后,县里组织了一次赴苏南、上海招商活动。此行有一项重要的工作安排,就是去苏州东山瞻仰乔冠华之墓。吴县有位建湖老乡打算回乡投资搞个织布厂,因此我也得以随县委领导一起去东山。本打算在墓地购买鲜花,没想到那天墓地没有花出售。于是大家分头采集草花,集束献在乔冠华同志墓前,聊表家乡人民的思念。大家叨念之中,自然也说到乔部长您即将魂归故里云云。
后来因种种原因,这项工作并未能开展下去。最终于2003年,在东乔庄只是建了乔冠华的衣冠冢,而东山之墓并未惊动。2002年春天,大约在章含之打算把乔冠华墓迁回建湖东乔的同时,她又与上海青浦福寿园达成在该园修建一座乔冠华墓的意向。其原因是年龄使她感到每年去东山祭祀已力不从心,再一个就是百年之后,她想在自己的出生地上海与乔冠华同穴而居。其实,今天想来,当时她或者已经感到,无论是在东山还是在东乔,自己死后与乔冠华合葬的可能性并不大,所以才决定在上海建一座乔冠华墓。2003年3月31日上午,乔冠华的铜像(中央美院钱绍武雕塑)在福寿园落成。意味深长的是,章含之和乔松都(乔冠华之女)共同为铜像揭幕。再后来章含之完成了为乔冠华申诉的最终心愿,她也病倒了。临终前,她似乎如乔冠华同志一样也大彻大悟,撒手不问烦心之事,决定自己归葬上海青浦福寿园,墓地就在她养父章士钊墓附近,乔冠华衣冠冢和铜像对面。章含之的女儿洪晃讲,章含之对护士长好友说,跟父亲章士钊葬在一起,只把乔冠华的两束遗发放在自己的骨灰盒里就行了,因为“到另外一个世界,就不想再要有这个世界的是是非非”了。(李宗陶《章含之:上海最后一位名媛》。)
再后来,乔家后人在苏州东山为乔冠华、龚澎(乔冠华结发妻子,著名外交家)建了合葬墓,墓碑上刻着毛主席送给二人的联语:“天生丽质双飞燕,千里姻缘革命牵”。原墓址仅留下墓穴盖,并立有“此墓穴已迁至本墓园停车场旁(2009.4.15迁移)”的一块石碑。(有的文章说此合葬墓建于2008年清明,乔冠华子女想实现父母当时“生不同衾死同穴”的愿望,并说“章含之对此深表理解,完全赞同他们的想法”。不过,章含之已于2008年1月26日病逝,未知此说所据。)
乔冠华未能归葬故里,有时代的原因,有家庭的原因,还有各种机缘巧合。对于盐城来说,对于建湖来说,对于东乔庄来说,这中间当然有遗憾,但大家也都以平常心相待,并没有表现出什么功利的想法,更没有与苏州争夺之说。
- 上一篇文章: 冠华诗话十则(十)断句残篇亦精神
- 下一篇文章: 乔冠华与苏州之缘(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