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建湖文史网 > 人物春秋 > 革命烈士 > 正文

陈文:建湖革命青年的一盏明灯(唐明伯)

发布日期:2016/12/6 21:02:35  阅读:5525  【字体:
 

 

上个世纪二十年代,在早期革命者仇一民、李林、吴广文等人的宣传发动下,建湖地区(时为盐城县西北乡与阜宁县南乡),境内革命斗争风起云涌,党的活动非常活跃,草堰口一带在唐太初等人的策动下积极筹建红军,革命形势一片大好,但是一方面由于党内内路线斗争频仍,一方面更由于国民党统一号令之后,对革命者采取宁可错杀三千,决不放过一个的白色恐怖政策,境内的革命活动遭到残酷的围剿。到了1935年,中共盐城县委委员嵇荫根自首后,今建湖境内的党的已被迫全部停止。

 

    虽说党的组织被完全破坏,但革命的种子已经播下,但当时不只是有大批青年思想上倾向革命,一心要投身反帝反封建的民族民主革命,就是许多开明士绅对共产党的一些主张也是非常赞同的。这样一些革命的种子,在期盼春天也在寻找阳光。特别是当日寇对中国的侵略逐步演化成全面战争时,革命青年与开明士绅就更加期盼中国共产党的出现。也正是在这时,陈文出现在他们的眼前,陈文成为境内新一轮革命者投奔的目标,也正是这些革命者回到家乡后,成为我党在境内开展革命、组织抗战最初的基础力量。

 

    陈文,原名陈正文,字焕章,祖籍河南省罗山县陈家湾,1902年出生于安徽省郎溪县毕桥镇一个富户人家。17岁以优异成绩考入安徽省立宣城第四师范学校,1921年夏天毕业。回乡创办女子学堂懿贞女校和毕桥小学,并同时任两所学校的校长。民国十五年(1926)大革命中,陈文组织毕桥民众自卫大队,并被推任大队长。次年4月扩编为宣郎广(宣城、郎溪、广德)民众自卫团,并任团长。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后,为避开国民党的围剿,陈文利用国民党政权内部矛盾,与内心同情自己的永宁市(今属安徽宁国市)公安局长闵寿松达成改编协议,队伍改编为宣城县自卫团。同年春,自卫团按照中共郎溪特支的指示整编为郎溪农民自卫团,并于五月上旬发动起义,攻占郎溪县城。在国民党当局的残酷镇压下,起义失败。陈文率部进入宣城、郎溪、广德、宁国四县交界的鸦山岭。是年8月,中共宣城中心县委准备将陈文部队收编为工农红军(一说已经接受中共宣城特别支部整编,此据《抗日英烈陈文》),但9月中旬国民党正规军对陈文的自卫团发动大规模围剿,部队被打散。陈文率7人突围去上海,后随闵寿松至高邮湖西送驾桥(今江苏金湖境内),躲藏在闵寿松大哥闵寿荣家,易名为闵寿龄。1930年春,经时任国民党江苏省保安处少校副官的闵寿松推荐,陈文以闵寿龄之名考入保安处在镇江开办的干部训练所。次年夏天毕业,任江苏海上游击二大队副大队长(大队长闵寿松)。

 

    “七七卢沟桥事变后,不到半年上海沦陷,陈文与江苏省保安第九团团副黄隐泉一起在镇江一带召集旧部数十人,渡江在扬州北乡公道镇成立抗日义勇团,自任团长,并发布《告同胞书》,号召军民奋起抗日,决不当亡国奴。民国二十七年(1938)早春,陈文率部数次袭击高邮、扬州等地的日伪军,尤其是对扬州飞机场的进攻,陈文率两个连夜袭日军扬州西郊飞机场,全歼守卫机场的日军1个班,并击败了日军对公道镇的偷袭,令日伪军万分惊恐。连续的胜利极大地振奋了当地人民,陈团也迅速扩充,共建有5个大队,设政训处、宣传队,建立了话剧团。同年5月,团部移驻闵家桥,不久迁塔儿集(今金湖境内)。夏天,部队由抗日义勇团改称抗日义勇总团。为求得生存,增加抗日实力,陈文接受国民党李明扬部的改编,被编为苏鲁皖第五战区游击总指挥部第三路军第二团,简称三路二团,陈文任三路副指挥兼二团团长,实际并未受印信,对外仍以抗日义勇团行事。但国民党假抗日真反共的行径,令陈文非常愤懑。1939春,陈文委派团部参事胡杨(邱剑鸣)邀请中共苏北地方工作委员会在该团举办教导队,并允许在该部建立中共支部。陈文部队发展到3000多人,开辟了扬州、江都、仪征、高邮(包括今金湖县境)、天长等方圆250公里的抗日游击区。陈文部队从1938年6月起相继进行了瓦窑铺、方巷、南小街、 凤凰桥、巷子口、盘古山、昭关坝等100多次战斗,迟滞了日寇对扬天公路和扬邵公路的进犯,推迟了天长、高邮和宝应县城的沦陷。①

 

    此时的三路二团,实际上是接受我党主张的一支真心抗日的武装,其政训处主任是中共党员李寄农(化名夏岚),该团教导队更是由我党直接领导的一个组织。教导队主要是为陈文培养班、排、连长及政治工作人员,据当时的同志回忆,在那里就如同在我们党的队伍里一样,喊革命口号,写抗日标语,互相称同志。上的课则是社会发展史提纲、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治经济学、民运工作、敌军工作等,还大力开展群众救亡运动,成立工人救国会、农民救国会、妇女救国会等组织。这样一支部队自然成为远近革命青年的聚集中心。1938年冬,李寄农到沙沟(原属盐城县,今属兴化市)一带活动。②当时树海(建湖沿河镇树村人)、徐亚云(建湖上冈镇人)在沙沟小学任教,经李寄农介绍遂于次年春先后去陈文部队工作,树海任政治部宣教处处长(一说树海、徐亚云和还寄萍均在政训处任科长)。树海离开沙沟之前,给王大林(湖垛镇南前李府人)留了一个纸条,要他到沙沟找徐亚云。王大林遂约朱跃南、朱跃英(均为群英中学学生)到沙沟找到徐亚云,得知树海去的地点及行走路线。王大林回来后又联络动员了几十个人,大多数是群英中学的同学,分批投奔三路二团。第一批为王大林、季龙、苏林森、苏甲森、朱昭英、王立章、孙清等7人。③其中一些人正是在陈团教导队加入中国共产党的④。

 

    陈文部队的亲共倾向与坚定抗日的主张,引起坚决反共的苏鲁战区总司令兼江苏省主席的韩德勤的极度仇视。他对陈文部队在抗击日军中不断扩大,且不听调遣十分恼火。既觊觎陈部的大量武器装备,又怕陈文投向共产党,欲置陈部于死地而后快。民国二十八年(1939)年89日,韩趁陈团主力远离驻地,在外袭击日伪军,派独立旅旅长翁达率部从水陆两路包围塔儿集陈团总部,实施突然袭击。陈文率部渡高邮湖南进至小关(今安徽天长县龙集乡南星村),感到突围无望,为了保护部下,他挺身而出,对围剿的敌兵说:你们要打的是陈团,要捉的是陈文,我就是陈文,叫你们李团长出来对话。陈文在与国民党李团谈判时被捕,但他拒不投降,也不交出中共党员,奋笔疾书:爱国有责,抗日无罪,陈文何罪之有?数日后,陈文在蒋坝遭秘密杀害。国民党当局为掩饰残杀抗日将领的丑恶行径,借《苏报》发了一条消息:被俘匪首陈文,夜间借小解之故逃跑,被卫兵击毙。可叹这位叱咤风云令日寇胆寒的斗士,竟然牺牲在国民党的屠刀之下⑤

 

    陈文牺牲后,三路二团被解散,正由于陈文的保护,教导队被捕的中共党员均未暴露,获释后大部分找到了扬州东乡的苏北工委。树海、徐亚云、王大林等遵照党组织的指示,回到家乡开展革命工作。就是在这年的10月,苏皖区党委派刘大谟来盐城,建立中共盐城工委,发展了一大批党员,其中主要的力量便是从三路二团回乡的这批革命青年,如王大森、朱照英、苏林森等。从此,革命的烈火在盐城西北乡这块土地上越烧越旺。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2周年的时候,我们应该记住那些为新中国建立献出青春和生命的革命者,包括陈文。

 

 

【注】

    ①据李苗锦、陈立《英勇抗敌的陈文部队》(百度《郎溪论坛》)。

 

    ②此说据树海《盐城西乡早期党的活动》(《建湖革命史料》第三辑第1页),徐亚云的回忆是:“1939年春,陈克天由苏中路经沙沟镇。跟树海谈起了高邮湖西三路二团的抗日情况,并说那里有党的组织。我和树海同在沙沟教书,听到这个消息,为了抗日与接受党的直接领导,我们辞退了教职,相约而去。大约他在三月、我在四朋先后到了三路二团的住地塔儿集。(《盐城西乡党的地下活动》,同上第5页。)

 

    ③关于王大林去三路二团的7人。王大林《一段革命史实》、《不朽功勋长留青史  英雄典范永存人间》中两次回忆均为王大林、季龙、苏林森、苏甲森、朱昭英、王立章、孙清,在《关于建湖县在民主建政前后党组织活动和政权建设情况的回忆》中记云:因人太多行走不便,第一批我只带了6个人去,其中有季龙、苏林生(苏林森)、孙清、王立章等。季龙《抗日烽火战友情》里回忆的7人则略有不同,为王大林、苏林森、王立均(王力均)、王立章、朱耀南、孙清和季龙(化名季景云),少了苏甲森,多了王力均,朱耀南即朱昭英。王力均《悼念王大林同志》中的回忆是:“1939年春,他(王大林)动员十多名知识青年,其中有季龙、苏林森、孙清、王力章、朱耀南和我本人,先后分两批投奔高邮湖西塔儿集三路二团。但这里是说分两批,未明言第一批是哪些人。王力均《塔儿集之行》中则未言两批,记云:经树海同志介绍后,一九三九年五月初,季龙、王大林、苏林森、王力章、孙清、朱耀南、王力均七人,化装成到荡西考学校的学生,从楼夏庄坐船至沙沟,路经界首到高邮,在高邮过湖西。郑正《缅怀王大林同志》记云:“1939年初,大林动员了时化、群英中学学生季龙、孙清、朱昭英、苏林森、苏甲森、王立章、王立均同行。连王大林则为8人。(据唐张新《建湖民族英雄传》)

 

    ④据夏家霖、洪礼仁《抗日英烈陈文》及吕镇中《我在陈文部队进行建党的经过,树海、王大林、徐亚云等均在教导队期间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⑤据夏家霖、洪礼仁《抗日英烈陈文》及吴振宝主编《金湖县志》(江苏人民出版社,19943月第一版)之《陈文传》。

 

作者:佚名   来源:本站原创
查看评论
发表评论
评论内容:

    验证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