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建湖文史网 > 人物春秋 > 革命烈士 > 正文

光辉的青春 (彭淑玲)

——记农用线外线班班长周学良

发布日期:2013/2/4 18:23:38  阅读:2058  【字体:
 

周学良,辛庄人,1940年出生贫农家庭。1958年,进建湖电厂工作(今天的供电公司),成了一名公家的人。对他来说,这是一份很值得珍惜的工作,他也很珍惜他的工作。一直以来,周学良勤勤恳恳的工作,从最初的学徒工,很快成为农用线外线班班长,先后七次获得专署、县、供电所的表彰,1965年4月被评为县、专署的五好职工,出席了县、专署的五好职工大会。

 

    六十年代,共和国一切还处于起步阶段,电力设施还相当落后。电线杆,是水泥的杆子,立在路上。那个年代的外线工作,是很辛苦而又危险的,属于苦脏类的活,无论寒冬还是酷暑,风吹日晒的在外工作,永远有爬不完的杆子。如此辛苦的工作,他做起来,却只有责任与自豪,在那个工人阶级有力量的时代。

 

    作为班长,他主要负责农用线的线路安装、检修、抢修工作。每年排涝时节,是他最繁忙的时候,农电线路最容易出问题。有一次,是夏日的夜晚,雷雨交加,十一点钟的时候,有值班人员来说,三个公社(那时候乡镇区划叫公社)的农电电路都坏了。供电所原有规定,夜里不得上高杆操作。在今天的我们,若是有这样的规定,肯定作为托词,等明天上班再说。周学良的建议是,要连夜抢修电路,否则三个公社的损失不敢设想。国家的利益、集体的利益高于一切,是那个年代人的正常思维,也是那个年代的主流价值观。

 

农村的路,没有路灯,分不清哪里是河,哪里是路,即便是路,泥土的路,雨水浸过后,像胶水一样,泥泞不堪。伸手不见五指的夜里,周学良与他的同事由村里的人领着,慢慢的摸索,走了几里路,一个一个电线杆仔细的排查,那些被雨打湿的电线杆会麻手,就把雨衣脱下来翻裹包住电线杆往上爬,终于查出是一个变压器的引线碰了头。修好后回到所里,东方已经露出鱼肚白了。

 

1965年11月下旬,周学良带领10个工人,像平时工作一样,在钟庄南华大队进行线路工程的改造。12月10日,南华支线的安装还没有结束,河工水利、加工粮食都需要用电,周学良决定让大家加个夜班,派了一个叫夏太荣的职工,带10个人出发了。一群人走了,周学良突然想起南华支线有电。这时,一行人已经走远,追,肯定来不及了。电话联系供电所停电,也来不及了,那还是六十年代,通讯设施与今天是不能比的。固定电话也要单位才有,而且电话还要通过总机转。

 

真的是命悬一线的时刻,周学良想到的是那10个同事的生命。他唯一能做的,就是爬上90号电线杆,用钢绞线强行让高压接地,因钢绞线的弹性大,一连甩了几次钢绞线都未能成功。接着,他问哪里有变压器,有人告诉他,94号杆附近有变压器。90号杆到94号杆之间,还有一段路程,他几乎是一路狂奔,路途中帽了掉了,他也没有顾得上,鞋掉了,就光着脚跑。那是十二月里的天气,天寒地冻。他想到的是,同事正走在去南华线的路上。我能够想像到他着急的心情与场景,他太着急了,着急到他要让自己牺牲在他们前面。

 

时间,时间,他想到的只有时间,仿佛是送死一般,他爬上了94号杆,电光一闪,南华支线的电断掉了,周学良被电击中,摔了下来,抢救无效,牺牲时,才25岁。

 

作为电工出身的他,太知道这样操作的危险了。当时的他,也许已经忘记了自己的危险。他只是知道,他的同事处在危险之中。在那天的操作中,有人在下面劝他下来,他说:

 

你们快走开,有危险,我一个人,麻死一不要紧,西边10个人没得命了。(麻,为建湖方言,为触电的意思)

 

这是他曾经说过的话,在自己面临万分危险的时候说的话,最后说过的话。

 

1966年2月5日下午,在当年的建湖县人民剧场,有规模很大的悼念活动,县里每一个单位都敬送了挽联、敬献了花圈。周学良牺牲后,建湖县委追认他为共产党员,中共盐城地委发出了关于开展学习周学良活动的通知,全市掀起了一股学习周学良的高潮。1966年2月8日的《盐阜大众报》专版进行了报道,题为《光辉的青春》,1966年3月5日的《盐阜大众报》又做了一个版面的连环画宣传《工人阶级的好儿子—周学良》,还有一首《学习周学良》的歌曲,在当时的电力系统传唱着。

 

作者:佚名   来源:本站原创
查看评论
发表评论
评论内容:

    验证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