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建湖文史网 > 人物春秋 > 历史人物 > 正文

蒲松龄在宝应(刘世昌 宝纪轩)

发布日期:2013/3/1 15:13:00  阅读:2575  【字体:
 

 

《聊斋志异》的作者蒲松龄(16401715),山东淄博人,自幼聪慧,立志科举想报效朝廷,但官场黑暗屡试不中。

 

    康熙九年,30岁的蒲松龄应同乡好友新任宝应知县孙蕙的邀请,来宝应县衙做了近一年的幕僚,这是他一生中唯一的一次出游,也是一生中唯一的一段官场生涯。在宝应,他收集了大量的鬼狐故事,为他后来创作《聊斋》起了决定性作用。他把在宝应作的诗词收入《南游诗草》,把他为孙县令撰写的30多篇书函文告编为一册《鹤轩笔札》。

 

    蒲松龄到宝应时恰逢当地连遭自然灾害,他在《鹤轩笔札》中记道:“宿水淹没者不能播种,高田已种者被旱蝗,又大疫”。“百姓流离,朝不谋夕,生者垂危,死者接踵,冻馁流离,伤心惨目”。在这极端困难的时候,蒲松龄为孙县令撰写《拟请拨补驿站》上告文书,向上司陈述灾情,恳请拨款救助。他在文中写道:“里甲之役敝也,河道之壅塞而驿递之繁难也,又兼以数年之前已竭之民力,值千古未有之奇荒,真如千百万片之破甑(蒸食用具)……”终于得到州府的宽允,拨补驿站经费,减轻了宝应人民的负担。他又撰写《劝输文》动员富户捐赈灾民:“连朝饿鬼僵尸,踵踵相接,诚耳目所不忍闻睹也。今奄奄垂毙者遮道啼号,良可浩叹,值千古未有之奇荒……捐施百千,固属大德,即升斗亦是菩提……”经此动员,许多大户中户慷慨解囊,捐粮捐衣,救活了不少灾民。

 

    宝应县衙在城南河西有一20亩的官塘,从明代起便派渔民在此为官府养鱼,以供宴请来访的上级官员。在这民不聊生的时期,官员还吃大鱼大肉,蒲松龄认为不妥,建议孙蕙放弃鱼塘,放还渔民,将此塘改为放生池。他亲撰《放生池碑记》云:“夫苟任己欲,欲生贪,贪生杀。以是而司牧于上,举凡钱谷之输将,庸讵有念民膏而抚字者乎?凡刑名之出入,庸讵有得民情而爱哀矜者乎?工役之兴作,庸讵有惜民力而轸恤者乎?”其廉政爱民之心,跃然纸上。他在一信函中还说道:“捉襟肘露,袖褂支离,比年来真无复生人之乐矣”,可见他在宝应为官时决不搜刮民财中饱私囊,而是严于律己两袖清风。

 

    康熙十年春,孙蕙调任高邮知州,兼宝应知县。蒲松龄又随孙蕙到高邮。随着灾害减少,压力减轻,孙蕙便蓄妾戏嬉,开始追求享乐。蒲松龄不习惯于这种奢侈腐朽的官场酒色生涯,始终清廉自守洁身自好,下半年便告别孙蕙辞官归里。蒲松龄去世后,其生前好友张笃庆之从子张元撰写《柳泉蒲先生墓表》立于蒲松龄墓前,文称:“先生性朴厚,笃交游,重名义,而孤介峭直尤不能与时俯仰。

 

蒲松龄回到家乡以后,在淄川西铺官宦毕际有家坐馆教书30余年,同时将从宝应等地搜集来的故事进行整理创作,撰写了千古不朽的巨著《聊斋志异》,直到70岁才辞馆回家。   

 

转自《党的生活》2013年第2

作者:佚名   来源:本站原创
查看评论
发表评论
评论内容:

    验证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