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建湖文史网 > 人物春秋 > 文明楷模 > 正文

李培亮老书记探母记(陈斌)

发布日期:2011/10/17 16:49:55  阅读:2182  【字体:
 
 
    这是1989年初冬的事,那年我们一个单位拟进口电脑绣花设备,从信息得知,离我们不远徐州附近的一家工厂前几年已有几台同样的机器,于是,我同本地一位服装厂负责人一起,准备前往该地进行实地考察调研。这时,县里一位老书记李培亮给我打电话,想搭这趟顺车去看望年过八旬的老母亲。
 
    一天清晨,我们将“拉达”车开到他家的门口,只见李培亮同志穿了件风衣,提只小包,并从屋里搬出偌大的塑料编织袋,从外表看里面像是装了不少食品罐头。驾驶员打开后车箱,帮他一起抬了进去,感觉很是沉重,大家更以为是罐头食品等带给老人家的营养品了,袋子装上车后,我们也没有多问。到了车上,老书记才告知,这里面装的全是煤球。那时仍是计划经济时期,像煤球粮食等生活必需品仍凭票供应,他说带给老母亲一则取暖,二则烧饭用的。听到这里,已使我们车上的一行人惊诧不小。小车上路后,经淮阴、泗阳于下午四时抵达目的地,我们就在县城的招待所住下,连驾驶员一起安排在一个普通的房间。白日犹可,夜间觉得寒气侵人,在房里老书记提议说,明日清晨去吃当地的糊辣汤,说多年在外,很久没尝到家乡的糊辣汤了,既美味,又暖和身子。
 
    第二天一早,我们便往市区,只见卖早点的店铺一家挨着一家,里面热气腾腾,我们便选择了一家又有座位又宽敞的坐了下来,要了四碗糊辣汤,另外老书记要了几只“朝牌”。所谓“朝牌”实质上就是我们这里的烧饼,只不过它烘得又干又脆又薄,其形状如同古代君臣在朝廷相见时手中所拿的狭长、可以用来记事的板子,古称“笏”,而徐州一带就称这样的饼子为“朝牌”。对于家乡的早点,老书记是情有独钟,糊辣汤在这一带人们十分喜爱,里面有姜葱、碎粉丝、木耳屑、尖角椒以及香料做成,再用淀粉勾芡,端出来又香又烫。一碗下肚,顿时身暖,额角流汗,老书记意犹未尽,又要了一碗,这餐早饭几个人总计只花了二元多钱。
 
    饭后,我们一起去了一家刺绣厂参观,主人详细向我们介绍了该设备的功能维修以及产品的销售情况,我们还询问了有关细节,他们都一一详细作了回答。午饭之后,我们的车子就径直朝书记的老家驶去。那里离县城有十多公里的路,田野里稻谷早已经收割完毕,眼帘掠过片片青青的麦苗和北方一畦畦整齐的菜地,红砖红瓦的平房取代了昔日低矮的草舍,田间偶尔也见到两层的楼屋。车子开不到家门,我们就择路边停了下来,将那一袋煤球抬了下去,车子一下子轻松了许多。行走之时,不时有人跟老书记打招呼,几分钟后,来到两间整洁的平房,一位老太太穿着老式的拉夫灰棉袄正坐在门口的椅子上晒着太阳。老书记见到多年未见的母亲,在他面前叫了声:“娘,我回来了。”说着用手把她拉了起来,只见老太太睁大眼睛,紧盯着他全身打量了一下,很开心地说“你回来就好”。说着大家一起进屋。冬日的下午这小屋显得有些昏暗,老人忙着给大伙去灶上烧茶,我们则将煤球抬了下来。他们母子俩坐在凳上,拉起了家常,听说老书记回来,乡亲们及他的姐妹们都赶了过来,一时满屋烟雾燎绕,热闹起来。大家伙都捧着碗茶,说着地里的收成,那里砌了新房,谁家娶了媳妇的,那间小屋成了冬日里的春天。
 
    夕阳西斜时分,我们准备赶回建湖。临行前,老书记让老母亲坐在条台前,在台上放面小镜子,他自己轻轻打开母亲发髻,拿把梳子,给她老人家梳理起来,之后,又给她老人家绾上,插上簪子,再三嘱咐老人保重身子。这时他妹妹从地里抱了几株白菜说:“哥,你回家来去匆匆,一宿都没能在家里住,没什么准备的,就把地里的白菜带几株回去吧。”边说边送,来到村边,老太太左叮咛右嘱咐说多回家走走,说着眼里落下了泪珠。走到车边,老书记深情地朝那老屋看成了几眼,在车上,又朝那故乡的村舍田野望去,一直到消失在天边。
 
作者:佚名   来源:不详
查看评论
发表评论
评论内容:

    验证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