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建湖文史网 > 人物春秋 > 乔冠华研究 > 正文

乔冠华借杜诗抒情(附:敦促日本投降之《波茨坦公告》全文)

发布日期:2011/10/17 16:54:51  阅读:3165  【字体:
 
        作者:陆茂清   来源:人民政协报,2010年9月2日春秋专版
 
    抗日战争胜利在握,1945年7月26日,美、中、英三国发布《波茨坦公告》,敦促日本无条件投降:吾人通告日本政府,立即宣布所有日本武装部队无条件投降,除此一途,日本即将迅速完全毁灭。
 
    日本内阁屈服于军方的压力,对波茨坦公告未予置理。盟国回应以毁灭性打击,美军向广岛、长崎投下了原子弹;苏联加入《波茨坦公告》,宣布对日宣战,红军越过中苏边界猛攻日本关东军;中国军队转入全面反攻,对日寇作最后一战。
 
    日本政府陷入了惊恐混乱之中,天皇在御前会议上裁定:日本已没有力量再打下去了,应尽快结束战争。8月10日,日本外务省通过中立国瑞士、瑞典,向美、中、英、苏“四强”发出乞降照会,并由东京的中央广播协会播出。
 
    当天下午6时许,重庆中央社播报:据美国新闻处旧金山10日电,合众社转发东京本晚广播称,日本政府已接受波茨坦公告,向我国及盟国无条件投降!
 
    胜利了!陪都各式人等惊喜交集,山城沸腾,狂欢彻夜!
 
    8月12日,在重庆发行的《新华日报》,发表了“于怀”的国际述评《天亮了》。文章引用杜甫的“闻捷诗”,声情并茂地道出了日本缺陷普天同志庆的欢欣鼓舞:
 
    无边的欢呼淹没了这一个山城,抗战了八年一月零三天的中国人民,终于把这一天抗出来了,想起中国人民在这八年当中所忍受的艰难和困苦,颠沛和流离,死亡和灾难,谁能禁抑得住心头的欢欣……如今战争结束了,苦难到了尽头,他们怎能不发出衷心的欢呼?那真是像我们的大诗人杜甫所说的: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读书喜欲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我们受了二千九百五十六天漫漫的苦难,今天我们是有充分的权利和理由来尽情欢乐的……
 
    杜甫的诗题为《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写于唐代宗广德元年(公元763年)。安史之乱爆发后,诗人与千百万战乱受害者一样,四处漂泊,居无定所,客居在巴蜀剑门关外,翘首盼等八年后,传来了官军收复叛军基地蓟北叛乱彻底平息的消息,惊煞喜煞,一心想趁着明媚春光回家去,连返乡的路线都已规划停当了。
 
    《新华日报》的这篇国际述评出自学者、外交家乔冠华之手。对此,乔冠华与龚澎的女儿乔松都在《我的父亲母亲》中有载:
 
    大家欢呼着、跳跃着,互不相识的男女老少拉起手尽情地歌唱着,人们放起了鞭炮、敲起了锣鼓、打开了啤酒。父亲母亲走上街头,和大家一起欢庆胜利的这一天,望着远处一簇簇闪动的火把,他们默默地告慰在抗战中牺牲的亲人与战友。父亲写了一篇普天同庆抗战胜利的文章《天亮了》,文章借用了杜甫的诗句:“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读书喜欲狂。”
 
    乔冠华毕业于清华大学,后留学德国,获哲学博士学位。全面抗战军兴,回国投身抗日救亡运动,在香港任《时事晚报》总编辑,开始发表政论、国际评论文章。1939年经廖承志、连贯介绍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太平洋战争爆发,香港沦陷后,辗转到了陪都重庆,入《新华日报》社,主持“国际专栏”。他闻广学博,熟读诗史,文思敏捷,敢与千古诗人李白、杜甫相比,用“于怀”的笔名写出了一篇又一篇卓有影响、文采飞扬的国际述评,被毛泽东封为“乔老爷”赞许有加:“他当年那气势恢宏的国际述评文章,可顶抗日战场上的千军万马。”
 
    乔冠华引用杜甫的这首诗,自有其道理所在。
 
    一是日寇侵华期间,中国人民遭空前劫难,梦寐以求打败日本。胜利喜讯传来,惊喜欲狂,诚如《大公报》报道的“日本投降消息传来,重庆昨晚狂欢”,这与杜甫“闻捷”时“涕泪满衣裳”、“喜欲狂”、“放歌纵酒”的心情一模一样。
 
    二是安史之乱爆发于唐玄宗天宝十四年(公元755年),至唐代宗广德元年(公元763年)扫平,历时八年,抗日战争也是八年。
 
    三是杜诗第一句中有“忽传”两字,谓诗人虽然渴望平息叛乱,但初闻捷音又感到太突然了。八年抗战中,国人急切盼待着胜利的一天,然当日本乞降消息传来时,不论是当局还是百姓,都有始料不及的突然之感,这篇述评的开头就是这样写照的:好像是不能相信的一样,日本无条件投降了!漫漫的长夜终于破晓,天亮了!
 
    前后两者的情景多么的相似乃尔?乔冠华与陪都人民一起度过了狂欢之夜,感受胜利的喜悦使然,着手撰写《天亮了》,善于借古喻今的他,选择引用了杜甫的《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诗,实在是贴切不过的了。
 
    据传记《才情人生乔冠华》介绍,8月11日上午,作家徐迟、杨刚和记者高集、金近相约,前往化龙桥《新华日报》社找乔冠华。当时正值盛夏酷暑天,只见乔冠华只穿背心、短裤,正得意洋洋、摇头晃脑地长吟《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他告诉徐迟等说,我正在写一篇国际述评,题目起名《天亮了》,就用杜甫这首七律作为文章的开头。
 
    无独有偶,8月15日日本天皇播发投降令——《终战诏书》,正式宣布无条件投降。次日,《大公报》发表了该报总编王芸生写的社评《日本投降了》,也引用了杜甫的“闻捷诗”,且是作为开场白。乔冠华与王芸生,真是“英雄所见略同”。
 
 
附:美、英、中促令日本投降之
《波茨坦公告》
  美、英、中叁国政府领袖同意对日本发表公告,促其立即无条件投降,公告
原文如次:

1945年8月14日,日皇向议会宣布接波茨坦公告,颁投降诏书。
  美、英、中叁国政府领袖公告:

  (一)余等:美国总统、中国国民政府主席及英国首相代表余等亿万国民,业经会商,并同意对日本应予以一机会,以结束此次战事。  (二)美国、英帝国及中国之庞大陆、海、军部队,业已增强多倍,其由西方调来之军队及空军,即将予日本以最后之打击,彼等之武力受所有联合国之决心之支持及鼓励,对日作战,不至其停止抵抗不止。  (叁)德国无效果及无意识抵抗全世界激起之自由人之力量,所得之结果,彰彰在前,可为日本人民之殷鉴。此种力量当其对付抵抗之纳粹时不得不将德国人民全体之土地、工业及其生活方式摧残殆尽。但现在集中对待日本之星则较之更为庞大,不可衡量。吾等之军力,加以吾人之坚决意志为后盾,若予以全部实施,必将使日本军队完全毁灭,无可逃避,而日
本之本土亦必终归全部残毁。  (四)现时业已到来,日本必须决定一途,其将继续受其一意孤行计算错误,使日本帝国已陷于完全毁灭之境之军人之统制,抑或走向理智之路。  (五)以下为吾人之条件,吾人决不更改,亦无其他另一方式。犹豫迁延,更为吾人所不容许。  (六)欺骗及错误领导日本人民使
其妄欲征服世界者之威权及势力,必须永久剔除。盖吾人坚持非将负责之穷兵黩武主义驱出世界,则和平安全及正义之新秩序势不可能。  (七)直至如此之新秩序成立时,及直至日本制造战争之力量业已毁灭,有确定可信之证据时,日本领土经盟国之指定,必须占领,俾吾人在此陈述之基本目的得以完成。  (八)开罗宣言之条件必将实施,而日本之主权必将限于本州、北海道、九州、四国及吾人所决定其他小岛之内。  (九)日本军队在完全解除武装以后,将被允许返其家乡,得有和平及生产生活之机会。  (十)吾人无意奴役日本民族或消灭其国家,但对于战罪人犯,包括虐待吾人俘虏在内,将处以法律之裁判,日本政府必将阻止日本人民民主趋势之复兴及增强之所有障碍予以消除,言论、宗教及思想自由以及对于基本人权之重视必须成立。  (十一)日本将被允许维持其经济所必须及可以偿付货物赔款之工业,但可以使其获得原料,以别于统制原料,日本最后参加国际贸易关系当可准许。  (十二)上述目的达到及依据日本人民自由表示之意志成立一倾向和平及负责之政府后,同盟国占领军队当撤退。  (十叁)吾人通告日本政府立即宣布所有日本武装部队无条件投降,并以此种行动诚意实行予以适当之各项保证,除此一途,日本即将迅速完全毁灭。
作者:佚名   来源:不详
查看评论
发表评论
评论内容:

    验证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