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建湖文史网 > 人物春秋 > 乔冠华研究 > 正文

《才情人生乔冠华》 开城风云(4)(罗银胜)

发布日期:2013/12/25 15:48:42  阅读:2337  【字体:
 

 

    我们再把视线转到朝鲜。停战谈判于1951年8月底中断,美韩军队发动了夏季攻势和秋季攻势,妄图从战场得到谈判桌上得不到的东西,结果15万兵力被中朝军队歼灭。10月25日,停战谈判地点由来凤庄迁到板门店,双方又坐到谈判桌上来。此时,双方代表团 的成员都有所调整。在此前的23日,我方宣布以刚刚卸任的前中国驻苏联武官边章五接替邓 华,(邓华则仍回志 愿军司令部协助彭德怀指挥作战。)另以郑斗焕代替张平山为谈判代表,对方则以李享根接替白善烨。     

          

    这时志愿军代表团内部的党委也进行了调整,书记仍是李克农,副书记由原任中国人民志愿军政治部主任杜平担任,委员有边章五、乔冠华、解方、柴成文。杜平原来没有搞过外交斗 争,他克服“欠缺 外交头脑”的弱点,虚心向乔冠华等行家学习,相互促进。他认为,凭着几十年对敌斗争的经验坚信 ,我们共产党人外交方面的才能决不低于敌人。我们既能战争中学习战争,在战场上打败敌人,也一定能在谈判中学会谈判,赢得谈判的成功。杜平是位老红军,久经沙场,待人热情,对乔冠华很尊重,不耻下问,他来到开城后,与乔冠华住得很近,接触颇多。在他印象中,乔冠华为人十分开朗,彼此很快成为“很谈得来”的好朋友。他回忆道:    

 

    乔冠华很活跃。笑也笑得很潇洒,骂也骂得利落。他天性好动,外出时, 手里喜欢拿根文明棍,不停地摇着,大有学者之风。他在德国读过哲学,懂过几门外语,对中外文学有研究,笔头很锋利。当时,代表团给北京的文电稿大都由他起草。乔冠华平时有两大嗜好,一是香烟,二是茅台酒。一次喝醉了,李克农瞧着直摇头:“这可不行,在外交场合要误事的。” 我和乔冠华年龄相仿,很谈得来。饭 后经常一起散步,并以做些打油诗取乐。    

 

    停战谈判在板门店继续进行后,有人估计,这次有可能达成停战协议了。可是,乔冠华却不以为然,以他丰富的国际问题的经验,他慧眼独具,在给代表团成员讲话时作了如下分析:“中央估计战俘问题不难达成协议,我多少有些担心。最近范佛里特总部军法处长汉莱的声明是个信号,他竟诬蔑我方杀害战俘,……李奇微虽支持汉莱的声明,但不敢让汉莱同记者 见面。奇怪的是杜鲁门竟于汉莱声明的第二天,声称‘中国军队杀害在朝鲜的美军俘虏,是一百多年来最野蛮的行为’。一个大国的总统,居然支持连国防部都否认的一个集团军军法处长的声明,这不是一般情况,似乎道出了美国决策集团有可能要在这个问题上作什么文章 ,我没有把握,但我提醒同志们研究这个问题。”乔冠华的预感,后来被证明是对的。没过多久,美韩谈判代表抓住所谓“战俘问题”大作文章,使停战谈判受到重大阻碍。1951年12月11日,讨论战俘的安排问题的小组会开始。经李克农与乔冠华商议,中朝代表团派出李相朝和柴成文作为该小组谈判代表,对方出席的是海军少将李比和陆军上将希克曼。会 议一开始,我方 代表便根据李克农、乔冠华的指示,提出停战以后立即遣返战俘的原则。但对方拒绝对此表明态度,坚持必须首先交换战俘名单。双方就战俘问题讨价还价,争论不休。这样的小组委员会已经开了五十多次,对峙的局面不仅没有消除,反而越来越僵。为了打破这种僵持的局面,乔冠华与李克农一起,带领我方参加该项议程谈判的参谋人员,经过反复深入的研究斟酌,提出了一个扫清外国、孤立重点、迫使对方在遣返俘虏原则上让步的新方案。    

 

    这个方案由乔冠华起草,经代表团党委讨论,最后形成定案,直接上报国内毛泽东主席。由乔冠华起草的这一文件文字缜密,结构严谨,内容详实,考虑到了双方各自的利益,合情合理,它 是乔冠华昼夜思索、凝聚无数心血的成果,当然,也渗透 了李克农以及代表团全体成员的辛劳与汗水 。    

 

    因此,当这个方案在谈判中一俟提出,美韩代表尽管前思后想,又是研究,又是讨论,最后不得不原则上表示同意。    

 

    但是,美方一方面在谈判中讨价还价,拖延时间,另一方面却在巨济岛残酷迫害我被俘官兵,其暴行被媒体披露,美军在巨济岛的暴行,在全世界引起了愤怒的抗议浪潮。美国国内 也发生了美俘家属联 名向杜鲁门、艾奇逊要求遣返全部战俘的请愿运动。华盛顿受到了冲击,美国谈判代表团也不那么神气活现了。美方谈判代表乔埃垂头丧气地坦承:“巨济岛事件 使我们变得愚蠢了。”    

 

    对此,我方代表团决定抓住这个有利时机,向对方发起新的进攻,迫使对方走下一步。这时,乔冠华在代表团里起了很大作用。据参与其事的杜平将军回忆:“那几天,我们谈判代表 团的分析会经常开 到深夜。平时每天一次这样的预备会,大都由乔冠华主持。会上大家自由发言,各抒己见。分析敌人 明天可能会提些什么问题,我们该怎样回答。最后由秘书处的几 个同志整理综合,经李克农过目后,连夜向上级汇报。待上级答复后,即打印成文,参加谈 判的正式代表每人一份。每天到会场都是拎一 大叠纸条。这样,不管对方提什么问题,我们都能有条不紊地给以答复或者批驳。如果敌人提的问题 ,我们事先没准备,这也不要紧,就 向对方提出暂时休会,在电话上与李克农或乔冠华商讨对策。每次开这样的预备会议,乔冠 华总在身边放一个茅台酒瓶子,说到高兴时就品一口茅台酒。但那几天, 他却顾不上去‘照顾’茅台酒了,因为李克农和朝鲜的同志都一起来参加分析会。我们分析的结果是 ,经过十个月谈判,只剩下一个战俘遣返问题。美方在最后这个问题上同我们纠缠,把移交我方的被俘人数,从十三万二千退到十一万三千,又退到七万,表明美国政府不想在这个时候使战争 停下来。原因可能有两个:一是美国四年一度的大选即将开始,发动侵朝战争的共和党人杜 鲁门总统,害怕战 争的结束影响竞选;二是美国要在1954年的财政预算中增加军费开支,而朝鲜战争的继续进行则是最 好的论据。”

    

    这次谈判的开始,亦颇富戏剧性。朝鲜战争停战谈判谈谈停停,一波三折。早在1953年2月 初,毛泽东、周恩来根据朝鲜半岛战局的发展变化,分析美国有可能再次回到板门谈判卓 上来,于是电告李克农 、乔冠华,要他们就“是否可以再给他(指美国)一个台阶下,是否由我方主动提出复会”的问题,要 乔冠华研究并提出建议。2月19日,乔冠华复电毛泽东、周 恩来,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他说:    

    根据最近情况,大体可以肯定,美国在战场上耍不出什么花样来。解除 台湾中立化,只是 自欺欺人的拙劣把戏;封锁搞不起来;两栖登陆困难更大。艾森豪威尔(美国新任总统)欲借 以吓人,殊不知人未 吓倒反吓倒自己……    

(一)联大对我拒绝印度提案尚未处理,但鉴于美国解除台湾中立化的行动,激怒了很多中 间国家,多少抵消了我拒绝印案产生的不利影响。联大复会很可能对此案不了了之,拖到下面再说。

(二)美国搁起板门店转到联合国,本想借以压我们,联大压不成,战场又无多少办法,本 可自回板门店,但鉴于美国在联大尚未死心,对战场亦未完全绝望,因此虽有少数国家不反 对再回板门店试试, 

美国今天是不会愿意的。

    (三)如果我正式在板门店通知对方无条件复会,美国态度将是拒绝的居多,……如果我以金(日成)、彭(德怀)致函形式,对方可能认为我性急,有些示弱,反易引起对方幻想。结论是一动不如一静,让现状拖下去,拖到美国愿意妥协并由他来采取行动为止。    

 

    毛泽东、周恩来接到乔冠华的来信后,同意了他的看法。果然,三天后(2月22日),联合国军新任总司令克拉克致函朝、中方面,建议在板门店先就交换战俘问题进行谈判。这样就在 4月26日,中断了6个 月零18天的停战谈判,又在板门店重新开始了。同事们都说乔冠华料事如神。    

 

    这场谈判,反映在报刊记者身上,也是一次新闻战。乔冠华在代表团里分管新闻宣传工作他通过英国《工人日报》记者阿兰?魏宁顿和法国《今晚报》记者贝却敌,对美国记者进行 既联合又分化的斗争,导演出一幕幕精彩而成功的话剧来。    

 

    然而,千虑一失,在工作中难免有闪失,曾受到周恩来的批评。例如:1953年5月18日,周恩来致函李克农、乔冠华,对志愿军代表的发言和抗美援朝的新闻稿用 词不当提出意见。他指出:“我们的发言和新闻稿件中所用刺激性的词语如‘匪类’、‘帝 国主义’、‘恶魔’、‘法西斯’等甚多,以致国外报刊和广播方面不易采用。各国友人对此均有反应。望指示记者和发 言起草人注重简短扼要地揭发事实,申 述理由,暴露和攻击敌人弱点,避免或少用不必要的刺激性语 句。国内方面亦将采取同样方针,并告。”对周恩来的指示,乔冠华他们坚决照办。    

 

    当年6月25日,在朝鲜战争爆发三周年的纪念会上,乔冠华为中国代表团成员作了一次关于 停战谈判的形势报告,他说:我们现在很主动,我们不着急。只有不着急,停下来才是可靠 的,稳定的!……签字的准备工作已基本完成。停战委员会的活动是频繁的。由双方军事代表所组成的联合观察组的活动还 是卓有成效的。    

 

    前途如何?看来还要拖一段时间,但最长不会超过一年,因为我们有力量,有道理,最后他还得回到谈判桌上来。还得谈,还得停。我们是能够胜利的,而且已经胜利了。谈判夹杂着战争,战争推动着谈判。乔冠华讲话一个月后,停战谈判经过两年零半个月的艰 苦努力,终于取得了胜利。朝鲜战争停战协定于1953年7月27日上午10时10分由朝中方面与美国方面的首席代表--南 日、哈里逊在 

开城板门店签字厅签字。至此,长达三年的朝鲜战争终于落下了帷幕。    

    这个协定的签字,让全世界渴望和平、反对战争的人们都松了一口气。朝鲜、中国、美国乃至全世界爱好和平的人民都欢欣鼓舞,庆祝这个协定。当天,在人们的欢庆声中,乔冠 华站在开城市中心的南 大门楼台上,凝视着那些在晴空中飘扬的无数面朝鲜壮丽的国旗和成千上万载歌载舞的开城人民,心潮起伏,久久难以平静。    

 

    此时此刻,乔冠华想到,在开城数百个难眠之夜,大家的艰苦努力并没有白费,这是中 国代表团在党中央领导下艰苦卓绝的斗争的结果。这个协定的签字,也是战争与和平力量较量的结果,是通 过和平协商停止一场旷日持久的战争的成功范例。同时,这个协定的签定,标志着不可一世的美军从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顶巅开始走下坡路。    

 

    “联合国军”总司令、美国陆军中将威廉?凯?哈里逊在签字后说:“在执行我国政府 的训令中,我获得了一项不值得羡慕的荣誉,那就是我成了历史上签订没有胜利的协定的第 一位美国司令官。我感到一种失望 的痛苦。我想,我的前任,麦克阿瑟和李奇微两位将军一定具有同感。”停战协定由双方首席代表签字,并立即生效。为防止意外事端发生,确保签字成功,在7月2 6日,李克农与乔冠华协商后提出:双方司令员不到现场签字,而由双方首席代表签 字生效,然后再各自向本方 司令官送签互换文本。因为从汉城传出消息,李承晚很可能派人来板门店搞刺杀活动。美方对李承晚 似乎也有点不太放心。因此,这一锦囊妙计被双方接受 。    

 

    中国人民志愿军司令员兼政治委员彭德怀是在开城签字的。7月28日上午9时30分,身材高大 、面色黝黑的“彭大将军”倒背着双手,大踏步地步进开城来凤庄签字大厅,李克农、乔冠 华、杜平、张明远 、肖全夫等随之走进会场。历史见证了这一场景:彭德怀拿起毛笔在停战协定文本上签了“彭德怀” 三个大字。朝鲜战争的尘埃落定,中朝人民取得了巨大的胜利,这是国际主义、爱国主义的丰硕成果。 半个世纪转瞬而过,现在回过头来看,李克农与乔冠华两位领导人的精诚合作,也是取得胜 利的重要因素。    

 

    长时期的超负荷工作,使原本身躯羸弱的李克农,积劳成疾。随着1951年冬季的来临,他的 健康状况 每况愈下。主要是他的哮喘越来越重,经常大口大口地喘气,有时甚至失去知觉。一次正在开会,他 突然头一歪,昏迷过去了,幸亏在场的人抢救及 时,才苏醒过来。这次是心脏病复发,他的身体愈加虚弱。李克农强支病体主持谈判的情况没有能瞒过毛泽东、周恩来。中央担心他的身体支持不 住,便开始考虑派人去接替他的工作,让他回国休息和治疗。伍修权对李克农说:“你的身体不好,中央让我来替换你一下。”    

    

  

    李克农喘了一口气,静静地闭了一会儿眼睛,一字一顿地回答:临阵不换将!”他接着说,感谢中央的关心,我现在身体不太好,但是熟悉谈判工作的全部情况,已经摸透了各方面 的规律,如果现在中途换人,一切又得从头做起,对整个工作不利,因此建议在我 尚能支持的情况下 ,不马上换人。    

 

    乔冠华当时年富力强,精力充沛,足智多谋,行文洋洋洒洒,张口妙语连珠,但略显高 傲自负、不拘陈规。和他配合工作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他眼里也没有几个他佩服的人。李克 农 坐镇开城,不仅在对 外谈判中施展出卓越的策划才能,在协调内部关系上也得心应手。他一方面坚持高效、铁面无情的作 风,另一方面体恤下情。他和乔冠华,一个队长,一个指导员 , 尽管他有时感觉和乔冠华较难相处,有时非常别扭,但他从不当着人的面指责乔冠华,也制 止部下议论他的长短,他认为一个人有其长必有其短,而往往缺点是优点造成的。后来他们成了好朋友。乔冠华很有个性,他毕竟是中国共产党的杰出的外交家,他和李克 农可以说在整个谈判期间配合默契,互相信赖。但真正令乔冠华感动的是在李克农逝世后他 了解到的一件事情。     

 

    谈判签字后的第一个中秋节,乔冠华喝醉了酒,摔了两个酒杯,大家劝他回去休息,他醉醺 醺地说, 我辛辛苦苦地给毛主席的报告,都是老头子一个人签名。   

 

    “老头子”指的是李克农。当时他并不在场。事后,周恩来为此事狠狠批评了乔冠华,并且让乔冠华给李克农赔礼道歉,写出检查。乔冠华也意识到自己做得太过分了。他向李克农承认错误时,眼泪都出来了,李克农只是平静地说 ,这事我早知道 了,你眼里没有几个人,要吃大亏的。    

 

    李克农又向周恩来说情,不要处分乔冠华。数年后,乔冠华才知道这份情谊。他对人说,李 克农对我 这么宽宏大量,我深受感动。我写检讨是出自真心。    

 

    朝中方面的首席代表南日将军,能讲一口流利的俄语,他受过大学教育,又上过军事院校,开始有些看不起中国代表人员的土样。而乔冠华更非等闲之辈,平时他写了稿子别人一字一句都不能改,而南 日又年轻气盛,两人发生了一些争执。    

 

    李克农在处理完公务之后,分别找乔冠华、南日谈心,通过李克农神奇般的说服工作,这两位同样骄矜而富有才干的人不久便握手言欢。后来到了谈判的紧张持久阶段,他们俩的关系 处得相当好,一直 到谈判结束都关系融洽,配合有方。    

 

    1952年谈判中断,板门店会场冷冷清清,思乡之情弥漫在中国代表团成员心底,每到外交 部派信使送 文件、信件时,大家都眼巴巴地盼望着这一天。    

 

    有一次信使来了,令人感到诧异的是,信使是乔冠华的夫人、外交部新闻司司长龚澎,派这 么大的“ 官”当信使,这还是头一次,据说是周总理的安排。    

 

大家正看着乔冠华、龚澎夫妇俩眼睛对眼睛,笑嘻嘻的样子,李克农把大家招呼到 一边说,“你们看到了吧,周总理怎样做工作,做得这个细,咱们都学着点儿。”李克农拍电报,请解方、柴成文等夫人来板门店探亲,不能前来的也千方百计捎信带话。这个做法深得人心。祖国亲人的到来,使冷清的驻地变得热闹而富有生气,大伙在一块开玩笑 。“胡公就是胡公,我们学不来,咱们也学不来峡公,连夫妇的私生活也想到了。”胡公是指周恩来,峡公是对李克农的尊称。他们两人有一个共同点:善解人意,富有人道主义精神。 

 

   

作者:佚名   来源:本站原创
查看评论
发表评论
评论内容:

    验证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