碧海丹心(唐光来)
——末宋丞相陆秀夫崖山殉国735周年祭
德祐二年(1276年)三月,元军破临安,恭帝降。这本来就是南宋的终结。而陆秀夫不甘如此,毅然追从二王于温州,共立端宗于福州,再扶幼主于硇洲、碣州,负帝入海于崖山战舟,使宋室从1276年延续到1279年,从临安延续到崖山。其间流动十五六个地址,顽抗到最后一刻,国虽灭而君臣不辱,节操不损,浩气长存。哦!这岂不赖江东先生之力么?
碧海苍穹,丹心沉波;足以豪泣,更可高歌!
一
陆秀夫,字君实,一字实翁;别号江东,世称江东先生,盖其先世乃江东人也。高祖陆蕴,字敦信,官楚州管勾,遂籍楚州盐城县长建乡长建里(今江苏省建湖县建阳镇);曾祖陆荣,字升卿;祖陆彦敏,字大有;父陆闻霆,字芳春;母赵氏。兄陆清夫(一说义夫、达夫),字君明;弟陆士夫(一说秀甫、秀士),字君敏。南宋理宗端平三年(1236年)十月初八日(一说三月初三卯时),陆秀夫乃出生于此地:古长建里,今建阳镇。
1
陆秀夫三岁(1238年),父母携抱避战祸而迁居于镇江汝山下之朱方镇(因父业在彼)。五岁(1240年),开蒙其乡人二孟先生(孟逢大、孟逢源兄弟俩)学馆。七岁(1242年)能属文,“下笔有奇语,不待师烦,日进不休。”孟之生徒常百余,独指秀夫曰:“此非凡儿也。”
关于“二孟先生”,是孟逢大、孟逢源二位,还是孟二先生一位?从实况出发,我倾向前者。最早提到“二孟先生”是其同乡同事龚圣予(名开)的《陆君实传》:“郡有二孟先生,以宿学教授生徒,大小学多逾百人,知君实不凡,刮目待之。”注意,“大、小学”且“多逾百人”,一位孟二先生如何招架得了?
16岁(1251年),因留居章氏妇家而寄读于镇江南郊鹤林寺书院。曾写下《题鹤林寺》诗:“岁月未可尽,朝昏屡不眠。山前多古木,床上半残编。放犊饮溪水,助僧耕稻田。寺门久断扫,分食愧农贤。”表达了他对劳动人民的情感。
淳祐十二年(1252年,17岁),陆秀夫回原籍(此前亦回过祖父母处)应乡试预考(县试、州试、院试),便就读于故里酺神殿读书精舍(今建阳镇陆秀夫纪念馆内尚存“宋陆忠烈公读书处”石刻。这“忠烈”,乃明万历四十四年,即1616年,盐城知县陈美奏请神宗下诏追谥)。后得贡生,补太学牒,入读临安太学。宝祐三年(1255年,20岁)乡试,魁省元。宝祐四年(1256年,21岁)会试,与文天祥同登进士榜,中二甲二十七名(文中一甲一名,为进士第一,即状元)。时与同年契交以立志报国互勉。
2
陆秀夫才思清丽,一时文人少能及之。性沉静,不苟求人知。景定元年(1260年),李庭芝镇淮南,闻陆秀夫名,聘至幕府,三迁至主管机宜文字(军事上起相当今参谋长作用)。襄阳失陷,陆随李庭芝罢职七个月。居京口丹徒,著《庄子注》一书。度宗咸淳十年(1274年),李庭芝为淮东制置使,擢陆秀夫为参议官。
这年七月,35岁的度宗赵禥病逝。嫡子娃娃赵显(全皇后生)即位,是为恭帝。封杨妃(初入宫为美人,咸淳三年进封淑媛)所生赵昰为吉王,俞妃修容所生赵昺为信王。
且说恭帝德祐元年(1275年),元兵南犯,边境军情告急。当时淮东幕府诸僚属多离走,唯陆秀夫等数人(当有龚开在内)坚守其职不去,李庭芝上举其名,陆便自维扬入朝,任司农寺丞,累擢至宗正少卿兼权起居舍人。
德祐元年12月17日至德祐二年正月初五日,陆秀夫以礼部司郎衔参与赴平江向元相伯颜讲和(和谈成员为柳岳、陆秀夫、吕师孟等)。伯颜不许,随即进军皋亭山(杭州东北、余杭西南交界处,宋都防守要隘)。宋廷又遣右丞相文天祥往与伯颜谈,被扣留;二月,文天祥由镇江逃入真州。
德祐二年元宵节,因宋廷已处于风雨飘摇之中,故临安城内连一个灯影子都没有。皇宫里只举行了一个冷漠的晋封仪式:改封吉王赵昰为益王,领福州;改封信王赵昺为广王,领广州。又命杨淑媛弟杨亮节等掌理二王府事务。这在临朝老手谢道清(谢道清,天台人。理宗皇后,度宗时尊为太后,恭帝即位又尊为太皇太后,主国政)看来,恭帝降,已是万般无奈绝难避免的了。复兴宋室的希望,只有寄托在二位皇兄赵昰、赵昺身上。所以将他俩改封到京外去,如能躲过眼下临安这一劫,再加上贤臣辅佐,或许能雪耻复国。太皇太后的良苦用心,幸生皇子的两妃还算领会一二;出京,奔领地寻活路去。尤其是杨淑媛,不愧是度宗的长子之母。
是年三月,伯颜下临安。赵显祖母谢太皇太后抱着4岁的他(恭帝),率领在朝百官出递降表。帝及全太后旋被押解北去(时太皇太后重病宫中)。南宋亡。
后来,帝被元降封为瀛国公(终为僧),太后降封为寿春郡夫人(终为尼)。母子等在燕京屈辱至死。
再说,临安陷落时,杨淑缓火速由其弟提举杨亮节等护持,带领二王(益王、广王)出京城,躲金华,走温州(俞妃修容竟在出京途中失散)。陆秀夫与苏刘义追从之。使人招陈宜中于南澳(陈,景定三年廷试第二。文天祥被扣,他任右丞相。乞和无效,潜回乡里);招张世杰于定海。陈、张至,奉益王为都元帅,广王副之,起兵复兴。四月,文天祥由海道至温州。五月,共拥立9岁的益王赵昰于福州(升为福安府),是为端宗;改元景炎,建立了末宋小朝廷(后因流动而俗称行朝)。尊杨妃为太妃,广王为卫王,陈宜中升迁左丞相,张世杰为太傅,文天祥授原职右丞相兼枢密使,陆秀夫授中书舍人兼直学士院加端明殿学士。
3
这当儿,陆秀夫因力荐文天祥事,触怒了陈宜中(国事皆决于他)。陈以“议不合”令言官劾之。景炎元年(1276年)八月,陆秀夫罢黜(起初跟大臣语犹自称“奴”的杨妃,也未便冒言)。陆就扶母偕赵、倪二夫人携四子一女及家人端儿、正儿,投奔任潮州管勾的哥哥陆清夫。时弟陆士夫亦在潮。
赵氏迭婵系继配(或谓之补房,正妻)与其母为姑侄关系,生子繇(六郎),死于潮。前有元配章倩娘,系淮人章子美(先在京口供职,后入朝为官),以其兄孙女妻秀夫,早逝无出。度宗咸淳元年(1265年),秀夫在李庭芝幕府时,聚倪氏为侧室,其年籍无考,为七郎、八郎、九郎(亦死于潮,葬于赵氏大母之侧)、幼女的生母。后有次室蔡曰忠之女蔡荔娘。前在景炎元年六月,陆奉帝次仙游之枫亭安抚民众时,由杨太妃赐婚。蔡得孕,元兵进逼,太妃顾及海上颠簸,命之留枫待产,未予同行。荔娘旋择莆田匿居,生子钊(亦为太妃赐名)。一别之后,再无见期。
当时,陆秀夫年友潮州人陈经国、许君辅、周裕(后成亲家)、方宝应四人,将澄海县辟望港口(今广东省澄海市澄城镇港口村)百余亩荒地给陆安家,即名为陆厝围。还帮陆建立学士馆和练兵场、秋千场,让潮州青年习文练武,准备抗元。
继七月扬州陷,李庭芝死,至十一月,元军入建宁。陈宜中、张世杰等奉端宗登舟浮海。因泉州蒲寿庚以大量市舶助元,致使二王无法多在福建沿海羁留,而迅即于十二月进入广东(含今之香港),移驻潮州。再往泊甲子门,位于潮州之西南海口。
景炎二年(1277年)正月,帝舟移梅蔚(今梅窝,在香港大屿山)。
此时,陆致书兴化(福建辖)宣抚使陈文龙:“今车驾蒙尘,中原荆棘,淮东江西闽广诸路俱败陷。北望长安,无寸土干净,秀夫岂敢游逸此土哉!”“想身死不足惜,国事不可为至可恨也!”以激励被执的陈公忠义死国,并表达自己盼望复出为国效力的意愿。
四月,帝舟移泊富场(即官富场,就是今深圳)。六月,去古墐(称“古墐围”,今香港九龙)。九月,再迁潮州之浅湾(今澄海,先后四进四出)。时君臣转战沿海各地,屡屡遭挫。陈宜中御敌无策。十月,张世杰责问陈:“此何如时?大业未济,动辄以台谏论人。世杰若不可相公意,亦当如此!”陈宜中惶恐,乃召回陆秀夫,并升为端明殿大学士同签书枢密院事。值此小朝廷风雨飘摇之际,陆秀夫竟遭贬过着几近年半的赋闲生活。
4
陆秀夫重返朝廷时,将母亲、长子繇长媳裕芳夫妇和九郎及其乳娘留在陆厝围。这个陆秀夫的谪居地便成为他的第二故乡。
陆秀夫还朝,遂执政事。海滨诛茅捧土以为殿,每遇议事,他总端笏肃立,俨若临朝。十一月,元军袭浅湾,帝舟赴秀山(一名武山、虎头山,有居民万余家,在东莞西南海中)。再奔井澳(今广东中山市沿海)。至井澳时,飓风大作,舟败几溺,端宗惊悸成疾。十二月,元军击井澳,帝舟去谢女峡(一名仙女澳,今珠江口外海中),复入海。陈宜中却捩舵他往占城(今越南中南部。至元十九年,元攻占城,他又迁居今泰国而死。一说陈宜中遁占城,未几,元军突破,被执,押赴临安,绝食而亡。倘如此,陈虽惧敌怯战,然其良知不泯,聊可称道)。
景炎三年(五月后为祥兴元年,1278年)二月,元军陷潮州。三月,帝舟欲去占城,未果,遂驻硇洲(广东雷州湾外之海中)。四月,11岁的赵昰驾崩(1268-1278年)。登位播越海滨屈指两年(景炎元年8个月,二年12个月,三年4个月)。
端宗殁,群臣皆欲散去。独陆秀夫曰:“度宗皇帝一子尚在,将焉置之?古人以有一旅(500人)一成(方10里)而中兴者,今百官有司皆具,士卒数万,天若未欲绝宋,此岂不可为国耶!”这是用夏少康王、周成王中兴的典故来激励将士保宋抗元。便与众立8岁的卫王赵昺,是为帝昺,后称少帝(升硇洲为翔龙县,《填海录》以为祥龙)。五月初,改元祥兴。尊杨太妃为太后。陈宜中以与张世杰不协,屡召不至。乃进陆秀夫为左丞相。
这位使陈“惶恐”与陈“不协”的张太傅,也着实有点儿不好共事,尤其在有关生死存亡的重大问题上,更惯于独断专行,何尝与新进位的陆左丞相“共秉朝政”?硇洲形势岌岌可危时,行朝何处去?陆丞相向杨太后建议南移琼州(今海南省),这本来是一条生路。张却固执已见,北回崖山,而蹩进了死胡同。
六月,帝舟经碣州(亦在今香港大屿山)而移驻崖山(今广东新会南80里海中)。张世杰以为此天险可扼以自固,始不复思转徙了。这种极端有害的情绪,终致身陷绝境而不能自知,更不能自拔。
丞相陆秀夫外筹军旅,内调工役;有所述作,尽出其手。对幼帝“虽匆遽流离中,犹日书大学章句以劝讲”,克尽忠勤。陆还依山伐木建行宫二十间,立正殿曰慈元,以居杨太后和宋少帝;其余为百官有司之所。又筑草屋三千间,士卒数万,皆有依止。
闰十一月,文天祥在五坡岭(今广东海丰北)被俘。张弘范(乃张世杰之宗兄弟)将其押解崖山元船上,逼他写信招降张世杰、陆秀夫。他坚决拒绝,挥笔写下《过零丁洋》诗以明志。诗的最后两句是:“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元军至甲午门,俘获前来侦察的宋将刘青、顾凯,得知少帝已到崖山多日,于是挥戈往击。
大战在即,行朝君臣召集了紧急会议。当张世杰宣布元军水师已临崖山外海时,朝堂一片惊恐。身为左丞相的陆秀夫神色自若地站起身来,直陈已见:“御敌于崖门之外。”即是把水师开出南崖门,在外海列阵迎战。很多人对此表示赞同。因为从双方力量的对比上,宋船舰1500艘,元船舰未若宋之一半。且水战为宋之所长,元之所短。再则元军多北方人,不习水性。交战起来,不一定失利。即使败了,外海广阔,有回旋余地,可以南下琼岛,或另作计较。可惜这一正确主张,又遭到张武夫的反对,他认为“聚则力强,散则力弱。”结果,未经太后首肯,未及丞相商量,一散朝,就下达急令:崖外船舰一律撤回崖内;崖上兵马毁营归船;按300船为一寨而分为五个方阵(即前后卫、左右卫、少帝与太后居舟为中军)。每个方阵一律船头向内,船尾向外下碇,并以铁索联结,使之成为一体,死守崖海。如此列阵,只是被动抵挡、挨打,而不能还击,更谈不上主动出击歼敌。
眼睁睁坐失许多战机,忧心如焚的陆丞相往说时,而张之“急令”已在贯彻执行之中。秀夫无奈,便用曹操结船而败于赤壁之火以提醒。张对之“此一时,彼一时”也。陆见张不听规劝,估摸这次是难逃劫运了。于是回到自己舟中,将逐日写的“海上记事”交给江西庐陵人礼部侍郎邓光荐曰:“君后死,幸传之。”而邓未及登陆,就被元军俘获,“海上记事”及行朝文件全为元军所掳掠。后辗转何去,“其书存亡无所知,故海上之事,世莫得其详云”。
张世杰确有许多自己不得推诿的疏忽,如陆上兵马通统撤到船上,以致被敌人断了汲道粮道,将士们饿了吃干粮,渴了喝海水,闹得不少士卒上呕下泻,丧失战斗力。被囚在元船的文天祥闻讯痛责道:“世杰久在军间,多年转战海上,应知保障淡水、薪粮供应之紧要。现竟犯下如此大错,莫非天意要亡大宋么?”
两军水师相遇相持,自福州浮海以来还是第一遭。如此对峙间或小战二十余日(从正月十三日开始)。待元军结集部署完毕,劝降不成时,张弘范决定发起总攻。兵分四路:以副帅李恒率一路居于北崖门外;自己亲率一路居于崖山西南,以对付宋将之骁勇者左太;另两路分别置于崖南与崖西,作为他的左右侧翼,各相距里许。又将自己连日来观察潮汐的规律告诉各将领。并约定以他主舰上的乐声作为总攻信号。
决战前夕,张世杰部将陈宝降元。
二月初一至初五,崖山及其附近海域平静得异乎寻常。初六清晨,四路元舰各自进入战位,等待潮落。时间一到,潮水南泻,居北的李恒驱舟顺流冲过北崖门进入崖海,与苏刘义船舰接火,矢石如雨,呼啸而过。这场殊死搏斗一直进行到近午。少顷,海潮回涨,南路元军又乘流冲入,致使张世杰、苏刘义腹背受敌。此刻,张弘范隐蔽的主舰队一路开始闯进崖内,并奏起乐曲。张世杰听见敌船乐声大作,以为元军要开午饭了,心里稍有松懈。想乘元军吃饭之机,自己也好喘息一下。不料,崖西一路迅即杀入,四路一齐动作起来,合力攻击,夺左太舰,又夺夏御史七船。自巳至申(9时—17时),呼声震天。俄而,宋军有一舟樯旗仆,而随之诸舟樯旗皆仆。自此宋方失去指挥,军士大溃,翟国秀、凌震等都解甲降。以至文天祥当日写的《目击崖山》长诗中说:“昨朝南船满崖海,今夕只有北船在。”形成了中国历史上一次空前的大海战。
5
祥兴二年(1279年)二月初六日,元军发起总攻,崖山破。张世杰、苏刘义各断索离去。一说张、苏离去前,遣一小船驶近帝舟,欲带少帝同去。秀夫担心帝为人出卖或被俘辱,执意不允。
帝舟大,且连结在“四卫”中间,动弹不得。加之誓言“死守”的“统帅”在活逃;敌军又迫近。秀夫见状,“度不可脱”,俯仰海天间,别无生路可走,面前只有“入海”一条道了。乃先仗剑驱妻倪氏(另云尚有妻孟贤贞,应是复出后娶,乃再继配,再补房,仍为正妻)和子七郎、八郎(一说二子陆伟、三子陆卫、四子陆讳当为孟生)及幼女投海。幼女扳舷求哀。秀夫以剑示之曰:“汝先去,吾即来!”女乃脱手沉于海。后走帝舟,哭拜幼君曰:“国事至此,陛下当为国死。德祐皇帝辱已甚,陛下不可再辱!”拜起,将黄金玺系帝腰间,背负帝身,以匹练束之如一体,赴海而亡。杨太后亦随之投海殉国,时年36岁。当时入海从死者有数万之众。所以“孤忠”之说,很有点儿不好解释。
那断索突围的张、苏二人去占城,遭土豪强逐,只好乘舣回南恩海陵山,召集溃散部众。忽飓风大作,将士劝其登陆。张语众曰:“无以为也。”即登船楼上香祝曰:“我为赵氏,一以至矣,一君亡复立一君,今又亡。我未死者,庶几敌退,别立赵氏以存祀耳。今若此,岂天意耶?”时风涛大震,世杰堕水死。直到此时,主编《宋史》的元人脱脱始云“宋遂亡”。苏刘义亦在海上,为部属乱杀。
这张世杰,范阳(今河北涿州)人,宋叛将张柔(先降金,再降元,张弘范是其第九子)之侄。中途归宋,李庭芝令其据守郢州。临安危急时,他赶往京都勤王而驻扎舟山。再扶二王南移,逐步形成小朝廷的最高军事长官。但,他缺文韬,少武略。一天战斗,竟使宋室土崩瓦解成历史。如此之“大忠”,岂能不有点儿赧颜!
随着陆丞相殉国的九岁帝昺(1271-1279),继位漂泊海域宽算只有10个月(祥兴元年8个月,二年月余)。
至此,三年兄终弟及的末宋朝,随着陆丞相负帝入海而停止运转。以至从太祖陈桥兵变发端的320年整个赵宋,也随着丞相陆秀夫崖山负帝入海与张世杰“堕水”之浪花的溅起而宣告结束。
二
陆秀夫殉国后,其留在澄海侍奉祖母的长子六郎繇娶妻周氏,生子陆海、陆道;继薛氏,生子陆浩。繇因先世庐墓在盐城,即命陆海、陆浩携妻子泛海归盐。海居今龙冈镇北陆家巷,浩居今建阳镇西陆家庄。陆钊居莆田。此后子孙繁衍,人口日众,又有四处播迁者,如去山阳、去丹阳、去姑苏、去嘉兴等地。其间,播迁再播迁,七百年沧桑,不可详考。但有一点可以肯定,苏闽粤诸省不少陆姓,乃陆丞相之嫡裔无疑也。
三
崖山海边原有一块大崖石,曾刻有“镇国大将军张弘范灭宋于此”字样。明成化年间,御史徐瑁命石工磨去张字,改刻“宋丞相陆秀夫死于此地”。后又刻“奇石”二字。“奇石非奇,宋少帝、陆秀夫死社稷于此石,乃大奇。”新中国成立后,南海舰队某部建军港,炸毁奇石。周总理闻讯责成恢复这一景观。于是在附近石上镌刻了“宋少帝与丞相陆秀夫殉国于此”。乃国歌词作者田汉手书。
崖山上有慈元庙、大忠祠、义士祠。慈元庙两侧对联是:“一代君臣同死节,万年日月共争光。”庙内供奉杨太后塑像。庙左大忠祠,供奉陆秀夫、文天祥、张世杰三英烈塑像。1958年,董必武《游崖山》诗:“往事海天何处问/随潮上下只鸥知/骂名留得张弘范/义士争传陆秀夫。”庙右义士祠,供奉十万投海殉国的将士英灵。
陆的“第二故乡”澄海市新区花园兴建了秀夫亭、九郎墓碑。陆姓村庄中有18座“陆氏宗祠”,均供奉先祖陆丞相。南澳市青澳湾畔有陆秀夫陵园。内柱上刻有对联曰:“西去崖山,敢从烟海扶危宋;东归径口,长向云天抒壮怀。”深圳市蛇口工业区立有陆秀夫背负少帝投海殉国的大型石雕。其南山区赤湾畔葬有宋少帝陵。
山东曲阜孔庙,从清咸丰八年起,亦供奉陆秀夫神主牌位。
江苏省镇江市青云门,元初,当地人感陆忠烈,助其裔孙建祠纪念。先建于金山,后迁唐颓山下;明万历中,又迁鹤林寺。清乾隆九年(1744年),裔孙陆其筠重建。民国十九年(1930年),迁至陆氏祠堂,今存坐北朝南老屋三间。
盐城市区有陆公祠,建湖县城有纵贯城区的秀夫路,故里建阳镇有新建陆秀夫纪念馆。
陆秀夫总括44岁一生,其突出的历史功勋,可以概括为“拯救灭国,支撑喘息,延长宋祀,添帝两阙”。
恭帝降,南宋亡。而陆秀夫追从二王,箍起救亡班子,重建小朝廷,硬把已灭之国拯救过来。及至端宗殁,群臣欲散。独陆秀夫与众议立卫王为帝,又把最后一朝支撑起来。如此顽强拯救,艰难度日,将宋延长三年,虽然颠沛流离;为中国帝王史增添了两位皇帝,尽管是小儿。
陆秀夫最最难能可贵的事迹,是舍弃身家性命,负帝赴海死,与国共存亡。旷古独一,举世无双!
此处,缀上笔者一首《咏襄阳》诗稿,或许还算合适。
襄阳,襄阳,襄阳
湖北的襄阳,河南的洛阳
辽宁的沈阳,福建的建阳
江苏的亦建阳,我们壮丽家乡
永远活着陆秀夫丞相的忠烈形象
先辈乡贤末宋丞相陆秀夫
初出仕,配合李庭芝守襄阳
扼孤城,抗蒙元,全力支撑危邦
一直抗到江南、岭南之崖山下
一直撑到广东南面的海舶上
最终咱建阳的末宋陆丞相
毅然负帝赴海死,年四十四
啊,碧海丹心篇,古今中外绝唱
成其君国不辱,完其臣节不屈
浩浩然,千秋万载流芳!
附录一:二王南移路线示意表
二王:南宋度宗妃杨淑媛所生赵昰(1268—1278),先后封吉王、益王;修容妃所生赵昺(1271—1279),先后封信王、广王、卫王。二王虽生命短暂,却先后均即帝位。最终,赵昰病逝于今广东硇洲岛,葬于永福陵。赵昺被陆丞相负死于万顷碧波,其尸体据说为义民埋葬于今广东深圳赤湾村。
1276.3 |
1276.3 |
1276.4 |
|
|
|
|
1276.11月浮海前 |
1276.11底 |
|
|
|
|
1276.12底 |
1277.正 |
|
|
|
|
1277.6 |
1277.9 |
|
|
|
|
1277.11 |
1277.12 |
|
|
|
|
1278.5(赵昺继位) |
1278.6—1279.2 崖山(2.6宋亡) |
附录二:陆秀夫故乡两处纪念祠馆简介
陆 公祠
盐城是末宋丞相陆秀夫的故乡。为了纪念这位爱国民族英雄,明嘉靖十年(1531年),由盐城知县程火节在儒学街西侧首建“宋丞相陆公祠”。
初建为三进、两厢和一坊一亭。一进为门厅三间,二进为仰止堂三间,三进为正祠堂。二进与三进之间两侧有东西厢房各5间。大门外有中流砥柱坊三跨。门厅内有表忠亭。嘉靖十七年(1538年),在正祠堂后又增建浩然堂三间,耳房一间,厨房一间,至为完善。万历、天启年间曾予修缮。清顺治十三年(1656年)重建,康熙、乾隆、嘉庆年间复经维修。
祠内陈设,有忠烈公塑像、画像及名人题写的匾额、挂联、诗词、碑刻、祭器等。
全国解放前,陆公祠长期失修,房屋破敝不堪;祠内陈设也遭到不同程度的毁坏和散失。中流砥柱坊与表忠亭、浩然堂,不复存在。又曾先后被几个单位占用,东拆西补,面目全非。
1984年秋,陆公祠得以修复,被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占地1500平方米,建筑面积554平方米,仍为三进二厢。一进是门厅,正中保留了“宋丞相陆公祠”碑刻;二进为仰止堂;三进为浩然堂。二进和三进之间两侧有对称的厢房。祠内的塑像、画像与匾额、条幅等陈设已基本恢复。明万历年间,盐城知县杨瑞云重修陆公祠记和天启年间盐督苏茂相为陆公祠题诗石碑;清顺治年间盐城知县贾国泰等重修陆公祠长木条方等历史文物,也得以保存。
修复后的前门,上悬武中奇题“陆公祠”石刻横额,内有“碧海丹心”横匾;正殿“仰止堂”由刘海粟题名,供奉陆秀夫大幅绢画像,内挂“千载孤忠”横匾;后院“浩然堂”为李敦甫题写,内悬张爱萍手书“海嶽忠贞”横匾;中为陆秀夫全身塑像。四壁为曹晋杰、吴继平合作介绍陆秀夫生平的二十四巨幅连环画。东、西厢房陈列陆秀夫的遗稿遗墨等文物。
2009年11月,盐城市政府重建扩建陆公祠,以彰显城市瑰宝,传承历史文脉。恢复“中流砥柱”坊,新建三进厅堂、“光前裕后”照壁及崖山殉国塑像等,增辟文化市场一条街。
游人至此,无不崇敬这位顽强抗敌、负帝入海,与国家共存亡的民族英雄。
这次重修扩建工程,注重建筑整体风貌,钩沉南宋符号,体现明、清特色,使这座盐城最古老的建筑群成为与历史对话的载体。祠内陈设侧重陆秀夫对“国”之精忠炽热事迹,立体地反映其可敬可亲的形象,使节义流芳千古而历久弥新,让后人见贤思齐且修德力行。
陆秀夫纪念馆
陆秀夫纪念馆,坐落陆丞相故里建湖县建阳镇建水南岸景忠巷。占地5500平方米,内中建筑面积1600平方米。2003年2月初步建成开馆。整个工程开始全系建阳社区操办,其精神大可嘉许。
景忠巷口跨路河边,高高树起一杆三角形八米多的钢质标志牌,三面各竖贴“江苏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11个赫然醒目的美工大字,气魄非凡。
转身进巷不远处,即是纪念馆大门,乃双狮守卫的石坊;门额上方镌刻着武中奇题写的“陆秀夫纪念馆”六个大字。大门方柱上镶嵌着“建湖县爱国主义教育基地”(2002.11)“建湖县青少年教育基地”(2003.11)、“盐城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2005.10)、“江苏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2007)和“陆秀夫研究会”以及“AA国家级旅游景区”几块铜牌。
一进门便是砖铺大路连着前面的广场。经过拆迁改造,广场南面又是大路。现在北巷南路,南北通畅。
大门内路东高墙上粘钉着一排多从幼儿园、小学、中学乃至大学,确认陆秀夫纪念馆为自己学校(园)“德育基地”的牌子。依次有:建湖高级中学(2004.4)、建湖县职教中心(2004.4)、建湖县第二中学(2004.4)、建湖外国语学校(2004.4)、建湖县实验初级中学(2004.4)、建湖县实验小学(2004.4)、建湖县第二实验小学(2004.4)、建湖县育红小学(2004.4)、建湖县建阳中学(2004.6)、建湖县新桥初级中学(2004.6)、建湖县建阳小学(2004.6)、建湖县近湖中学(2005.3)、建湖县镇西初级中学(2005.4)、建湖县森达实验小学(2005.4)、建湖县钟庄中学(2005.4)、建湖县高作中学(2007.3)、建湖县建阳镇蓝天幼儿园(2008.4)、南京大学(2008.11)、建湖县孟庄中心小学(2009.4)。
路之东区为主建筑忠烈堂。正厅供奉近三米高的陆秀夫坐像,庄严肃穆,令人起敬。
东西两端以“忠烈的足印,报国的人生”为主题,分别从时空两个角度介绍了陆秀夫的光辉业绩。东端墙壁上张贴着陆秀夫生平事迹的图片与文字。展橱里陈列着各种版本的历史资料,其中有些是海内孤本。西端陈列有海内外有关陆秀夫纪念建筑物的彩照,有“二王南移路线图”。
忠烈堂门前阶下一片平地为忠烈广场。或曰景忠广场,“景忠”乃陆姓堂号。如此说,景忠不及忠烈,“忠烈”系秀夫谥号。陆丞相纪念馆内,秀夫广场总比陆姓广场贴切。何况大门外是景忠巷,大门内西边是景忠书院,南面新开辟的大路上有景忠桥,“景忠”够多了。其实最妥帖的叫君实广场或江东广场。“君实”是陆丞相字,“江东”是陆丞相号,这跟路西南侧秀夫文史苑的“秀夫”是陆丞相名,颇为相得益彰的。
路之西区乃景忠书院,建筑有明代勒石的“宋陆忠烈公读书处”碑亭。碑亭西北,有陆秀夫青少年时代读书的石雕像。
读书精舍里,主要陈列陆秀夫在镇江二孟学馆与汝山鹤林寺书院、建阳酺神殿读书精舍、临安太学四处读书的记述。还陈列有陆秀夫遗著手迹(影印)与文房四宝,其中有些是首次面世。
读书精舍南侧为碑廊,陈列着毛泽东、邓小平等党和国家领导人与全国各个省、市、区以及台、港、澳名家赞颂陆秀夫的题词石刻近百块。从全国各地征集来的二百多幅名人字画,分别悬挂在北侧几间陈列室里。可谓独具特色,品位高雅。
走出碑廊,穿过荷花池,系台湾学者左武章先生帮助筹建的秀夫文史苑,成为引人瞩目的亮点之一。它环境幽静,建筑式样新颖,采光充足。室内集中了许多陆秀夫的史料。特别有一艘由巧民李步奇耗时半年制作捐赠的末宋战舰模型,得到参观者的广泛赞誉。
陆秀夫纪念馆之北,是小桥流水饶有古韵的建阳夹河,即所谓之建水(俗名建港沟)。其南岸河帮,有新铺设的水泥大道,或步或车,畅通无阻。道边垂柳,依依留人。河上有重建的东西两桥,过往行人怡然。这与古长建里商业老街融为一体,构建馆、园、水市合一的格局,形成整体美的感观。
陆秀夫是享誉中外的民族英雄,是江苏、盐城、建湖陆秀夫故乡人民的骄傲。陆秀夫纪念馆已成为研究和弘扬陆秀夫爱国精神的基地。它将在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中发挥不可估量的作用。
爱国主义,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自应有新的内涵。在今天,弘扬陆秀夫与国共存亡的爱国精神,就是要坚持一个中国原则,推进祖国和平统一大业;服从共产党的领导;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巩固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民族关系;维护发展改革稳定大局,实现国家长治久安;弘扬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为振兴中华而奋斗不息。
陆秀夫纪念馆尚属初创,建设有待发展,陈列有待调整,资料有待考核,文字有待上细,俾使渐臻完善。
览毕祠馆陈列,撰毕祠馆简介,发现陆丞相的终年,前后记载不一。盐城陆公祠2009年重修扩建前,一直记载陆秀夫死时44岁,现在改为42岁。建阳陆秀夫纪念馆更是率先记载为42岁。
据查阅资料得知,陆秀夫的年龄应从四处进行考核。
一、考自其母。南宋理宗端平三年(1236年)十月初八日,是陆母“十月怀胎、一朝分娩”的累赘、阵痛且同时含有喜悦的实录。这算是陆秀夫的出生卡。这是根,不可因枝叶的变动而更改其根本。作为母亲,对于自己体内掉下一块肉的年月日,是会终其一生嵌在心头的。寻常百姓不会错,居官的人家更不会发生偏差。不妨问问你周围亲近的“母亲”,看是不是如此。要知道陆公殉国时,陆母尚在人世,怎么不知其终年44岁!事隔七百余年,又有史册明明白白记载着,何劳谁来“逆推”?
二、考自本人。须知理宗宝祐四年丙辰科《登科录》“年十九”(这是逆推为42岁的唯一证据),乃系官年。实年应为“年廿一”。宋洪迈《容斋随笔》四笔三“实年官年”:“士大夫叙官阀,有所谓实年官年两说,……大抵布衣应举,必减岁数,盖少壮者欲借此为求昏(婚)地。”陆秀夫年廿一,因“减岁数”而成为“年十九”。所以,最先为陆立传的龚开(字圣予),便书其年岁为42,原来他知道的是官年(他与陆乃同事)。
现在有人是否因“做学问”“出成果”之故,竟以“年十九”(不知其为“官年”)枝叶,来否定“端平三年”根本,证据是无力的。因为,年龄档案的管理常识,是出生年月日胜过滑头子岁数。
三、考自其妻。崖山之变,蔡夫人荔娘在莆田闻之,与子钊,以留别衣冠招魂葬于莆之嵩山一侧,并作诔词以悼之:
噫吁嘻,相公侍侧兮几多时!噫吁嘻,纳余荐席兮父命之。
噫吁嘻,令勿随行兮君诏尔,噫吁嘻,相公入海兮驱妻儿。
噫吁嘻,若许随行兮并驱余,噫吁嘻,相公从王兮余曷追。
噫吁嘻,相公弃余兮余何为?噫吁嘻,相公龙宫兮天子随。
噫吁嘻,余今何处兮接得归?噫吁嘻,何难一死兮儿靡依?
噫吁嘻,引见夫主兮佛慈悲,噫吁嘻,镇江家乡兮何壮丽!
噫吁嘻,登进士第兮世攸仪,噫吁嘻,四十四岁兮永别离!
噫嘻噫嘻,留别衣冠埋葬嵩山衍厥支;嵩山护国识冈维诔以辞,噫吁嘻!(载《仙游县志》卷四十九)
现在见到的“诔词”版本虽有多种,但“四十四岁兮永别离”一句却是一致的。
试问,有多少妻子不清楚丈夫的岁数?你的太太不知道你的年龄吗?
四、考自其子。陆公长子繇《叙事谱原》中明确记载陆秀夫终年44岁。一部珍贵的景忠堂《陆氏宗谱》,清光绪十年(1884年)刊刻。内有《宋丞相长子繇叙事谱原》一文,据云乃陆繇徙苏州后53岁时所作。其文曰:“至端平三年丙申岁三月初三卯时,先君秀夫生。”又曰:“时祥兴二年二月,先君生年已四十四矣。”这个“生有时辰死有地”的四十四岁,还有什么可怀疑的么?
这里,我们不妨再查看查看官方史册。
《宋史·陆秀夫传》:“至元十六年二月,崖山破,秀夫走卫王(帝)舟,而(张)世杰、(苏)刘义各断维去。秀夫度不可脱,乃仗剑驱妻、子入海,即负王赴海死,年四十四。”《宋史》为元人所编,只称宋之末帝为王,而不承认其纪元正朔。至元是元世祖年号,十六年,当宋祥兴二年,即1279年。
清光绪本《淮安府志》:秀夫“即负王赴海死,年四十四。”
明万历年间,广东南海人杨瑞云任盐城知县,其主修之首部《盐城县志》,叙陆秀夫蹈海事颇详,其卷七云:“祥兴二年,浮海至崖山。北军大至,战于崖山。自晓至午,海潮不退。秀夫知不可为,取舟中物悉沉之,仗剑驱夫人与子先入海。……秀夫旋即负帝赴海死,年四十四岁。”其论云:“予家崖山下,最悉丞相死事。及至盐城,则丞相故里也。盖欷嘘泪下,而不能已焉。访问其后人,……谓丞相生有四子,长子名繇者,好渔猎,被逐,得不死,得繁茂其后人云。”
查看结果如何?《宋史·陆秀夫传》《淮安府志》《盐城县志》都清清楚楚记载着:秀夫“负帝(王)赴海死,年四十四(岁)”。
那么,现在陆秀夫纪念祠馆记载陆丞相死时42岁是怎么来的呢?这,固然有宋亡龚开最早的《陆君实传》42岁说之影响,但主要是依据理宗宝祐四年丙辰科《登科录》“年十九”(实为“年廿一”)而推算来的。宝祐四年是公元1256年。19岁,上溯(逆推)19年为1238年,是理宗嘉熙二年。嘉熙二年(1238)比端平三年(1236),小了两岁,故死时(1279)是42岁(不知“年19”为官年),然而,这出生“嘉熙二年”、死时“四十二岁”,除龚传外,史书均无直接记载。可见“推算”之不确。
原籍盐城上冈现旅居台北的虞汝扬氏,于2003年10月印行的《宋·陆丞相秀夫年谱》就是这么认定的。虞氏在“年谱”开篇“公生”栏末写着:“逆推公生于是年(指嘉熙二年)。”还加上轻描淡写一句“《宋史》有误”。误何在,则避而不谈。在“公三十九岁”栏,全文引录了《诔相公词》,虞氏睁着两眼干望蔡荔娘的哭诉:“四十四岁兮永别离!”却缄默不语,不著一字。虞夫子,不否定蔡氏“四十四”,你的“四十二”怎么成立?这里,你大可以按前面模式套一句:“蔡荔娘《诔相公词》有误。”不然,夫子是不能自圆其说的。在“四十四岁”锣鼓场子上,煞锤子“四十二岁”,难道不觉得尴尬?
这“四十四岁兮永别离”与“先君生年已四十四矣”,还不是铁案么?其妻《诔相公词》其子《叙事谱原》明白无误地直接表述,真的不及你“逆推”倒算的可信度。奇者怪也!
再者,人们普遍意识里,以寿大福广(首先寿大)为惬意、为荣耀、为人们所称道。陆丞相过了七百多年44岁,忽于2003年建阳新建纪念馆却减寿两岁;2009年11月老牌陆公祠重修扩建竣工时也随之公示迟生二年(亦即“减寿两岁”)。
此举,一直对陆丞相缅怀崇敬之情的广大乡亲父老(且莫说忠烈公之后裔),怎么能不有点儿不是滋味!因为,它违背了我们古老民族的传统心理。何况这“逆推”又不一定是正确的。值此众说纷纭之际,建湖县政协常务副主席张新的论述,还是比较公允的:“陆秀夫生年仍当以1236年为正说。”
准上,故本人《碧海丹心》所在之拙著再版三版,仍依直接记载,而不去标异猎奇盲从“推算”说。
(此稿除几次现场采录外,承李世安公提供了不少帮助;还参阅了陆逵老之《家史·恩荣录》。特此致谢)
- 上一篇文章: 著名书画家杨幼樵(蒋保珍)
- 下一篇文章: 顾竹轩先生的二、三往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