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建湖文史网 > 人物春秋 > 孙氏三公研究 > 正文

侍读学士孙一致(孙涤非  李世安)

发布日期:2014/5/8 14:47:35  阅读:2839  【字体:
 

 

孙一致,字惟一,号止澜,亦号箨庵。生卒不详,今建湖县颜单镇梅塘村大孙庄人。中举前移居大马沟,离任后定居盐城。

 

孙自幼聪明好学,才智过人,稍长博览群书,经纶满腹。据《孙氏家谱》云,一致所能有济世之才,是与其家叔孙榘的指授关系极大。孙榘(号东灘)为明末进士,升户科给事,后不愿复仕,隐于家中。孙榘高才绝学,予书无所不窥,著有《初茅轩集》、《四书正义》、《被缨集》、《亦园杂刻》等。一致受其熏陶,学识造诣颇深。清顺治十一年(1654)应乡试中举,顺治十五年(1658)以进士第二名(榜眼)授翰林院编修,后晋升至侍读学士,为顺治、康熙两帝的文学侍从之臣,炫耀一时。尔后,因母老请告归养”。丙午年(1726) ,再次入京,“以母忧归,遂不复出”。归里后,居盐城粥厂街(俗称南孙府)。《续修盐城县志》“名跡,宅第”栏内,曾有“孙一致故宅”的记载。他晚年“因感风痹卧床十余载。在病中自挽诗云:“不幸遭大故,奔还泣蓼莪,从兹不复出,息影东海波。”

 

孙一致是清初著名的诗人,著有《世耕堂诗集》二卷,被收入《盐城县志》的即有《壬子水灾》,《闻淮郡大水望乡信不至》,《癸丑五月大水》、《读沈烈女传》、《都门寄怀宋处士射陵》、《寄王处士筠长》、《喜唐陶庵先生自涟水归》、《赠唐陶庵先生》等八首。这些诗,有的真实地描绘出当时连年水灾,淮郡一片汪洋、哀鸿遍野的悲惨情景,表达了对广大灾民无限同情之感。如《壬子水灾》这首诗写道:“沉没桑田尽,奇荒计五年,淮扬都是水,湖海不分天。舟宿浮生蹙,巢居野哭悬,直将忧国泪,洒到圣明前。”乾隆年间文学批评家沈德潜编著《国朝诗别裁集》时,亦选录了孙的诗作。孙一致在盐城故里曾作过一首咏菊诗,题为《俣园观菊》,其诗句是:“历落疏篱护短墙,城南今复见柴桑。干杯绿送重阳雨,三径黄迎九月霜。傲骨亭亭秋正老,新英采采昧还长。一时词客饶幽兴,歌出高楼夜未央。”以菊为题材歌之咏之甜,古诗中不胜枚举,异彩纷呈。这首有自喻性质的诗却另有特色,它不在对菊的色彩外貌的具体描绘,而是着力对菊的风韵、品格的赞颂,给人以有益的启示。孙为人老实,不沽名钓誉。乡居粗衣淡食,与朋友往来徒步行走,不讲排场。从他的诗中,从《盐城县志》对他的简介中,我们可以看出其人与菊在精神性格上有许多共同之处。

 

孙一致喜游览,足迹遍齐、鲁、燕、赵、吴、楚等地,“遇佳山水,双屐孤篷,必穷其胜,抚景触事,不假雕饰为工”。他更喜广交友,经常与其酬唱的吴绮、尤侗、乔莱、冒辟疆、宋曹,皆一时名士,每次聚首常至灯她酒阑时,复选韵唱和而别。对于他的诗,当时学者刘沁区这样评价:“意永而脉清,色新而调逸,于盛唐诗家若供奉之流丽,右丞之淡雅,常侍嘉州之森秀,兼收其妙而意度波澜,开阖顿挫之法,一以老杜为归。孙创作勤奋,几乎每天都要作诗,病卧床上犹伏枕吟咏不辍。他的书法卷轴,即在当时亦极难觅睹,流传民间极少。笔者曾珍藏过他的“四座征歌高白雪,三春煮酒说春梅的真迹,在盐城市展出时,被视为墨宝,现存于县博物馆。

 

录自《建湖文史选辑》(第三辑)

 

作者:佚名   来源:本站原创
查看评论
发表评论
评论内容:

    验证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