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建湖文史网 > 人物春秋 > 革命烈士 > 正文

王鸿章抗日传奇(李世安  孙兆乾)

发布日期:2014/6/27 15:02:06  阅读:2156  【字体:
 

 

抗日战争时期,建阳北乡活跃着一支令日伪闻风丧胆的地方抗日武装,这就是以“神枪手”王鸿章为首的建阳县一区湖丰乡民兵中队。中队里有王鸿章三个儿子、三个侄子,还有他的儿媳祁东宝。当地人都称这支主要由王氏家族成员组成的抗日队伍为“王家军”。

 

王鸿章(18871945)出生于今建湖县建阳镇瓦瓷村陈家圩(后迁居邻村湖成村的陈家墩),自幼家贫,常常背着猎枪跟着父辈四出打猎,因此,练成了一手“枪响麻雀落”的好枪法。抗战开始后,他见城里日伪军经常下乡奸淫烧杀,无恶不作,肺都气炸了。为报仇雪耻,他积极响应党的抗日救亡号召,于1941年春参加了地方模范班,曾在半里路外打了两枪,把从荡西来当地抢劫的两条匪船,桅子上的“铃铛米子”打得粉碎,吓得顽匪弃船逃跑。当年秋,建阳立县后,一区区委任命王鸿章为湖丰乡民兵中队长。王还动员大儿子王传志、媳妇祁东宝,二儿子王传中,三儿子王传爱,侄子王传树、王传亮、王传如等参加民兵,并经常向他们传授枪法,使他们都学得一手“绝招”。该中队共21名战士,王氏家族成员几乎占了一半,故有“王家将”、“父子兵”之称。

 

王鸿章不但枪法高超,而且英勇善战,威震敌胆。1942年,清明节那天,湖垛日伪军到建阳北乡的廖家墩一带扫荡。王鸿章闻讯后,立即带领民兵埋伏在郝庄桥口,待敌人靠近时,他只打了三发子弹就击毙了3个敌人,吓得其余日伪军不敢露头,只好从群众房屋的山头上打了洞,爬到河边,沿河坎溜走。同年414日,湖垛据点里的鬼子在小队长木木田的带领下,到建阳北乡扫荡。他们来到杨家小圈子,一个日军小头目爬上民房屋顶,举着望远镜四面瞭望。王鸿章隐蔽在村外一棵榆树下,对准那家伙的脑袋,“叭”地就是一枪。那个小头目的脑袋和望远镜一起应声四分五裂。敌人大惊失色,慌忙胡乱放了几炮,落荒而逃。回到巢穴,木木田惊魂未定,连声说:“湖丰乡的土八路,大大的厉害!”同年415日湖垛伪军支队长王志良带领伪军到湖丰乡扫荡,遭到了湖丰乡民兵中队的伏击,王志良被王鸿章一枪击毙,其余的伪军都当了俘虏。当时在荡西二十九支队当顽匪的王志良有关亲戚得知此事后,乘机报复,放火烧毁了王鸿章家的房子和车篷,并绑走了他的父母,企图胁迫王鸿章不再当民兵。而王鸿章却全然不顾,反而更加增强了抗日的决心,在区委、区政府的支持下,先后抓起30多个顽匪的家属当人质,迫使对方不得不放回王鸿章的父母。19436月,日伪一部来建阳镇设据点,建岗楼,妄想长期占领。王鸿章趁敌人立足未稳,率民兵中队采取“麻雀战术”奇袭敌人,使敌人提心吊胆,寝食难安,没几天就灰溜溜地撤走了。

 

在抗战期间,建阳北乡是盐阜区党委和建阳县委活动的中心,为了保卫根据地,保卫抗日民主政权,王鸿章在县、区武装的配合下,狠狠打击了来犯敌人,吓得敌人以后不敢轻易下来扫荡,故享有“铁打的建阳北乡”称誉。王鸿章和他的“王家军”屡立战功,1943年秋,建阳县授予王鸿章“抗日英雄”光荣称号,并奖给小马枪一支;1944年夏,组织上为照顾他腿患关节炎,行动不便,特奖给他毛驴一头,让他骑驴指挥作战;1945年春,又推选他为盐阜地区首届民兵代表大会的代表,他身佩小马枪,枪杆上系着一束红黄两色的丝线穗子,显得特别威武。这是湖丰乡民兵中队女队员为老队长出席这次大会特制的。会上,黄克诚师长向代表们介绍,他就是建阳县“神枪手”、抗日英雄王鸿章。他那彩花穗子有着特殊的含义,23根红丝线是表示他击毙了23名日寇;78根黄丝线是表示他已歼灭78名伪军。

 

1945525,在一次激烈的战斗中,为了避敌锋芒,王鸿章主动断后,掩护部队撤退。他孤身一人,在五区的女儿河畔,而对一百多武装的豺狼,毫无惧色。战斗打响了,王鸿章一连三枪击毙三个敌人,一下子把敌人的气焰压了下去。王鸿章又是一枪将敌酋的棉衣打开了花,吓得他立即缩下龟头,卧伏在地。他边打边撤,不幸腿部中弹,倒在花园桥南的坟地里。敌人从四面八方围上来,却无一人,敢近他的藏身之地。伪谍报队长孙某(抗战胜利后归案伏法)发现对方是王鸿章)并知其身份,便绕至坟堆后面,一枪击中王的腹部。这时,敌人像潮水般从四面八方包围上来。王鸿章一见,忍着剧痛,又打死了几个敌人。此日,王鸿章先后击毙7个敌人。最后,他用仅剩的一颗子弹,射进了自己的胸膛,为了祖国的解放,为了人民的安宁,献出了自己宝贵的生命。王鸿章牺牲后,敌人欣喜若狂,吹嘘“打死了建阳县的民兵总队长”,以此向盐城敌酋讨功请赏。他们还残忍地将烈士的头颅割下来,挂在大桥上示众,把他的尸体开膛以后,浇上煤油焚烧。同年610日建阳县委在湖丰乡召开有两千多人参加的追悼大会,并在其故乡为王鸿章烈士建立了烈士墓,如今烈士墓已成建湖县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王鸿章为国捐躯后,湖丰乡民兵中队即由王鸿章的长子王传志率领,他继续担负起保卫地方的重任。他的孙男子侄 及其中队民兵,大家都化悲痛为力量,积极参加解放盐城和支援渡江战斗,使王鸿章创立的模范中队永葆美名。

 

全国解放后,王鸿章的长子王传志、次子王传中,根据党的需要,携妻带子,分别参加开辟新“新疆”和建设大“上海”,并在那里扎根。三子王传爱一直坚守在当年父亲流血的这块土地上,曾担任本地乡、村治保主任、民兵中队长(营长)。如今,王鸿章的三个儿子均已过世。在新疆、上海的两房,三个孙子和两个曾孙都战斗在工业战线上,并多次被评为“模范家庭”和“光荣人家”。故乡的王传爱也有三男一女,都是创业能手,其曾孙辈,有的在攻读大学,有的在搞科研工作。每逢清明时节,王鸿章的后代纷纷从外地赶回故里,为老爷爷扫墓,一边追寻老区人民抗日的遗踪,一边聆听长辈讲述当年王鸿章的抗日传奇,立志继承祖辈遗愿,在新的起点上,建设好、保卫好来之不易的美好家园。

  

转自《塘河》杂志

作者:佚名   来源:本站原创
查看评论
发表评论
评论内容:

    验证码: *